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二:忽视经济学与自然科学之间有质的不同 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人们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研究经济问题的期望越来越高。显然,这是人们的一种正常期望。现代计算机技术在数据处理、模型建立、图像绘制、结果展现等诸多方面有越来越强的能力,无疑为经济分析提供了很大的帮助。然而,在广泛运用科学技术手段进行经济分析的过程中,出现了这样的明显倾向:忽视经济学与自然科学之间有质的不同,完全按自然科学的研究模式研究经济问题。
事实上,作为社会科学属性的经济学与自然科学之间有质的不同,经济学的发展模式绝不能简单地套用自然科学的发展模式。经济学与自然科学的一个根本区别,在于各自的研究对象有质的不同。经济学以人及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属于社会科学范畴。自然科学则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人的行为有高度的不确定性,由此决定了探索人的行为以及有关的经济运行规律,比探索大自然的规律实际上更为困难。例如,人的思维、智力水平、个人性格、心理素质、情绪状态、教育程度、财富状况、社会地位、传统文化、民族习惯等诸多因素,都是影响人的行为的重要因素,而这些因素具有易变性,难以对其进行客观的度量与控制。迄今为止,经济学理论还不能像自然科学理论那样严谨、“颠扑不破”。如对同一经济现象的解释,在经济学中可能会有多种不同的理论;不同的经济学家在解答同一经济问题,可能会给出不同的答案;经济学家预测经济形势的能力,远不及气象学家预测天气的能力等。
然而,今天自然科学技术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使一些人淡化、甚至忘记了经济学本身的学科属性。由于忽视经济学与自然科学之间有质的不同,一些人将研究方法及研究工具的先进性、前沿性,同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学术性混同起来,以为采用的研究方法、研究工具越前沿、越先进,其成果的学术性乃至科学性就越高。在此观念的作用下,一些学术论文的写作实际上是重在显示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或研究工具的先进性、前沿性,为建模而建模,而不是真正为了分析与解决实际经济问题。一些学术期刊包括一些权威学术期刊也深受这一观念的影响,将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工具的前沿性作为是否录用的一个重要标准,这是非常不恰当的。
毫无疑问,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经济研究的工作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从而对促进经济学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但是,无论是怎样先进的自然科学技术,都只是可以利用的工具,而无法解决经济学自身发展的问题。也即,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不能带来经济学的自动发展;研究经济的方法与工具取得进展,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自动知道更多的经济原理。要推动经济学的发展,必须遵循经济学自身发展的规律,而不是将自然科学技术的工具简单套用于经济研究领域的问题。例如,现代计算机技术已经成功解决了社会经济仿真与模拟的技术问题,但是如何利用计算机建立符合实际的经济场景,归根结底还是关乎经济理论的问题,而不是计算机仿真技术的问题。换言之,利用计算机技术对现实经济的仿真与模拟,必须符合有关的基本经济理论,符合有关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则。没有符合实际的经济理论的指导,计算机的仿真与模拟无异于一种计算机游戏。
可见,区分经济学与自然科学之间质的不同是关键性问题。只有遵循经济学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在一定经济学理论的正确指导下,将自然科学技术应用于经济研究领域,才能促进经济学的真正发展。当然,经济学的发展与自然科学的发展,乃至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发展都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彼此有着密切的联系。要遵循各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律,一味按自然科学的发展模式来发展经济学,势必将经济学的发展引入歧途。
问题三:研究经济的工具被滥用 掌握怎样的工具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工具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现手段与能力的体现。人类社会进步水平的标志,通常就是以人类所掌握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水平为标志的。例如,石器、青铜器、蒸汽机、计算机乃至信息网络等,都可作为划分人类不同文明阶段的标志。因此,有怎样的研究经济的工具水平,是衡量经济学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之一。但是,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的属性,决定了研究经济的工具水平并不能全面体现经济学发展的总体水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归根结底,经济学发展的水平要以其分析与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为最终标准。
当前研究经济的工具水平所取得的进步,实际上不仅没有起到明显提高现行经济学理论水平的作用,反而出现了研究经济的工具被滥用的情况。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无论是针对怎样的经济问题,都要使用一定的研究工具特别是前沿性研究工具进行研究,似乎才能体现其研究的科学性和学术水平。在一些人看来,只要掌握了功能强大的经济研究的工具,就可以进行所有的经济分析,而不论其所采用的研究工具的适用性如何。
事实上,经济研究的工具随意滥用,不仅无助于正确分析有关经济问题,反而容易产生误导。例如,在现代农业经济中,农业产出的增加主要是通过物质要素投入与技术进步的作用而实现的。其中,技术进步是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原因,与之对应的现象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数量减少,因此相对过剩的农业劳动力需要向其他产业转移。这时,如果简单地基于时间序列数据,建立农业产出与农业劳动力数量之间关系的计量经济回归方程,那么两变量间将呈现负向关系。如果不考虑实际经济的情况,而是简单地按此数量关系分析,结论将是农业劳动力投入越少,农业产出越多。显然这是十分荒谬的结论,农业产出水平增加与农业劳动力数量减少两者间并不是因果关系。这意味着现实经济变量是否为因果关系,需要结合现实经济的具体因素进行判断,而不单是计量经济方法的问题。再如,如前所述,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可以模拟个人、城市乃至国家的某种经济场景,但是如果模拟不是基于正确的经济运行机理与机制而建立的,实际是一种偏离实际经济的自娱自乐的“游戏”。
一般而言,运用经济研究工具的结果不具有标准性和一致性。这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领域的工具运用结果不同。对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领域的工具运用,其结果是能够标准化、统一化、可重复生产的产品,如一台合格机器生产出来的产品的质量通常是有一致性的。严格地说,经济研究的工具是助人思维的一种艺术,而不是硬科学技术意义上的工具。例如,运用相同的工具分析同一经济问题,不同经济学家给出的结果可能不同。这是因为不同的经济学家分析问题的角度、理念与有关因素的考虑可能是不同的,因此即使采用相同的研究工具,其所得出的研究结论也可能不同。从这个意义上看,经济研究的工具同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领域的工具相比,实际上是不同性质的“工具”。
其中,特别是对一些经济变量间因果关系的识别,并不是单纯靠定量分析方法能够解决的,归根结底,需要对现实经济问题进行符合实际的客观分析,需要对经济问题本身及相关因素进行深入探究。这种探究需要借助有关原理性经济学的理论,而不是单纯运用定量分析工具可以解决的。如果脱离正确的经济理论的指导而滥用有关的研究工具,这种表面上科学的分析与决策模式,实际是一种伪科学的分析与决策模式。其不仅有悖于学术研究的规范,而且会对正常科学决策造成极大干扰,极易产生错误甚至是荒谬的结果,是非常有害的。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