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数量与技术经济学 >> 正文

[文萃]我国双创能力的时空差异及其耦合效应

http://www.newdu.com 2018/6/6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8年第5期 杨屹 魏泽… 参加讨论

    【原文标题】我国双创能力的时空差异及其耦合效应分析
    【摘要】研究目标:我国双创能力的时空差异及其耦合效应分析。研究方法:运用因子分析、耦合效应模型、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法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各省份双创能力及不同双创主体、双创载体同双创环境的耦合效应均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空间分布同区域经济发展实际是基本一致的。高校与双创环境、双创载体与双创环境的耦合效应对双创能力影响最大,同双创能力正相关。研究创新:确定了双创能力的区域差距,揭示了不同双创主体、双创载体与双创环境的耦合效应及其同区域双创能力的影响关系。研究价值:不仅描述了双创能力的时空差异,而且为进一步推动地区间双创能力的协调发展、建立双创协调机制奠定了科学基础。
    【关键词】双创能力 耦合效应 偏最小二乘法 时空差异
    Spatial-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upling Effect of Double-innovation Ability in China
    Research Objectives: Spatial-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upling effect of double-innovation ability in China. Research Methods: Empirical research is carried on by using actor analysis, coupling effect model and partial least squares model. Research Findings: Regional disparity is showed obvious in provincial double-innovation ability, the coupling effect between double-innovation subjects and the double-innovation environment, and the coupling effect between double-innovation carriers and the double-innovation environment. Its spatial distribution is basic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distribu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The coupling effect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the double-innovation environment, and the coupling effect between double-innovation carriers and the double-innovation environment have the greatest influence on the double-innovation ability, which are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double-innovation ability. Research Innovations: This paper determines the regional disparity of the double-innovation ability. It also reveals the coupling effect between the double-innovation subjects and the double-innovation environment, the coupling effect between the double-innovation carriers and the double-innovation environmen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and the regional double-innovation ability. Research Value: It not only describes spatial-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disparity, but also lays a scientific foundation for further promot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nd establishing the coordination mechanism of double-innovation ability.
    Key Words: Double-innovation Ability Coupling Effect Partial Least Squares Model Regional Disparity
    【作者】杨屹 魏泽盛,西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15YZD03)的资助。
    【期刊责任编辑】陈星星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在调整区域产业结构、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持续增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衡量区域创新创业(简称“双创”)能力、提高区域双创活动的活跃度、建立双创生态系统等问题一直受到政府和学术界的关注。梅强等(2007)运用因子分析法、德菲尔法和层次分析法测算了江苏13个地级市的技术双创能力,提出了协调发展路径。Marijanovic等(2013)结合克罗地亚的实际,认为创新创业活动是大学、研究机构等、财政资源以及技术和商业基础设施等关键因素共同催生的结果。2015年6月,在国务院提出《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后,地方政府高度重视调整经济结构、增强发展新动力的工作,区域双创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双创能力的区域差异使得地方政府在“以创新带动创业,还是以创业驱动创新”问题上难以区分推动双创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政策含义。事实上。创新创业活动是相辅相成的。从某种意义讲,正是这种差异导致地方政府出台政策的着力点不同,但在从民生角度改善双创环境上是取得共识的。问题的关键是双创主体或载体是否能够同区域内双创环境相匹配,这直接影响着双创能力的提升,因此,双创能力的区域差异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如邢蕊等(2015)采用GEM模型和组合赋权法评价了省域创业合成能力,结果显示,省域差异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显著关联。王元地和陈禹(2016)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测算了我国区域双创能力,提出了区域差异明显的特征。黄寰等(2017)在评价四川双创能力的基础上总结了同级聚集和空间扩散的特点。张贵等(2017)运用动态发展模型和模拟仿真方法探讨了京津冀双创生态共建的可行性。双创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双创活动具有很强的外部性,而双创环境对双创活动又有着显著影响。如Audretsch等(2010)从创业知识溢出角度探讨了1998—2005年德国创业活动的影响因素,认为具有文化多样性特点的区域有利于技术型企业的创业。Fan和Zhang(2017)对2005—2014年我国31个省份19个行业的实证结果表明,普惠性金融能够促进创业活动,特别是在进人壁垒较低的行业。工宏起和李倩媛(2017)在构建区域双创政策对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双创活动影响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中,以黑龙江省为例仿真分析了双创政策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政府采购、金融支持等因素促进了双创活动的开展。由此可以看出,双创活动的活跃程度是双创环境因素作用的结果。
    双创生态系统理论提出,双创主体与双创环境是彼此依存、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动态平衡关系主要体现在协同发展上,而这种发展恰恰是双创生态系统迭代升级的内因。如Acs等(2014)提出创业参与主体间的相互作用影响着创业环境。李政和邱雨辰(2016)运用VAR模型研究了区域金融集聚与双创的藕合关系,认为区域金融集聚与双创相互促进。Kalafatis和Lemos (2017 )的研究结果表明,政府与城市群之间的合作交流将加快城市双创政策的改进。尽管这些成果探索了双创主休与双创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和影响路径,但未能充分解释“各双创主体与双创环境的协调匹配在缩小区域差异、提升区域双创能力过程中的作用”的问题。为此,在采用因子分析法测算区域双创能力的基础上,本文运用二元系统藕合方法揭示双创主体、双创载体与双创环境之间的藕合效应,井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分析不同藕合效应对双创能力的影响关系。
    依据已有成果(刘耀彬等,2005;鞠晓伟和赵树宽,2009)划分6个藕合等级(见表1)。
     
    主要内容图(表)解
    采用因子分析法分别测算2013-2015年30个省份的企业双创能力(见表3)、高校双创能力(见表4)、研究机构双创能力(见表5)、双创载体孵化能力(见表6)、双创环境支撑能力(见表7)、双创综合能力(见表8),描述了各省份以及地区双创能力的时空差异。
    
    
    
    
    
    
    
    
    
    
    
    结论与建议
    双创主体、双创载体与双创环境的藕合效应及其对双创能力的影响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双创能力的区域差异明显,空间分布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基本一致。在东部地区,处于长二角、珠二角、京津冀等区域的省份双创能力较强。在中部地区,湖北、湖南、河南等省份的双创能力较强。西部省份双创能力较弱,但四川、重庆、陕西相对较强。在东北地区,辽宁的双创能力相对较强。第二,地区间双创能力的差距呈现不同的变动趋势。中部、西部与东部间双创能力的差距呈先增后降的变动趋势,而东北与东部间双创能力的差距呈逐年扩大的变动趋势。究其原因,是由于地区间双创资源原始积累的差异性和对政策反应接受能力的不同,造成2014年东部一中部、东部一西部、东部一东北的区域差距拉大,但随着持续推进中原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等,促进了地区之间双创资源的流动与共享,推动了区域双创能力的协调发展,使得2015年地区间差距有所减小。第三,双创主体、双创载体与双创环境的藕合效应区域差异显著。东部双创主体、双创载体与双创环境的藕合度均值均高于其他地区。企业与双创环境、研究机构与双创环境、双创载体与双创环境的藕合度均值均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而高校与双创环境的稠合度均值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第四,高校与双创环境、双创载体与双创环境的藕合效应对双创能力影响较大,与双创能力呈正相关。研究机构与双创环境的藕合效应对双创能力的影响逐年增大,但由2013年的正相关转变为负相关,限制了双创能力的提升。企业与双创环境的藕合效应对双创能力的影响较小,但由2013年的负相关转变为正相关,说明企业在双创活动中的作用逐渐凸显。企业与双创环境、双创载体与双创环境的藕合效应的VIP值均大于1,对双创能力具有显著的重要作用,而高校与双创环境、研究机构与双创环境的藕合效应的VIP值均介于0.8—1之间,对双创能力有较为重要的作用。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培育区域新经济增长点,缩小双创能力的区域差距,已成为全面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第一,需强化区域内双创主体、双创载体与双创环境间的协调发展机制,构建“企业一高校一研究机构一双创载体”新型共生模式,持续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建立创业融资监管机制,完善双创孵化服务机构的一体化服务模式,从根本上发挥企业和企业家的创新主体作用、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知识支撑作用以及双创载体的孵化支撑作用。第二,要明确区域间双创资源的差异,转变平铺式的双创能力发展方式,聚焦以城市群、经济带为核心的协同创新发展战略,在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领域形成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产业布局,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在省域层面上,梳理区域双创资源存量流量及相对优劣势,明确区域新技术、新业态和新经济增长点的潜在主体、潜在产业、潜在区域。建立城市群协调发展战略,促进区域之间的协同发展。第三,建立区域间双创资源的协调机制,消除双创资源流动与共享的壁垒,从政策、技术、资金、教育等方面促进双创要素跨地区、跨行业的流动和优化配置,进一步优化双创环境。不但要消除行政壁垒与垄断,健全双创人才培养与流动、投融资监管、知识产权保护等机制,提高区域间或区域内部创新创业要素的配置效率,而且要以城市群为平台,重点突破优势产业、特色产业的关键技术,实现产业集群、产城融合的目标,建立“点”“线”“面”的迭代发展模式。第四,利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双创生态系统,催生新业态,提升产业技术水平,统计、监测和分析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甄选出衡量双创发展的典型性指标,反映双创主体的活跃度以及双创活动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这不仅要借鉴双创生态系统的典型案例与经验,建立可示范、可复制的激励和保障机制,营造良好的双创环境,而且要利用大数据平台引导双创方向,促进区域内外人力资本、知识、技术资源等要素的流动,推动双创生态系统的迭代升级,提高双创主体的活跃度。

Tags:文萃我国双创能力的时空差异及其耦合效应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文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