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四:片面寻求研究经济问题的“捷径” 面对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与问题,现行经济理论经常显得无能为力、无所作为,这表明当前经济理论对现实经济的指导作用有很大的局限性。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对经济原理的探究远远不够。或许正因为对经济原理的探究存在太多的困难,促使一些人片面寻求研究经济问题的“捷径”。其主要表现是,期望运用某种研究经济的工具,利用先进的自然科学技术的成果,按一定的套路进行,找到研究经济问题的“捷径”。
事实上,对探寻研究经济问题“捷径”的期望,也是研究工具被广泛运用的一个重要动力。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不断引发人们对经济研究工具的追求,这也是工具性经济学发展比原理性经济学发展更为迅速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无论科学技术取得怎样的进展,都无法解决经济原理发展的问题,也就是说,经济原理不可能因为硬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自动发展。美国拥有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同时拥有众多著名经济学家,主导着经济学发展的方向与话语权,但是美国也不能很好地解决其自身的经济问题,还是不能避免发生次贷危机。这意味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并不是同步的关系。
不可否认,以现代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为主要代表的科学技术的运用,极大地提高了人们进行经济分析工作的效率。但是,在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经济研究领域,实际上不存在着一劳永逸的研究工具。一方面,任何的经济研究工具及相关理论方法,都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如在经济模型中,不存在唯一正确的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的模型。任何经济模型都有其成立的特定条件和特定的适用范围。因此,不同情况下对经济模型的选择与运用是不同的。另一方面,任何的经济研究工具及经济理论本身都有其天然的无法克服的局限性,不存在可以解决所有经济问题的特定研究工具。
对研究经济问题“捷径”的探求,也反映在经济学术论文写作中,出现了普遍存在的程式化写作模式:(1)寻找有一定前沿性或新近出现的某种模型或研究方法;(2)按模型或研究方法的需要收集有关数据;(3)利用收集到的数据建立模型;(4)运行模型;(5)根据模型结果得出结论;(6)基于结论提出对策建议。在上述程式化的写作模式中,最为关键的模型与研究方法的适用性、前提条件,以及对研究问题本身有关因素进行分析等必要环节被略去,忽略对所采集的数据口径、实际意义及相关背景因素的考察。一些论文的写作偏爱复杂模型,似乎无人能看懂的文章才彰显高水平。这些学术论文的写作模式实际是一种学术论文“八股文”模式,甚至这种“八股文”模式已被简化为“找数据、套模型、出结果”的“三步骤”模式。
不难发现,在一定时期内一些经济模型、分析方法或研究工具的运用会呈现明显的流行性特征。这种流行性特征通常与国际前沿研究成果的进展有关。如果国际上出现了某种新的模型、方法或工具,那么在一定时间内与此有关的模型、方法或工具的运用一般会受到普遍的“青睐”。在我国经济学术文献中,研究手法相近的论文也会在一定时间内“扎堆”出现。学术论文“八股文”的模式,在一些人看来是“制造”学术论文的一种“捷径”。而这种“捷径”实际是一种简单套用的模式,不仅没有实质性的创新,反而容易得到误导性结果。
同其他科学研究一样,经济研究的工作并无捷径可言。特别是由于经济学以经济资源配置关系及人的经济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必然要求经济理论同现实经济的实践相结合,研究的经济问题同客观实际相结合。试图寻找研究经济问题的“捷径”,实际是回避深入探究问题的一种“偷懒”行为。
问题五:忽略时代背景的重大变化对一些经典理论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在一定意义上,经济学是关于稀缺资源有效配置的理论。然而在不同的时代,随着资源的利用及技术进步的变化,不同时期的资源稀缺性可能不同。就此而言,时代背景的重大变化导致资源稀缺性的变化,必然对经济学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进入 21 世纪,一些经典的经济学理论的适用条件已出现了重大变化,有些理论的适用性已明显下降甚至完全失效。经济学的发展实际上正处于历史背景深刻变化的关键期。
考察经济学形成与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经济学的发展与时代背景因素有直接的密切关系。现行主流经济学主要是在 20 世纪发展形成的,而 20 世纪以人口快速增长为基本背景。追溯世界人口发展历程,20 世纪之前世界人口曾处于长期缓慢增长的状态。有关数据显示,在 1500~1800 年 300 年时间里,世界人口增量不到 4亿,其间年均增长率为 0.22%。而在 20 世纪百年时间里,世界人口总量增加了 44.7 亿,年均增长率为 1.3%,即 20 世纪人口年均增长率是 18 世纪之前人口年均增长率的 6 倍。1900 年世界人口约有 16.5 亿,2000 年已增加至 61.2 亿,即 2000 年世界人口是 1900 年的 3.7 倍。[ 本段数据来源于 2004 年联合国报告数据。]毫无疑问,20 世纪后世界人口呈现“爆炸”式快速增长的局面。
由于人口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也是重要的基础性生产资源,兼有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双重属性,因此人口与经济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一方面,人口是劳动力的源泉。一定社会中的人口数量与质量,是该社会生产能力的基本构成要素,与经济总供给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人口是产出成果的需求者与消费者。一定社会的人口总量及其消费行为,是影响经济需求水平与消费结构的基本因素。因此,人口同经济的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均有内在关系,由此决定了人口是影响经济的基础性因素。未来人口因素的深刻变化,不仅将对现实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必然将对经济学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传统一些经典经济学模型中通常将劳动力视为无限供给,将人口与劳动力等同视之,并忽略人口年龄结构的因素。然而,进入 21 世纪世界人口结构已经出现深刻变化,人口老龄化成为不可逆转的常态。这意味着这些经济模型理论的前提适用条件已经出现了重大变化,因此相应模型理论的适用性成为重要的问题。目前,一些宏观经济模型的建立,虽然以微观个人行为作为基础,但通常假定这些个体是无差异的,因而可以通过个体加总而得到宏观总体的结果。这种假定的其中一个含义,就是不考虑人口年龄结构的差异。如在社会保障理论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的世代交叠模型(OLG),是建立在基于微观个人行为基础上的关于储蓄与消费比例分配关系的分析模型,基本原则是使个人一生的效用达到最大。该模型通过微观的个人加总而得到,而实际上这样加总的结果,并不能反映老年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效应。因为这样加总的结果等于微观的同比例放大,并不能反映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的影响。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