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数量与技术经济学 >> 正文

中国工业结构变化与技术进步率增长研究(下)——对中国1985-2009年工业”结构红利假说“的检验

http://www.newdu.com 2018/3/7 《产经评论》2013年第1期 吴寿平 参加讨论
表3是对我国工业行业技术进步率增长通过偏离-份额方法分解得出的结果。从资本存量的偏离-份额分解来看,三类产业中第二、三类产业的资本存量对技术进步率的贡献增长率明显高于第一类产业,这验证了中国工业已经进入了工业化中后期。其中第三类产业除了机械工业(-15.409%)出现较大的负增长外,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2.828%)、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2.371%)、通信设备和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4.28%)的资本存量对技术进步率的贡献增长相对较大。并且各行业的结构效应除了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11.996%)的结构效应较大外,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2.077%)、医药制造业(0.699%)、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0.691%)、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329%)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2.158%)的资本存量变化所引致的结构变化所带来的技术进步率增长的效应较为显著,这与要素流动趋向和工业结构变化的引致效应是相符的。从静态转移效应看,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17.372%)的“结构红利”较大,以及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3.228%)、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238%)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96%)的“结构红利”较显著外,其余行业的结构红利效应均不明显。从动态转移效应看,有20个行业存在“结构负利”,为什么我国的各行业特别是第三类产业(工业化后期产业,即高技术产业)未出现明显的“结构红利”?对比“结构红利假说”的前提条件可以发现,原因是我国工业的资本投入并未出现明显地向高技术进步率水平的行业(高技术产业)倾斜(从表2粗略可知)。

从劳动投入的偏离-份额分解看,农副食品加工业(1.831%)、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3,019%)、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2.078%)、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1.024%)、医药制造业(1.054%)、塑料制品业(1.637%)、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923%)、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3.895%)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6.373%)的劳动投入对技术进步率的贡献较大,其余的行业均贡献甚微或为负,这说明我国劳动力还处于基数大、质量低的境况,虽然第三类产业出现了较好的劳动转移贡献率,但是还未从根本上改变。从结构效应可以看出,第三类产业中除了机械工业的结构效应为负之外,其余行业均为正,这说明这些行业的劳动力变化对技术进步的影响较大。这与实际是相符的,因为这些行业的从业人员均为高技术人才,能够更好的带来技术创新。从静态和动态的转移效应也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第三类产业(除机械工业)存在“结构红利”,说明具有较高的技术进步率行业(第三类产业)吸收了更多的投入要素,提高了自身的要素份额。而从内部增长效应看,第三类产业的贡献除机械工业(1.148%)相对较高外,其余行业均小于1,这说明第三类产业对技术进步率增长的贡献主要来自于“结构红利”。

为了进一步对整体上的资本和劳动投入要素对技术进步率的贡献进行分析,我们分别对1985-1992、1992-2001、2001-2009和1985-2009时间段进行偏离-份额分析。如此划分的原因是:1985-1992年间,投资受到较多的行政手段的影。向,主要是经济结构调整较多,同时,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仍然受到较多的限制,因此资本生产率增长有限,另外,这时期的从业人员流动性较大;1992-2001年间,中国市场经济确立,国退民进,私营企业发展迅速,外资大量涌入,对中国各行业的影响较大;2001-2009年间,我国投资的限制和领域进一步放宽,进一步加大了资本要素的流动性。表4报告了1985-2009年我国不同时间阶段的资本和劳动力要素对技术进步率贡献的偏离-份额分解结果。

从资本要素看,1985-1992年间的总增长率为负,这是因为这时期的行政干预较强,虽然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发展较快,但是无法形成资本集聚效应,促进技术进步。1992-2001与2001-2009年资本要素对技术进步率增长的贡献主要来源于内部增长效应,这是因为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带动了资本的高效配置,向技术进步率高的行业集聚。长期看,资本主要依靠资本的流动来促进技术进步率的增长,存在“结构红利”,但是其贡献较低,仅为3.681%。

从劳动投入看,1985-1992年间劳动要素对技术进步率的增长主要来源于静态效应,这说明该期间的劳动要素流动促进了行业间的技术进步率增长。而1992-2001与2001-2009年间,劳动要素对技术进步的贡献主要来源于内部增长效应,尤其是1992-2001年间内部增长效应达到36.165%,这说明此期间行业技术进步率的增长主要是各行业内技术自我强化的结果。

五 结论

本文在估算了我国37个工业行业的技术进步率和工业行业资本存量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1985-1992年、1992-2001年与2001-2009年时间段资本和劳动要素的流动及其技术进步率水平和增长率的差异,并用偏离-份额法分析了工业结构变化的技术进步率增长效应,我们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我国各行业间的技术进步率在不断改善。1985-1992、1993-1994和1996-1997年间各行业的技术进步率多数小于1,这说明这些年技术进步率处于退化阶段,而1992-1993、1994-1996和1997-2009年的技术进步率绝大多数大于1,这说明近年来随着工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各行业的技术进步率在逐步改善。

2.考察期内,资本要素流动较明显倾向于第二、三类产业,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和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的资本存量对技术进步率的贡献增长相对较大。资本要素流动引致的技术进步率增长存在时间段的差异,1992-2001与2001-2009年资本要素对技术进步率增长的贡献主要来源于内部增长效应。长期看,资本主要依靠资本的流动来促进技术进步率的增长,存在“结构红利”。

3.行业劳动力变化对技术进步的影响较大,但是主要依靠内部增长效应来促进技术进步率的增长,其中劳动力的流动对第三类产业具有显著的“结构红利”。1985-1992年间劳动要素流动促进了行业间的技术进步率增长,而1992-2009年间,劳动要素对技术进步的贡献主要来源于内部增长效应。

本文研究表明,要素的自由流动对于工业结构效应的发挥和技术进步率的增长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因此,对于建立和完善要素自由流动的要素市场、放宽投资限制和户籍制度、大力鼓励和发展高技术产业,是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和技术进步率增长的重要政策方式。

参考文献:

[1]周方.广义技术进步与产出增长因素分解——对“Solow”余值法的反思[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4,(8):34-42.

[2]周方.科技进步与“增长函数”——兼评Solow教授的原理性错误[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9,(10):32-50.

[3]张延欣,王秋珍,王翠云.技术进步的概念及测评方法综述[J].郑州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2):33-40.

[4] Fare,R.,S.Grosskopf,M. Norris.Productivity Growth,Technical Progress and Efficiency Changes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4,(84):66-83.

[5] Caves,D.,L.Christensen,W.E.Diewert.The Economic Theory of Index Numbers and the Measurement of Input,Output,and Productivity[J].Ecnometrica,1982,(50):1393-1414.

[6] Fare,R.,S.Grosskopf,M.Norris. Productivity Growth,Technical Progress and Efficiency Changes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Repl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7,(87):1040-1043.

[7]李小平,朱钟棣.中国工业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基于分行业面板数据的研究[J].管理世界,2005,(4):58.

[8] Fabricant,S.Employment in Manufacturing 1899-1939[R]. NBER Working Paper,1942.

[9] Massell,B F.A Disaggregated View of Technical Change[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61,(6):547-557.

[10]吕铁.制造业结构变化对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研究[J].管理世界,2002,(2):87.

[11]干春晖,郑若谷.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演进与生产率增长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9,(2):55.

[12]钱纳里等.工业化和经济组织的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Tags:中国工业结构变化与技术进步率增长研究(下)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