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数量与技术经济学 >> 正文

经济增长中的社会福利指数模型

http://www.newdu.com 2018/3/7 《经济研究》(京)1995年05期第70-73,33页 屈锡华 王… 参加讨论
作者简介:屈锡华四川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王海忠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
    70年代以来,人们对经济活动的根本性质的看法发生了显著变化。许多在六、七十年代有过高经济增长率的第三世界国家,已经意识到片面的高速增长带给穷人的利益微乎其微,生活水平并没提高,有些国家甚至还有所降低,贫富悬殊扩大。人们普遍感到,高速的经济增长并不能消除甚至减少所有第三世界国家都存在的绝对贫穷。本文针对这一主题经过分析认为,同等的经济增长速度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可能掩盖着贫困程度和生活质量的巨大差距,因此,传统的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作为一国发展和福利指数具有很大片面性,必须设置增进社会福利的“均等权数”或“贫困加权”指数,以达到消除或减少贫困的发展目标。
    1.对传统理论的反思关于生产要素报酬、储蓄与经济增长的传统看法认为,高度的收入分配不平等是迅速增长的必要条件。按照这种理论,高度不平等是最大增长的必要条件,在长期的最大增长过程中,通过竞争和混合的经济制度会实现自然的“利益扩散”,从而提高所有人的生活水平,企图直接减少贫困的努力会弄巧成拙。这种看法的基本经济论据在于,它认为较高的个人和公司收入是储蓄的必要条件,储蓄通过一定的机制如哈罗德—多马模型,使投资和经济增长具有可能。假如富人将他们收入的绝大部分用于储蓄和投资而穷人则把其全部收入用于消费,假如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的确直接与国民收入中的储蓄比例有关,显然,高度不平等的收入分配更有助于经济的增长。
    但是,越来越多的人们认为,传统的观点是不正确的。第一,与现代的发达国家的早期发展经历不同,当前发展中国家的富裕阶层并不是为了节俭或进一步发展而去储蓄和投资,去发展当地经济。相反,挥霍财富、追求奢侈品成为他们的时髦。“储蓄”和“投资”非但不能增加本国生产能力,而且还造成经济资源的浪费。第二,穷人的低收入和低生活福利如卫生、营养、教育条件的低劣,会降低他们的劳动生产率,使经济增长放慢。所以,提高40%最下层人口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反贫困战略,不仅仅是增加这些人的福利,而且也增进了整个经济的生产率和收入。第三,提高穷人收入水平,可刺激对国内生产的食物、衣服等生活必需品的需求的全面提高,这将增加国内的生产、就业和投资,为经济的迅速增长和更多人分享增长的成果创造条件。第四,通过减少贫困来取得较为平等的收入分配,能够从物质和精神上强有力地激励公众广泛参加和支持发展过程,有助于经济的健康成长;反之,收入悬殊和较为严重的绝对贫困,则从物质和精神上压抑经济的进步,最终影响到社会政治的稳定。所以,发展战略不仅要求注重加速经济的增长,而且要求直接关注提高大部分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减少贫困,促进幸福。
    2.国民生产总值作为一国发展和福利指数的片面性每人平均拥有国民生产总值的多少,并不能说明国民收入实际上是如何分配,以及哪些人从经济增长中获得了较多的利益。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的增加,可能掩盖着贫困依旧没有好转的事实。在收入分配高度集中的发展中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实际上反映的是40%最上层人口的收入的增长率,因为他们获得了与其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极不相称的指数。这里举一个极端的例子来说明:假设某经济社会只有10个人,其中前9个人没有一点收入而最后一个人却接受了100个单位的收入,这个经济的国民生产总值为100,人均收入是10,现假设每个人的收入增加了20%,国民生产总值达120,人均收入增加到12,然而,过去没有收入的9人现仍毫无收入。在此,与其说国民生产总值是整个社会福利的指数,还不如说它只是某个人福利的指数。所以,不应该把国民生产总值当作社会福利改善的指数。
    上述例子同样可用来说明现实的情况。现实虽不象上例那么极端,但收入的分配的确是很不平等的。在此,为了分析的方便,我们假设而且事实上也是典型的发展中国家收入分配结构。将人口5等分,最底层20%到最高层20%人口所得到的国民收入份额分别为5%、9%、13%、22%、51%。①从这些数字中,我们发现,如果把每个阶层的收入份额列在一起,可以反映出各自所得的相对经济福利;每个阶层收入增长率,则可反映这个阶层经济福利的增长。把每个阶层的收入增长化为简单权数,我们可以估算出整个社会福利的增长。这实际上就是在运用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衡量的总福利中,掺进了根据每个阶层所占收入份额计算出的各阶层的权数。在把人口划分为5个阶层的特定情况下,适合于以下等式:
G=w[,1]g[,1]+w[,2]g[,2]+w[,3]g[,3]+w[,4]g[,4]+w[,5]g[,5](1)

    其中,G=加权的社会福利增长指数;g[,1]=第i组人口的收入增长率(i=1,2,3,4,5);w[,1]=第i组的“福利权数”(上例中,w[,1]=0.05,w[,2]=0.09,w[,3]=0.13,w[,4]=0.02,w[,5]=0.51)。
    在极端的情况下,某个人或最上层人口中有了全部收入,此时“福利权数”即收入份额与计算出的国民生产总值一样。由此,等式变为:
G=0·g[,1]+0·g[,2]+0·g[,3]+0·[g,4]+1.0·[g,5]=1.0g[,5] (2)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福利的增长只是最上层人口的收入的增长,以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收入份额表示的加权社会福利指数为:
G=0.05·g[,1]+0.09·g[,2]+0.13·g[,3]+0.02·[g,4]+0.51·[g,5](3)

    现假设最底层60%人口的收入增长率为0(即g[,1]=g[,2]=g[,3]=0),最上层40%人口的收入增长率是10%,则等式(3)变成:
G=0.05(0)+0.09(0)+0.13(0)+0.22(0.10)+0.51(0.10)=0.073(4)

    即社会福利指数将提高7%以上,这也是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由此意味着,即使60%人口的生活水平没有提高,社会福利却已增加了7.3%,这60%的人口依然只分别拥有5、9和13个单位的收入。显然,收入分配更加恶化了,因为60%人口的收入相对份额下降了。
    等式(3)和(4)的例子通俗明白地解释了我们的观点。使用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作为社会福利的指数来衡量不同国家发展状况的标志,可能是不妥的,尤其是国民收入分配极不平等的国家。在这些国家中,不同收入人口组的收入增长率所乘的“福利权数”极不平等,最上层人口的收入增长最为显著。比如,在等式(3)的例子中,同样各组收入都增加1%,但由于在权数上,最上层人口是最下层人口的10倍多(0.51:0.05),前者收入的绝对增量也是后者的10倍多。换句话说,如果以国民生产总值增加的绝对量作为社会福利改善的标志,以每个人口组的收入份额表示的“福利价值”作为发展的标志,那么,这就意味着对于社会来说,20%最富人口的收入增长1%比20%最穷人口的收入增加1%重要10倍多。
    3.设置社会福利的贫困加权指数一种可替代简单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作为社会福利指数的办法,是设置“均等权数”或者“贫困加权”指数。它对于那些把消除贫困作为发展的主要目标的国家尤其有用。均等权数的指数权衡每个阶层的收入增长,不是按照该阶层的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而是根据该阶层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也就是说,所有人都被平等对待。在把人口按收入划分为5个组的经济中,使用均等权数指数意味着给每个人口组的收入增长以0.20的权数。因此,当最下层20%人口的收入增长1%的时候,最上层20%人口以及中间各阶层人口的收入也将同样增加1%,尽管从收入增长的绝对量来看,最下层人口所得比其上各层人口少得多。
    可用均等权数的指数来说明我们的例子。当最上层两组人口的收入增长10%的时候,假定其他三组人口的收入保持不变,则有:
G=0.20g[,1]+0.20g[,2]+0.20g[,3]+0.20g[,4]+0.20g[,5](5)

    乘进各组的收入增长率后为:
G=0.20(0)+0.20(0)+0.20(0)+0.20(0.10)+0.20(0.10)=0.04 (6)

    社会福利指数只增加4%,而在使用分配份额或国民总值增长率的指数时,同样情况下,社会福利增加了7.3%,但经过调整的福利发展的指数只上升了4%。
    改善40%最穷人口的物质福利是发展中国家反贫困的重要目标,因此,有必要设置一种贫困加权的发展指数。我们在此人为地设w[,1]的福利权数为0.60,w[,2]为0.40,同时使[,3],w[,4],w[,5]的福利权数为0,②此时,社会福利的增长指数为:
G=0.60g[,1]+0.40g[,2]+0g[,3]+0g[,4]+0g[,5](7)

    当g[,1]=g[,2]=g[,3]=0和g[,4]=g[,5]=0.10时,等式变为:
G=0.60(0)+0.40(0)+0(0)+0(0.10)+0(0.10)=0(8)


    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7.3%,但贫困加权的指数表明社会福利毫无改善(即没有发展)。
    虽然对任何发展指数的福利权数的选择都是人为的,但这确实反映了对社会目标和方向的价值判断所具有的重要性。只要或明或暗地以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衡量发展的实绩,就意味着实际使用的是“财富加权”的指数。
    为了使以上讨论结合具体现实来说明不同的加权增长指数在评价各国经济实绩中的作用,以下我们对发展经济学家阿鲁瓦利亚(Ahluwalia)和钱纳里(Chenery)搜集的资料加以分析。如下表所示。该表列出了根据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等权”指数和“贫困加权”指数所衡量的14个国家的收入增长率。表中所用贫困加权指数的实际权数是按照下述比例分配的:最下层40%人口的权数为0.60,中间层40%人口为0.40,最上层20%人口为0。从表中可得如下结论:
    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
    
    资料来源:Ahuwalia and Chenery,"Redistribution with Growth:An Approach to Policy"、1973.
    (1)在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相对较高的一些国家如巴西、墨西哥和巴拿马,以“等级”和贫穷加权指数衡量的经济实绩较差。原因在于这些国家在该时期都经历了收入分配的恶化和财富集中的加剧。
    (2)在哥伦比亚、萨尔瓦多、哥斯达黎加、斯里兰卡和台湾,加权指数比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显示了更好的发展实绩。无疑,在这些国家和地区,该时期低收入阶层的相对收入增长大大超过了高收入阶层。
    (3)在南朝鲜、秘鲁、菲律宾和南斯拉夫,这一时期收入分配很少变化,各种指数测量的社会福利增长率差别不大。
    由此可见,衡量经济增长对哪些人有利的一项简便方法,就是观察加权(包括“等权”和“贫困加权”)福利指数与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之间的差距究竟是扩大还是缩小。
    注释:
    ①人口可以5等分,也可10等分或其他等分。各阶层收入份额也可另外假设。但须接近发展中国家实际情况。
    ②福利权数也可另外设置,如设w[,1]=0.70,w[,2]=0.30,w[,3]=w[,4]=w[,5]=0等,只要着重考虑40%最穷人口即可。

 

Tags:经济增长中的社会福利指数模型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