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数量与技术经济学 >> 正文

中国区域间人口红利差异分解及解释(三)——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模型

http://www.newdu.com 2018/3/7 《中国人口科学》(京)2012年4期第2~12页 王婷 吕昭… 参加讨论

五、研究结论与展望
    通过上述研究,本文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第一,理论模型表明,人口红利取决于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与人均经济产出间的投入产出关系,但由于劳动力是否能够发挥相应的经济效益还取决于劳动力效用系数,因此,各地区真实的人口红利可以采用劳动力效用函数来表示,包括劳动力利用的技术函数和规模函数,并主要通过人力资本积累和物质资本积累来实现。
    第二,区域间人口红利测度与分解的结果显示,从人口红利实现总效率看,东部地区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且2006~2010年各地区均呈现递增趋势;从技术效率看,虽然东部和西部地区略高于中部地区,但都处于较高水平,地区间的差距不大;从规模效率看,各地区效率值偏低且均处于规模递增状态,东部地区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不仅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高于中西部地区,而且劳动力利用程度也处于较高水平。
    第三,基于Tobit模型的人口红利差异解释结果显示,人口红利实现的技术效率主要受劳动参与水平和教育水平及聚集效应的正向影响,且劳动参与水平影响作用较大,说明除了劳动力教育质量和生产聚集程度外,各地区就业机制、制度等因素也是导致人口红利实现技术效率差异的关键,但这种机制和制度只能保证各地区劳动力尽可能参与生产(即在不同条件下保持技术配置的最优化水平),并不能保证生产能力达到相同水平。人口红利实现的规模效率主要受教育水平及聚集效应、资本积累的产业环境、物质资本形成效应的正向影响,各因素影响作用逐渐递减,可见这些因素主要作用于劳动力,实现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向有效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转化,其实质是增加了劳动力投入,在各地区劳动力投入均处于规模递增状态下会更进一步促进人均产出的增加,进而实现更高的人口红利。劳动参与率没有成为人口红利实现规模效率的影响因素,其原因是各地区劳动力质量和水平存在差异,这也验证了人口红利实现技术效率差异解释的合理性。
    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要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从劳动力投入角度看需要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相关改革:一是要继续保持东部和西部地区在就业工作上做出的成效,拓宽中部地区就业渠道,尤其是在经济处于转型的过程中,更要注重以市场为导向的劳动力就业制度的创建,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并使其逐渐走向长期化、制度化,以保证各地区不同类型的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二是要提升中西部地区的有效劳动力投入,重点要在围绕劳动力教育水平提升、产业发展层次提升、居民储蓄及投资转化效应提升等方面给予相关政策、制度和资金的支持。例如,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教育投入,不断提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质量和层次;继续鼓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进行产业转移,并以此带动产业升级;通过各地区金融市场发展和制度创新,优化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机制等。三是为了避免人口红利过快衰退,东部地区需要进一步提升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并根据劳动力供给数量的变化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保持劳动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注释:
    ①本文中的极值比为东部人均GDP前4位均值除以中西部人均GDP后4位均值。
    ②本文按照通常做法,将15~64岁人口作为劳动年龄人口。
    ③本文中的劳动力效用系数主要指劳动力形成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并促进经济增长的能力,该系数在地区间存在差异。
    参考文献:
    [1]蔡昉(2009):《未来的人口红利—中国经济增长源泉的开拓》,《中国人口科学》,第1期。
    [2]郭存芝等(2006):《城市化与教育发展》,《教育科学》,第3期。
    [3]国家统计局(2007~2011):《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相应年份。
    [4]国家统计局(2007~2011):《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相应年份。
    [5]郭琳、车士义(2011):《中国的劳动参与率、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中央财经大学学报》,第9期。
    [6]贺菊煌(2006):《人口红利有多大》,《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第7期。
    [7]唐丽娜等(2011):《我国区域间人口红利的差异及成因》,《经济纵横》,第11期。
    [8]王颖等(2010):《人口红利、经济增长与人口政策》,《人口研究》,第5期。
    [9]温涛、熊德平(2008):《“十五”期间各地区农村资金配置效率比较》,《统计研究》,第4期。
    [10]钟水映、李魁(2010):《人口红利、空间外溢与省域经济增长》,《管理世界》,第4期。
    [11]Andrew Mason(1997), Population and Asian Economic Miracle. Asia-Pacific Population & Policy. 43 (11): 1-4.
    [12]David E. Bloom, Gilles Grenier and Morley Gunderson(2002), The Changing Labor Market Position of Canadian Immigrants. The Economics of Migration. 2: 112-130.
    [13]D. Gale Johnson(1999),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China Economic Review. 10(1): 1-16.
    [14]Manabu Shimasawa(2007), Population Ageing, Policy Reforms and Economic Growth in Japan: A Computable OLG Model with Endogenous Growth Mechanism. Economics Bulletin. 49(3): 1-11.
    [15]Norman Loayza, Klaus Schmidt-Hebbel, Luis Serven(2000), What Drives Private Saving across the World.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82(2): 165-181.
    [16]Stephen L. Parente, Edward C. Prescott(1991), Technology Adoption and Growth.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Minneapolis, Staff Report: 136.^
    

 

Tags:中国区域间人口红利差异分解及解释(三)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