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数量与技术经济学 >> 正文

走向未来的经济模型:质疑与前景

http://www.newdu.com 2018/4/9 中国社会科学网 葛新权 参加讨论

    二、研用经济模型的选择
    从理论上讲,经济模型因设定假设、研用者的认知与考虑问题所限,都有固有的局限性。这反倒可以说明,经济模型的持续改进是无止境的,这也正是学术研究不断提升的过程。当然,从科学规律上讲,正是长期研用经济模型的实践从理论上把经济模型提升到一个新水平或创造出新的经济模型。从短期来讲,抛开经济模型的局限性,对研用的经济模型的质疑,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我们认为,经济模型作为一种分析思想、技术与方法的理论工具,在研究经济问题中得到运用是必然的、正确的。关键是研用者及其所研用的经济模型是否有价值、有意义,是否更优良。
    经济模型受到质疑与批评,从短期来看,应归咎于经济模型研用者及其研用的经济模型本身。在实际中,如在学术界确实存在着不少人(研用者)无意或有意误用、过度用、乱用、滥用经济模型。同样在企业界,如在一些第三方评估机构中,乱用、滥用经济模型,欺骗市场的现象也比较普遍。无意的误用模型,主要反映出研用者的素养、知识与能力的差距;而有意的误用模型,则不仅反映在研用者的素养、知识与能力的差距上,更重要的是反映出研用者的态度与责任的巨大差距。通俗地讲,我们认为科学就是实事求是,并且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下,所研用的模型应越简单越好。但在实际中,一些研用者对模型所依据的经济理论与实际问题的认识不够,建立错误的模型,或不顾理论依据和实际情况人为地建立繁杂隐晦的模型,或根本不考虑理论依据和实际情况而随意照搬照套使用别人的模型,结果造成经济模型被有意无意曲解、误用、过度使用、乱用、滥用等,产生极大的负面作用。这是经济模型受到质疑的“瓶颈”所在。这个“瓶颈”就是,研用者研用了没有价值、没有意义的经济模型,而让经济模型代之受过。需要强调的是,“瓶颈”原本是一个褒义词,其功能是限制控制流量,如酒瓶的瓶颈就起到倒酒的时候不溅洒。当瓶颈被用于比喻影响事物关键的不利因素时,就成为贬义词。如果我们把瓶颈放在了不该放在的地方,就会出现错误的现象。可见,问题不在“瓶颈”,而在把“瓶颈”用错地方的人。对经济模型,也是如此,选择经济模型没有错,但因主观或客观动机与原因,所研用的经济模型是错误的,即研用者把经济模型用错了地方或没有用好经济模型。
    为此,我们需要区分经济模型、经济模型研用者、研用的经济模型,它们是不同的概念。如前,经济模型是一种分析思想、技术与方法,不同的经济模型各有差异、特点与适用条件。而研用者有着很大的差别,如对同一个问题,在同样的理论与实际情况认知下,他们所研用的经济模型都是不同的,有的甚至没有价值、没有意义。这与研用者的态度、视角、知识与能力,以及对经济系统非均衡、非线性、非对称等复杂性与实际问题的认知有关。马克思曾讲过,一门科学只有引进数学,才成为真正的科学。但过度用,以及误用、乱用、滥用都是伪科学。有意地过度用、乱用、滥用,更是一个有悖科学精神与职业道德的态度问题。道理很简单,如同有人质疑GDP,其实GDP就是一个反映经济增长总量的指标,有特定的功能。GDP本身没有错。而如果把它作为考核政府绩效的重要依据,就用错了地方。又如近期,一些省(市、自治区)自曝GDP“注水”,足以说明这种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因此,解决对经济模型的质疑问题,关键在于经济模型研用者和他们所研用的经济模型。
    进一步,在研用经济模型中,选择很重要。一方面,从一般意义上讲,研究任何问题,都需要知道问题的全集。这充分说明调查研究与文献阅读,以及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实际,把握前沿十分重要。对于复杂的问题,尤其社会经济问题,这个全集很大,可能我们只研究其中一部分,但也必须在了解这个全集或在这个全集下研究这个问题才是有价值的。因此,在生产、工作与生活,以及研究工作中,在知道全集的前提下,我们的两步选择就很重要。一是选择目标,二是选择实现目标。如中华文化中看似矛盾的成语或俗语,如“隔行如隔山”与“一通百通”,其实它们并不“矛盾”,它们是两个极端的状态,数学上讲是一个全集的划分,具有集合的性质,要么是“隔行如隔山”的状态,要么是“一通百通”的状态,两者必居其一。对于我们来说,只是自己选择的不同。有的人选择“一通百通”的目标,并选择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实现目标。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刻苦钻研、勤奋思考,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横向与纵向联系方法学习,不仅掌握不同学科知识的灵魂,而且掌握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融会贯通,就能在知识海洋里畅游,在实际工作和研究中创新,而“一通百通”。有的人虽然选择“一通百通”的目标,但并没有选择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实现目标。他们只是把自己局限在某一学科知识内学习,把自己封闭起来,就不可能掌握知识的灵魂,以及不同知识之间的不同联系,更谈不上知识应用与创新,自然无法实现“一通百通”。还有的人甚至选择了“隔行如隔山”目标,即使他们通过努力想成为“懂行人”,也是很难的。
    显然,人们的这种选择及其实现是建立在知识内在联系的客观性和他们的理论基础、能力与努力,以及选择的主观性上的。从客观上讲,不同学科之间有着本质不同,否则它们不能成为独立的学科。同时,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因此,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界限是虚拟的,全部知识组成一个虚拟的网络。一个人能否在知识网络中穿梭自如,取决于自己的选择及其理论基础、能力与努力。
    上面讲到的“隔行如隔山”与“一通百通”,是两者必居其一的一个划分,这类似于普通集合的特点。但实际中,无论任何人选择,并发挥主观能动性,也未必能够实现“一通百通”极端的状态,但一定能够实现某一个介于“隔行如隔山”与“一通百通”极端状态之间的状态。用模糊数学的话来说,这个状态就是由“隔行如隔山”与“一通百通”组成的中介过程中一个状态程度,可用隶属度表达。如一个人的隶属度为0.3,说明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一通百通”程度达到30%;有的人可以达到60%,等等。但绝对的“隔行如隔山”,即隶属度为0的人会有些,而“一通百通”,即隶属度为1的人,是极少数人,如大师、大科学家、大学者等。在知识大涌现与大融合的今天,相对的“一通百通”的高端人才是难得的,即使高端的专业人才,也绝不可能是“隔行如隔山”的人。无疑,文化素养、素质与修养也是成就相对的“一通百通”的高端人才或大师、大科学家、大学者最重要的因素。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s:数量经济学,经济模型,人工智能,大数据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文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