摘要: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柱性、先导性产业,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引擎。本文关注区域电子信息产业的竞争力,利用计量分析方法和波特钻石模型对成都电子信息产业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以期对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决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计量分析,钻石模型
1引言
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起步较早、发展迅速。近年来,凭借全球产业转移、西部大开发、灾后重建带来的重大历史机遇,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和实际发展需求,成都市确定了“六大产业方向”、“十大产业集群”、“六大产业链”等电子信启、产业集群发展战略,企业集群迅速壮大,产业体系日趋完备,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已经具备了突出的产业竞争力和承载国内外产业转移的强大吸引力。2010年,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83.04亿元,同比增长38.29%,居于中西部地区领先地位(见表1)。
本文将应用M.波特(M.Porter)的“钻石模型”理论和计量分析方法,对成都市自2001年以来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研究,分析评判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的区域竞争力,从而比较准确的把握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状况和方向。
2产业发展情况
2.1发展概况
2001年军_2010年,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保持高速增长态势走过“黄金十年”,逐渐发展成为成都市国民经济体系中最具活力的产业部门,产业主营业务收入从2001年的180.43亿元上升至2010年的1983.04亿元,增长近10倍(见图1)。
2010年之前的10年间,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占成都GDP的比重也在逐年扩大,2009年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高攀到12.2%(见图2)。
从产业集聚角度来看,成都市电子信启、产业已经聚集了Intel、IBM、SAP、微软等世界500强和业界知名跨国公司,以及三零、国腾、长虹、迈普、颠峰等一大批本土实力企业,组成了涵盖世界500强及跨国公司、国内知名企业和本地众多成长型企业在内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其中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已超过900家,IT产业专业技术人才超7万人,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的“抱团”发展之势已经形成。
2.2重点领域
近年来,成都市通过重大产业化项目和企业集群培育,形成了涵盖信息安全、IC设计、数字新媒体、服务外包、物联网应用、云计算、电子商务等领域在内的软件和信,皂、技术服务业,以及涵盖IC制造、新型显示器件、网络与通信设备、电子元器件、应用电子、计算机制造、物联网产品制造等领域在内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两大产业集群,产业结构逐步趋于高端,初步实现了本地产业链与全球产业研发、生产、运营、销售、客服等环节的无缝对接。
3计量分析
3.1信息产业发展质量
电子信息产业、医药工业、食品工业和机械工业是成都市四大支柱产业。2000年以来,四大支柱产业保持了稳定的运行质量,电子信息产业、医药工业、食品工业和机械工业的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分别为25.3%、12.7%、18.5%、24.3%,电子信息产业年均增速居首。
从产业增加值占其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来看,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比重不高,仅高于机械工业,但电子信息产业的该比重波动不大,2010年达到31.3%,暂列四大产业之首。
3.2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我们将对电子信息产业对成都经济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同时加入其它三大支柱产业的影响,建立回归方程GDP=f(信息产业、医药工业、机械工业、食品工业),基本数据见表3。
可得回归方程:GDP2=396.86+2.78×信息产业增加值+1.083×机械工业增加值(-1)+0.207×食品工业增加值(1)+7.18×医药工业增加值(-1)。
该模型求解表明:相关系数R2=0.994,说明信息产业增加值与GDP有显著的线性关系,本回归方程中四大支柱产业的增加值解释了99.4%的GDP第二次产业的变化程度。信息产业增加值系数2.799表明对于成都经济来说,信息产业增加值对成都经济的贡献比较大,信息产业增加值每增加一个单位,GDP将增加2.799个单位,信息产业在成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已经极为显著。机械工业增加值(-1)、食品工业增加值(1)、医药工业增加值(-1)表明机械工业前一期、食品工业后一期、医药工业前一期一起能解释第二次产业的变化,也说明其影响的滞后或先行性。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其一,信息产业快速增长,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是国民经济中最活跃的因素。从2007年开始,产业增加值一直居于四大主导产业之首。信息产业2.799的贡献率在四大支柱产业中位居前列,体现了其重要的贡献地位,从整体上体现了信息产业相较其它三个支柱产业的竞争优势。其二,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逐年增强,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信息技术在成都市产业的融合推进作用日益加大,信息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进一步得到肯定,但信息产业的贡献率并不是最高,其竞争力仍然有较大提升空间。
4竞争力分析
根据波特“钻石模型”理论,某个产业的竞争力由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产业、企业、机遇以及政府六个因素共同决定;其中前四者为基本影响因素,后两者为附加影响因素。
4.1要素条件
电子信息产业作为高科技产业,人力资源、知识资源是其主要影响因素,而人力资源与知识资源又是密不可分的。在人力资源的供给方面,成都市聚集了一批从事电子信息技术研究、开发和人才培养的高校、科研院所,每年可为企业提供10余万大学生。成都全市30多名两院院士中,50%以上集中在信息技术领域。在人力资源素质方面,成都市高素质信息人才聚集度位居西部之首,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近80万人。在人力资源成本方面,成都市具有相对较低的物价水平和生活成本,在一定时期内,人力资源成本较低的优势将仍然保持。在人员流动率上,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人才的流动比率维持在一个相对较低的合理水平,人才流失率低于8%。成都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高,拥有干线出省光缆22条,传输总带宽3200Gbps,建成并开通1Gbps带宽的国际直达专用数据电路;100%的行政村和95%的自然村实现无线和有线通信覆盖,互联网同城直联中心实现本地网络的网际交换和资源的同城互访。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和Wi-Fi建设取得成效,无线城市应用基础条件基本形成。
4.2需求条件
持续强劲的需求是产业规模得以扩大的原动力,是产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同样存在着巨大的市场容量和需求,并造就了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2010年,成都市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981.5亿元,是2005年的4.7倍,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含运营商)1002.47亿元,在“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速超过30%。国外市场需求也是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高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2010年成都市软件出口额实现6.04亿美元,同比增长40.47%,在“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速超过40%。
4.3相关和支持产业
竞争力的相关和支持产业非常重要,有竞争力的产业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少数企业和一大批专业化的配套企业所组成的本地化生产网络。近年来,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形成了九大产业集群、八大产业链,产业门类比较齐全,呈现聚集发展态势;但目前位于产业链高端的企业尚不多,产业内水平分工、垂直分工的水平都较低,主导产业联系效应不显著,带动作用较弱。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产业链条相对完善,但内部互动薄弱,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在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方面差距较大,产业链的部分关键环节不能实现本地一体化,子产业之间或内部相互借力、合作共赢的机制也不健全。软件及信息服务业通过产业链聚集,逐渐将成都纳入生产、研发、运营、客服、销售的全球产业链之中,但龙头企业仍然较为缺乏,企业间同类集聚明显,呈现产业门类齐全但整体不强的发展局面。
4.4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
在产业集聚上,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布局比较集中,形成了以高新区为核心的产业格局。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区位熵明显高于西安、重庆,其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及信息服务业专业化程度较高,在集聚规模上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在创新上,成都在人力资源和科技发展水平等影响产业竞争力的主要指标上相较重庆、西安具有一定的优势。成都电子信息制造业的研发投入较高,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保持了领先地位,申请专利数量也高于西安、重庆。在企业竞争力上,2010年,成都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通过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认证企业有135家,较上年增加7家。在企业构成上,成都电子信息产业以中小企业居多,带动性强的大企业大集团比较缺乏,高端技术、高端产品开发力度尚显不足。
4.5机遇分析
随着国家《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的颁布,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新形势下的重要战略选择。国际产业发展趋势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及伴随而来的新一轮的产业转移,“外资西进、内资西移”的导向性进一步加强,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处于外部环境最佳的发展时期。同时,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培育和形成核心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需求牵引大大扩展了产业市场空间,成都市具备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巨大市场容量,一大批示范工程、应用项目的实施,为成都电子信息产业企业提供了市场机会,通过实施,使企业产品和服务能力得到提升,并辐射整个西部地区市场。总体来说,当前成都电子信息产业的机遇远大于挑战。
4.6政府角色
成都市高度重视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先后发布《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规划》、《成都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规划、地方性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十二五”期间,成都市将重新明确了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和布局;并按照“一区一主业”发展战略,以市级和区(市)县级战略功能区作为产业主体,实行自主配置资源、自主管理、自主发展。另外,“天府新城”的规划建设,将通过产业布局向南扩展再造一个“产业成都”,最终形成“一核双中心”的发展格局。新的科学规划将从产业领域和产业链完善两个角度,同步提升成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水平和产业地位。
综上所述,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的竞争力总体较强。成都拥有较优的生产要素条件,需求市场还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机遇大于挑战;相关和支持性产业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产业互动较弱,企业竞争力需要大力提升和培养。在政府的大力推动和引导下,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将面临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期。
5对策建议
5.1整合产业发展要素,推动产业链“生态化”
成都市应着眼于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上,将产业发展要素和资源充分整合,积极打造产业链价值高端,加速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实现产业链的“生态化”。一是要坚持上下游企业产业集群协调发展,实现产业集群内部的专业化分工,引导大型企业做强,拉长产业链,特别是要争取纳入研发和营销等关键环节,引导中型企业做大,壮大产业链高端环节的实力储备,同时引导具有发展潜力的小型企业走专业化发展道路,对产业链缺失环节进行“补位”,实现完善产业配套和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双赢目标。二是要坚持“产业链内部的企业横向带动”,通过发展一批配套项目,推动产业内部各生产部门的综合配套和交互影响,拓展产业集群发展的市场空间。
5.2完善产业管理体系,促进产业优化布局
未来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的科学产业管理体系和产业布局。一是要正确把握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角色,通过继续加强规划和产业政策指导,做到有效引导产业发展重点和布局,同时,要高度重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积极转变职能,避免对产业发展趋势的过度干预。二是要努力把握产业发展机遇带来的利好影响,从总体战略、优惠政策、市场资源等方面同步提升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水平。
5.3重视信息化战略,推进“两化融合”示范
成都市大力推进“两化融合”,一是要确立先进的推进思路,理顺信息化与三次产业的关系,加大信息化在产业体系、流程和模式再造中的推进作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二是要理顺推进机制,健全信思化组织管理体系,加强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强化规划的统领和指导作用,发挥信息化主管部门对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综合管理职能,统筹全市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建设,走集约、节约型信息化发展道路。三是要建立有效的保障措施,建立信息化统计指标体系,建立信息化发展水平统计监测制度,建立信息化水平与示范成效的分析评估体系、电子信息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和运行机制,使信息化工作始终服从和服务于城乡统筹、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整体战略部署及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的发展目标。
5.4培育整体创新能力,突出区域领先优势
从整体产业创新能力提升视角出发,体系化地建立创新能力提升推进机制。一是营造创新氛围,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加大创新鼓励政策的健全和落实,构筑服务于中小型企业的创新服务综合平台;以资金匹配的形式,支持企业申建各级技术中心和发展产学研合作组织、技术联盟。二是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主动开展消化再吸收创新和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尽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品牌化技术、产品。三是科学导向创新方向,重点支持面向产业化的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和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开发;指导具备条件的企业积极争取国家“核高基”和“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等重大专项、“消费电子”项目、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项目以及省振兴行动计划项目支持,组织企业集团实施高技术产业示范工程,促进重点领域高端化发展。四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高度重视IT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工作,特别要注重本地IT人才的“产销衔接”,壮大本地IT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 税伟,陈烈.产业集群竞争力的钻石系统分析框架与应用路径.经济问题探索,2009(4)
[2] 杨银厂.基于钻石模型的国际软件产业模式比较及其启示.软科学,2010(4)
[3] 万晓兰,王丽燕.中印软件外包业基于“钻石模型”的竞争力分析与发展策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5)
[4] 李方林,曹红萍.波特“钻石模型”在区域经济竞争力研究中的应用.当代经理人,2006(5)
[5] “2010年成都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报告”编写组.2010年成都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报告.2011年中国软洽会主题材料,2011(4)
[6] 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2010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分析报告.成都产业分析系列报告之一,2011(4)
(作者简介:夏勇,成都市经济信息中心副总工程师,信息化研究所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信息化及信息产业;李艳,成都市经济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所,硕士,研究方向为信息化及信息产业。)
(作者单位:成都市经济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