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研究方法
(一)双边贸易引力模型
最基本的引力模型的形式是Yij=KX1iX2j/X2ij。其中,K是常数,Yij是i国对j国的出口额,X1i与X2j分别表示i国与j国的GDP,X2ij是i国与j国的距离,常用两国的经济中心或者主要港口之间的距离表示。因为该模型是线形的,为了降低异方差出现的可能性和便于回归分析,将模型取自然对数转化为线性形式:
lnYij=α0+α1lnX1iX2j+α2lnX2ij+ε
其中,α0、α1、α2为回归系数,ε为随机干扰项,Yij代表i国向j国的出口额,X1i代表i国的GDP,X2j代表j国的GDP,X2ij代表i、j两国的距离。由于中国的特殊性,将引力模型进行改进,增加了人口的自变量,改进后的引力模型为:
lnYij=α0+α1lnX1iX2j+α2lnX2ij+α3lnX3iX3j+ε
其中,X3i代表i国的人口,X3j代表j国的人口。
表1 引力模型的回归结果
被解释变量 |
回归系数 |
标准误 |
t值 |
P值 |
LNGDP LNPOP LNDIS 常数项 |
0.5497 -0.2171 -0.4825 5.5422 |
0.0797 0.0892 0.1147 1.9487 |
6.8978 -2.4331 -4.2044 2.8440 |
0.0000 0.0203 0.0001 0.0074 |
F值=20.36 |
Adj R-Square=0.6109 |
D.W.=1.08 |
注:解释变量:LNEXP;方法:最小二乘法。
表2 稳定标准误检验
被解释变量 |
回归系数 |
标准误 |
t值 |
P值 |
LNGDP LNPOP LNDIS 常数项 |
0.5497 -0.2171 -0.4825 5.5422 |
0.1065 0.0850 0.1043 2.1939 |
5.1584 -2.5464 -4.6226 2.5261 |
0.0000 0.0155 0.0005 0.0163 |
F值=20.36 |
Adj R-Square=0.6109 |
D.W.=1.08 |
注:被解释变量:LNEXP;方法:Newey-West HAC Standard Errors & Covariance(lag truncation=3)。
(二)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09年中国与最大的38位贸易伙伴的截面数据作为研究对象。由于中国的这前38位贸易伙伴已经分别占了中国贸易额的80%以上,而且这些贸易伙伴遍布亚洲、美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因此基本上可以反映中国贸易的总体状况。
中国与贸易伙伴的出口额数据来自联合国COMPATRE统计数据库,双方距离来自网站www.indo.com中的“距离计算器”(Distance Calculator),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来自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WEO数据库。
三、实证分析
利用对数化后的引力公式及Eviews软件,输入lnEXP(中国与前38个贸易国出口额)、lnGDP(中国GDP与前38个贸易国GDP的乘积)、lnDIS(中国与前38个贸易国之间的距离)、lnPOP(中国人口与前38个贸易国人口的乘积),采用OLS对所有数据进行回归,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lnEXP=5.5422+0.5497lnGDP-0.2171lnPOP-0.4825lnDIS
(2.84) (6.90) (-2.43) (-4.20)
方程各变量t检验均显著,且F值显著,调整后的R-Square高达0.6109,方程拟合优度较高。D.W.检验显示方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尽管回归结果显示模型设定良好,由于本文引用截面数据,因此尽管方程数据可能存在序列相关性,笔者考虑是由于数据本身的相关性所致,而非变量相关性,因此不考虑模型序列相关性问题。
使用稳定标准误对方程再次检验(表2)。
由表2所示,方程各变量t检验依然,F值显著,调整后的R-Square依然较高,回归拟合良好,D. W.检验也显示模型仍然不存在多重共线性。由于前后两次回归方程显著性并没有改变,方程不存在异方差,不需对方程修正。
利用2009年中国的38个贸易伙伴的截面数据,通过Eviews对中国的引力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引力模型结果:
lnEXP=5.5422+0.5497lnGDP-0.2171lnPOP-0.4825lnDIS
(2.53) (5.16) (-2.55) (-4.62)
可以看出,中国每个变量的估计回归系数都是统计显著的,中国的引力模型解释变量的回归模型的系数与引力模型的预期相符。出口国和进口国的GDP越高,说明该国的生产能力越高,其潜在的出口能力也越强,同时进口国的需求也越大,所以两国GDP乘积前面的系数为正值;而两国之间的距离越大,则两国之间的运输成本越高,会阻碍出口国对进口国的贸易额,所以两国距离前面的系数为负值,说明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距离因素是阻碍其与贸易伙伴的最主要因素。同时,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作为中国邻国,可以大大降低运输成本,从而促进了两国之间开展广泛的贸易。而人口因素在本实证研究的结果中却未得到一致的结果,即在中国的引力模型中,两国人口乘积前面的系数为负值。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运用引力模型对中国的双边贸易流量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在中国的引力模型中,GDP、距离、人口对中国的出口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为了促进中国同邻国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加强与经济强国之间的合作,为进出口贸易寻求更大的需求空间
从模型结果可以看出,进出口国GDP的乘积越高,对于出口国出口额正效应越大。在国际贸易领域,寻求更强的合作伙伴,如加大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合作力度,可作为提升GDP乘积的一种办法,对于贸易水平的提高有正效应。
(二)加强区域合作,有效降低运输成本和其他各项贸易成本
虽然中国与贸易邻国之间的距离不会改变,但任何降低贸易运输成本的举措都会极大地促进中国与贸易国之间的双边贸易。东北亚之间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步伐之所以落后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东北亚各国之间缺乏制度性的安排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此,可以考虑在上海、宁波、天津、深圳、大阪、神户、釜山等城市之间加强海关合作,建立一个开放的贸易平台,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减少各国之间的报关时间,协调和简化海关的通关制度,促进电子海关的发展,为促进东北亚各国之间的贸易来往和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便利条件。
(三)扩大贸易投资的新领域,促进贸易产品的多元化
长期以来,中国与邻国之间的贸易主要集中于化工、钢铁、机电设备等少数商品,不利于扩大双边贸易。如果进口国替代产业得到发展,那么出口国的该产品的贸易额将大幅萎缩。中国加入WTO后,面临的是开放的、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应该积极适应变化,促进投资,鼓励产业升级。服务业作为中国加入WTO后重点开发的投资领域,在国际贸易上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企业投资服务业不仅可以扩大双边的服务贸易,同时也可以提高对制造业企业的服务质量,改善经营环境。
作者简介:赵立萍,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研究方向:资本市场、国际贸易。
参考文献
[1]陈硕颖,张唯劼.构建中韩双边自由贸易区的前景探讨——基于货物贸易的视角[J].国际经贸探索,2008,(7).
[2]陈雯.试析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对东盟区内贸易的影响[J].世界经济,2002,(12).
[3]曹宏成.中国出口贸易流量研究——给予引力模型的实证[J].工业技术经济,2007,(1).
[4]谷克鉴.国际经济学对引力模型的开发与运用[J].世界经济,2001,(2).
[5]胡昭玲.中、日、韩三国产业的互补性与竞争性——基于对外贸易的分析[J].东北亚论坛,2007,(1).
[6]金哲松.国际贸易结构与流向[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
[7]李学成.全球化时期的中、日、韩经济一体化问题[J].社会科学,2003,(11).
[8]林玲,王炎.贸易引力模型对中国双边贸易的实证检验和政策含义[J].世界经济研究,2004,(7).
[9]骆许蓓.论双边贸易研究中重力模型的距离因素[J].世界经济文汇,2003,(2).
[10]刘清峰,姜书竹.从贸易引力模型看中国双边贸易安排[J].浙江社会科学,2002,(6).
[11]盛斌,廖明中.中国的贸易流量与出口潜力:引力模型的研究[J].世界经济,2004,(2).
[12]史朝兴,顾海英.贸易引力模型研究新进展及其在中国的应用[J]财贸研究,2005,(3).
[13]史朝兴,顾海英.加入WTO对中国双边贸易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兼论影响中国双边贸易增长的因素[J]财贸研究,2006,(3).
[14]吴凤姣,陈炳华.应用引力模型评判海峡两岸贸易流量和潜力[J]国际经贸探索,2007,(6).
[15]姚圣娟,王浩彬.对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探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7,(12).
[16]张鸿.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东亚经济合作[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7]周新生.关于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思考[J].国际经济合作,2007,(12).
[18]Anderson,J.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the Gravity Equation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79,(3).
[19]Anderson, J. and Wincoop, E. Trade Costs[Z]. NBER working papers, 2004.
[20]Alain, P. Convergence of the static estimation toward the long run effects of dynamic panel data models[M].Elsevier Science S. A., 1999.
[21]
[22]Deardorff, A. Determinants of bilateral Trade: Does Gravity work in a classical World?[Z]. NBER working papers, 1995.
[23]Egger, P. An econometric view on the estimation of Gravity models and the Calculation of Trade potentioals[M].Blackwell publishers, 2002.
[24]Joyner, B. and Onken, M.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n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transfer:breaking times and cost barriers[M].American business review, 2002.
[25]Kyung,
[26]Laszlo, M. The Gravity model: some econometric review considerations[M].Blackwell publisher, 1998.
[27]Laura, S. Y. S. Gravity models of the Intra-EU trade: application of the Hausman-Taylor estimation in heterogeneous panels with common time-specific factors[Z].NBER working papers, 2004.
[28]Matyas, L. Proper econometric specification of the Gravity model [M].Blackwell Publisher, 1997.
[29]Polka, J. Is APEC a natural regional trade bloc? A critique of the Gravity model of international trade[M].Blackwell publisher, 1996.
[30]Roso, R. and Spiegel, M. A Gravity model of sovereign lending: trade, default and credit[Z]. NBER working papers, 2002.
[31]Soloaga,
责任编辑: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