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数量与技术经济学 >> 正文

中国区域间人口红利差异分解及解释(一)——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模型

http://www.newdu.com 2018/3/7 《中国人口科学》(京)2012年4期第2~12页 王婷 吕昭…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劳动力资源作为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其配置效率差异加剧了中国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失衡。文章从人均经济产出公式出发,构建了一个涵盖人力资本积累和物质资本积累影响因素的人口红利实现模型,并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2006~2010年中国各地区人口红利实现的相对效率进行测度与分解,利用Tobit模型对其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进行解释。结果发现,中国东部地区人口红利实现效率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从人口红利实现的技术效率来看,主要受教育水平及聚集效应、劳动参与水平的影响,影响系数分别为0.0102和0.0149;从人口红利实现的规模效率来看,主要受教育水平及聚集效应、资本积累的产业环境、物质资本形成效应的影响,影响系数分别为0.1549、0.1234和0.0371。文章最后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人口红利 差异分解 差异解释 数据包络分析
    作者简介:王婷,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吕昭河,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教授。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跨越式的增长,但伴随着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区域布局不平衡日趋严重,呈现出典型的“二元”特征。以2010年为例,全国实现的401202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中,57.31%集中在总人口规模仅占41.26%的东部地区,而剩余42.69%所处的中西部地区却聚集了58.74%的人口。上海、北京、天津、江苏人均GDP分别高达76074元、75943元、72994元、52840元,而贵州、云南、甘肃、西藏人均GDP分别仅为13119元、15752元、16113元、17319元,两类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极值比达4.46倍①(国家统计局,2011)。根据国民经济增长核算方程,劳动力或人力资本增加将会对经济增长产生较大贡献。因此,在当前中国人口数量增加、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上升的条件下,要实现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挖掘各地区尤其是落后地区的人口红利是关键,并迫切需要对中国区域间人口红利及存在的差异进行深入研究。
    综合来看,人口红利的本质是人口年龄结构对经济发展的潜在贡献,但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实现人口红利,取决于人口年龄结构是否对现实经济运行产生实际的促进作用,并至少存在两类不同的路径:一是劳动力通过接受教育、培训等形成人力资本积累,由此提高劳动参与率和劳动生产率,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贡献来实现人口红利。这一作用的机理是人口转变的劳动力资源要被高效的开发,并需要劳动力市场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的相关制度作为保障。在此条件下,劳动力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如Bloom等(2002)认为,人口转型过程中提高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将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作用,并以此解释了1965~1990年的东亚崛起。Shimasawa(2007)认为,人力资本增长可以抵消劳动力数量的负增长,并有助于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蔡昉(2009)和王颖等(2010)均指出人口红利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做出了较大贡献。然而,如果劳动力未被充分利用,并在缺乏相关制度保障的情况下,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可能不明显。例如,拉丁美洲在经历人口结构转变的过程中并没有表现出经济的快速增长。二是人口转变引致储蓄效应并转化为投资形成物质资本积累,以此拉动经济增长来实现人口红利,其前提是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增加能带动储蓄率提升,并且能够将储蓄有效地转化为投资。该观点认为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上升,社会抚养负担下降,其收入会相应增加,从而增加储蓄,另外,处于劳动年龄期的青年具有较高的储蓄倾向。Loayza等(2000)通过测算发现,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分别上升3.5%,会促使储蓄率分别下降1%和2%。相反,Johnson(1999)和贺菊煌(2006)认为人口年龄结构与储蓄率不存在明显的关系。
    由此可知,实现人口红利的先决条件是要存在人口机会窗口,即在人口转变过程中,逐渐形成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上升的趋势,同时还需要具备人力资本积累和物质资本积累的条件。另外,关于中国区域间人口红利差异及原因解释,钟水映、李魁(2010)、唐丽娜等(2011)也进行了相关研究。但本文与这些研究有所区别:(1)现有研究大多采用人口年龄结构来代替人口红利,这明显混淆了人口机会窗口与人口红利的关系。也有研究根据人口年龄结构与人均经济产出的关系来衡量人口红利,但尚未理清二者间的关系。基于此,本文将构建以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为基础,以人力资本积累和物质资本积累为重要路径的人口红利实现模型。(2)在研究技术上,本文将运用非线性的数据包络分析法测度各地区人口红利实现的相对效率,并将其分解为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以此判断中国区域间人口红利是表现为资源配置差异还是规模报酬差异。(3)本文还将围绕基于劳动力投入的人力资本积累和物质资本积累选取人口红利实现的影响因素,通过建立计量模型解释各地区人口红利实现的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差异,为各地区挖掘和提升人口红利提供依据。
    二、模型、方法及数据
    (一)理论模型
    从经济含义上讲,人口红利是人口转型过程中出现的高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对经济的正向促进效应,通常采用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与人均经济产出间的关系来衡量。本文以人均经济产出公式为出发点,通过模型分解和变量引入来构建人口红利实现的理论模型。
    
    
    (二)测度方法
    根据以上研究可知,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测度中国各地区人口红利的实现程度具有较大的优势,因此本文将围绕这一方法对中国31个省份的人口红利进行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测度。数据包络分析主要是根据同一类型的决策单元投入和产出值来估计有效生产前沿面,并判断各个决策单元是否位于有效生产前沿面上。
    
    
    (三)数据来源
    根据上述模型,本文主要从2007~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分别获取数据并计算2006~2010年全国31个省份的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和人均GDP指标,构建相应的面板数据集,并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对中国各地区人口红利进行测度,测度出来的结果既可以有效反映各地区人口红利差异,又可以反映各地区人口红利的变化趋势。
    图1、图2分别显示了全国31个省份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和人均GDP情况,对于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和人均GDP而言,2006~2010年各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另外,2006~2010年中国各地区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与人均GDP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015、0.7259、0.7374、0.7209和0.8080,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说明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与人均GDP的正向关系在不断增强。
    
    
    (未完待续)

 

Tags:中国区域间人口红利差异分解及解释(一)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