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察外商直接投资、国际贸易对不同制造业部门的技术溢出效应,本文按照OECD国家的分类标准,将制造业部门475个4位代码小类行业分为高技术制造业、中高技术制造业、中低技术制造业和低技术制造业等四个层级,然后分别考察两者对不同层级制造业部门的技术溢出效应。OECD国家对制造业部门的分类是建立在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Rev.3)中的4位代码小类行业的基础之上的,本文首先在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Rev.3)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中的4位代码小类行业之间建立对应关系,然后将中国制造业部门分为上述四个层级。本部分所采用的数据主要来自于2005~2007年间《工业统计年报(行业册)》和2004、2008年《中国经济普查年鉴》。对相关数据进行平减,以2004年为基期。另外,由于我国现有统计资料中不包含制造业内部4位代码小类行业的研发投入数据,因此,本部分将采用以下计量模型进行回归分析,为:
lnyit=δ+φlnyi,t-1+αlnkit+γ3lnFDIit+γ4lnEXPit+ci+uit (8)
如表3所示,在回归结果(一)至(四)中,联合F检验的统计量都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拒绝了系数估计量均为零的原假设;Sargan检验统计量都不显著,说明工具变量的选择是有效的;另外,从Arellano-Bond AR(2)检验的结果来看,都不能拒绝残差项不存在二阶序列相关的原假设,这说明模型的设定是合理的。因此,我们认为回归结果(一)至(四)均可以信赖。
表3 外商直接投资、国际贸易对四类制造业部门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结果
解释变量 |
(一)高技术制造业 |
(二)中高技术制造业 |
(三)中低技术制造业 |
(四)低技术制造业 |
lny(-1) lnk lnFDI lnEXP F检验 Sargan检验 Arellano-Bond AR(1) Arellano-Bond AR(2) N |
0.4399869** (0.021) 0.0571557** (0.045) 0.043767** (0. 033) 0.1176625*** (0.008) 6.92*** (0.000) 6.73 (0.102) -3.71*** (0.000) -1.22 (0.223) 315 |
0.5826616*** (0.000) 0.2512021*** (0.000) 0.0118088* (0.098) 0.0818364*** (0.000) 296.06*** (0.000) 60.32 (0.144) -4.50*** (0.000) -0.08 (0.933) 810 |
0.7123615*** (0.000) 0.1126009** (0.046) -0.0296551 (0. 233) 0.0706913*** (0.004) 140.45*** (0.000) 43.06 (0.216) -1.96** (0.050) -0.99 (0.323) 515 |
0.6910258*** (0.000) 0.163733*** (0.000) -0.0365103 (0.107) 0.0507428*** (0.006) 194.47*** (0.000) 69.41 (0.115) -2.47** (0.013) -0. 60 (0.546) 735 |
注:(1)括号内为p值,*、**、***分别表示在10%、5%、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2)F检验是系数联合显著性检验,原假设为各解释变量的系数均为零;(3)Sargan检验是工具变量有效性检验,原假设为工具变量过度确认是有效的;(4)Arellano-Bond AR(2)是模型设定性检验,检验原假设为残差项不存在二阶序列相关,此时能够得到一致的估计量。
以上结果显示,(1)外商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主要体现在高技术、中高技术制造业部门,而对中低技术、低技术制造业的技术溢出效应并不显著。具体来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高技术制造业的外商投资每提高1%,将会带动该部门的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0.044%,中高技术制造业的外商投资每提高1%,将会带动该部门的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0.012%,且都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可见,外商投资在各个层次的制造业部门所起到的技术溢出效应并不相同,不但影响力从高技术制造业部门向低技术制造业部门逐步递减,在中低技术制造业、低技术制造业部门甚至为负效应;而且显著性水平也逐步减弱,在中低技术制造业、低技术制造业部门的负效应并不显著。
外商投资之所以体现出这种结构性的技术溢出效应,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外商投资的比重不断向高技术制造业和中高技术制造业部门倾斜,而且这两个部门的外商投资强度(实收外商投资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较高或基本保持稳定,这有利于外商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的发挥。第二,高技术制造业、中高技术制造业部门中的内资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之间的技术差距较小,而且吸收能力较强,这也有利于外资技术溢出效应的发挥。
(2)出口贸易对四种类别的制造业部门都具有显著的正向技术溢出效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出口增加值每提高1%,将会分别带动相关部门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0.118%、0.082%、0.071%和0.051%,且都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出口贸易对高技术制造业的技术溢出效应最大,并按照技术密集度的下降而逐步递减,这与中国出口商品产业技术结构的变化是相对应的。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首先,要完善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导向政策,指导和规范外商投资的方向和行为。具体而言,要引导外商投资向高技术制造业和中高技术制造业部门转移,以充分发挥外商投资对制造业部门的技术溢出效应。
其次,出口贸易对不同类型制造业部门都具有显著的正向技术溢出效应,但是按照技术密集度的下降而逐步递减。这也要求现阶段应注重出口商品产业技术结构的调整,努力发展高技术、中高技术制造业商品的出口贸易,以充分发挥出口贸易对制造业部门的技术溢出效应。
注释:
①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代码(GB/T 4754-2002),制造业共包括30个产业部门,其中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由于缺乏R&D投入数据,因而不作为研究对象。
参考文献:
[1]David Theodore Coe. Elhanan Helpman. International R&D Spillovers [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1995,39 (5):859-887.
[2]Kenneth J Arrow. 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Learning by Doing [J]. Review of Economics Studies, 1962,29 (3): 155-173.
[3]Paul Michael Romer. 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 Run Growth[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6,94 (5):1002-1037.
[4]Y Wei, X Liu. Productivity Spillovers from R&D, Export and FDI in
[5]黄先海,张云帆.我国外贸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5,(1).
[6]李小平,朱钟棣.国际贸易的技术溢出门槛效应——基于中国各地区面板数据的分析[J].统计研究,2004,(10).
[7]邵军,徐康宁.基于面板协整方法的外资与外贸关系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9).
责任编辑: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