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胜: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理性思考
作者:王立胜(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智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中心)
来源:《国外理论动态》2017年12期,1页-9页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重大政治判断,明确了我国社会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都具有重大意义。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进入新时代"的根本依据。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探索”(16ZDA002)的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民族复兴;
分类号:D61
科学认识中国社会所处的历史方位是中国共产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是党顺利地推进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法宝。民主革命时期,基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中国共产党人厘清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等问题,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初期,在汲取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作出了“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的论断,开启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篇章。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判断标明了我国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和时代坐标,令人倍加鼓舞和振奋。新时代是十九大报告的立论基础,新时代需要新思想,新时代彰显新使命,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时代体现新部署,新时代提出新要求。因此,搞清楚新时代及其相关问题意义重大。
————————————————————————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探索”( 16ZDA002) 的阶段性成果。
————————————————————————
一、“新时代”的深刻意蕴
“新时代”的概念一经提出,即刻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讨论中,一些学者脱离了具体语境对新时代给予了“过泛”的解读,这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视听。笔者认为,准确把握新时代的深刻意蕴,首先应当弄明白“时代”及与之相关的时代性质、时代主题、时代特征等概念的内涵。
在不同的语境下,按照不同的标准,我们可以对时代进行不同的解读:通过世界格局、态势的特征来划分时代,有两极时代、多极时代、全球化时代、冷战时代、后冷战时代、后后冷战时代、缓和时代等;以当今科技发展的广度、深度来确定时代,有科技时代、电子时代、信息时代、生物工程时代、太空时代等;以经济形态来划分时代,有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等;有的甚至用某国元首的任期、某国党派影响的期限来划分,如杜鲁门时代、肯尼迪时代、里根时代等;还有的以某学派影响的期限来划分,如凯恩斯时代、后凯恩斯时代;等等。①
此外,我们还经常讲时代性质、时代主题、时代特征等一系列与时代相关的概念。时代性质是一个时代区别于另一个时代的本质属性,它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一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的。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马克思认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在劳动资料本身中,机械性的劳动资料(其总和可称为生产的骨骼系统和肌肉系统)远比只是充当劳动对象的容器的劳动资料(如管、桶、篮、罐等,其总和一般可称为生产的脉管系统)更能显示一个社会生产时代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特征。”②
由上观之,必须抓住经济这个基础,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科学地把握社会性质。同时,马克思恩格斯还结合阶级关系来划分社会发展阶段和历史时代,强调“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③。列宁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进一步指出:“哪一个阶级是这个或那个时代的中心,决定着时代的主要内容、时代发展的主要方向、时代的历史背景的主要特点等等。”④时代主题是人类社会某一发展阶段中带有全球性、战略性和关乎全局的核心问题,它是由人类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的。主要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外化形式。生存与发展是人类社会任何时代都必须面对的共有问题。因此,当生存成为问题时,人类社会的主要矛盾可能就表现为革命与战争;而当和平成为可能或者变为现实时,那么谋合作、求发展便成为时代主题。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处在革命和战争的新时代,是资本主义决然死灭和社会主义决然兴盛的时代。”⑤1988年12月,邓小平在会见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时指出:“当前世界上主要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发展问题。和平是有希望的,发展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⑥在邓小平这一精神的指引下,党中央把和平与发展概括为当今时代两大主题。时代特征是时代性质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外交等方面的表现,它是由人类社会的具体矛盾决定的。
————————————————————————
①钟坚:《马克思主义时代观与现时代的主要特征》,载《社会主义研究》2004年第5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2页。
④《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1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80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1页。
————————————————————————
从上述时代及其相关概念的内涵来看,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时代”显然与它们处于不同的语境。十九大报告从五个方面阐述了新时代丰富的思想内涵,即:“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曰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①除了字面意义外,笔者认为还应该把握以下几点。首先,新时代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空间限制为中国国内,而非泛指整个世界。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没有改变整个世界处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制度长期并存、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大时代观,没有改变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其次,新时代的起点应该从2012年党的十八大开始。党的十八大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接过历史接力棒,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根本矛盾的变化使发展过程呈现出阶段性特征。毛泽东曾强调指出:“被根本矛盾所规定或影响的许多大小矛盾中,有些是激化了,有些是暂时地或局部地解决了,或者缓和了,又有些是发生了,因此,过程就显出阶段性来。”②而人们对于过程阶段性的认识又会经历_个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由不正确到逐步正确的过程。换句话说,有些变化并不是—开始就十分清楚地显现出来,即使显现出来,人们也不一定能很快地发现和认清它的意义。这里既需要实践的开展,也需要认识的深化,认识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客观实践的展开和深入的过程。因此,不能把新时代提出的时间看成新时代的历史起点。再次,新时代的开辟既是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的结果,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长期不懈奋斗的结果。作为一个责任一使命型政党,中国共产党强调事业的接续奋进,既总结经验,又汲取教训,不断朝着崇高目标前进。
二、“进入新时代”的根本依据
列宁强调:“只有首先分析从一个时代转变到另一个时代的客观条件,才能理解我们面前发生的各种重大历史事件。……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即首先考虑到各个‘时代’的不同的基本特征(而不是个别国家的个别历史事件),我们才能够正确地制定自己的策略;只有了解了某一时代的基本特征,才能在这一基础上去考虑这个国家或那个国家的更具体的特点。”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实践发展下矛盾运动的结果。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因此,正确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是认清发展所处历史方位的根本依据。
————————————————————————
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0一11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14页。
③《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1页。
————————————————————————
(接上段)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①之所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个依据就是主要矛盾的转化。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对主要矛盾的认识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共产党在八大政治报告的决议中适时地对社会主要矛盾做了新的表述,强调指出,“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并且指出,这一矛盾的实质“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②党的八大关于主要矛盾的表述,就其所要表达的基本精神来说是正确的,但是在文字的表达上有不够准确的地方。例如,“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的说法容易使人误认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整个地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或者我国在社会制度方面已不存在继续改进的问题,影响了人们对主要矛盾的认识。由于各种主客观的原因,党在指导思想上发生了“左”的错误,越来越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作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并进一步提升为整个社会主义阶段的主要矛盾,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最后酿成“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的失误,使党和国家遭受了重大挫折,付出了沉重代价。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拨正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正确航向。邓小平在1979年《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讲话中已经意识到新时期主要矛盾的转变,并对其做了初步概括。他强调:“什么是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也就是目前时期全党和全国人民所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或中心任务,由于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来,实际上已经解决了。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③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曰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二大确认了这一提法,并把它载入了党章总纲。党的十三大进一步指出这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随后,党的历次代表大会都确认和重申了这一判断,直至党的十九大召开。实践证明,只有立足实际、实事求是,准确判断社会主要矛盾,才能制定正确的政策,采取正确的行动,推动党和国家的事业沿着正确轨道向前发展。
————————————————————————
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第11页。
②《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48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2页。
————————————————————————
(二)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含义
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内涵丰富,可以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三个概念来理解。
第一,需求主体——人民 “人民”是一个政治范畴和历史范畴。它是指在人口中占大多数、顺应历史发展、推动历史进步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毛泽东指出:“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①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他又指出:“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阶级、阶层和社会团体,都属于人民的范围。”②随着社会的变迁,“人民”的外延也不断丰富。现阶段“人民”的外延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新的社会阶层在内的最广大群众。其中,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我国社会“人民”的主体,始终是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
————————————————————————
① ②《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5页。
————————————————————————
第二,需求表现——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人的需求是多样的,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物质的需求是第一位的,正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过去,我们生产力低下,物质匮乏,着眼于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来满足人民迫切的生活需要成为当务之急。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从“温饱”到“小康”,到“总体小康”、“全面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整个社会消费结构必将发生显著变化。人们的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
第三,供给状况——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落后的社会生产已大为改进,但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状况依然存在。不平衡体现了供给与需求之间在空间上的不匹配。其主要表现为: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东中西部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各地域之间、各行业之间资源分配不平衡;不同层次的产业之间、产业内部之间的产业结构不平衡;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各领域之间的治理不平衡、不同社会结构人群之间的财富收入分配不平衡,等等。不充分体现的是供给对需求的满足程度上还不够,主要表现在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不平衡”和“不充分”相互联系,“不充分”是“不平衡”产生的前提条件,“不平衡”反过来又会加剧“不充分”。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十九大报告中讲的是主要矛盾的“转化”,其意思不是完全的改变,而是在原有基础上的“进化”。因此,主要矛盾新的提法与之前的提法不能完全割裂。“美好生活的需要”并不是说不再满足“物质文化需要”,改变“落后社会生产”的提法也并不意味着我们的社会生产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不再需要发展,而是强调在我国社会生产能力水平总体显著提高、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的情况下,发展的突出问题表现为“不平衡不充分”。
(三)社会主要矛盾的改变对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影响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没有改变我们之前所明确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这一任务依然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并且为此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但与之前相比,根本任务的关注点及实现形式会发生变化,从而给党和国家工作带来重要影响。
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和初心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奋斗的目标。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人民多方位多层次的需要为党和国家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不平衡不充分为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更好地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提高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确保人民安居乐业;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眼于提高人民素质,着眼于改善人民生活的社会环境,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三、新时代的重大意义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讲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①这三个“意味着”分别从民族复兴、社会主义、现代化维度阐明了新时代的重大意义。当然‘意味着”表明这三个维度所指涉的实践,有的已经完成,有的正在进行,还未能全部实现。
————————————————————————
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第10页。
————————————————————————
(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为人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此,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成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亟待解决的两大历史任务。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从洋务派到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再到中国共产党,历史和人民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习近平总书记用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串起了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历史,形象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以及新时代的精神风貌。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解决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为什么要革命,怎么革命,革命后走向何处”的问题。新中国的诞生使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压迫中国、欺凌奴役中国人民的苦难历史从此结束;各族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成为国家的主人。接下来,党领导人民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召开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施五”计划,开启和平外交新局面,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国家的基本统一、民族主体性身份的重塑、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标志着“站起来”目标的成功实现,也为追寻“富起来”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起来,希望在“站起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富起来”的目标,进而摆脱被“开除球籍”的危险。毛泽东指出:“你有那么多人,你有那么一块大地方,资源那么丰富,又听说搞了社会主义,据说是有优越性,结果你搞了五六十年还不能超过美国,你像个什么样子呢?那就要从地球上开除你的球籍!”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带领广大人民由小康社会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一步步迈进。
————————————————————————
①《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89页
————————————————————————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和人民获得感显著提升。按照十九大规划的路线图,我国将在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展望那个时候的中国,将拥有高度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将作出更大的贡献,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社会主义在中国——从传统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世界社会主义有着500年的发展历史,经过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的过程。
空想社会主义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全部基础,论证了未来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但却无法找到实现其社会理想的正确道路和社会力量;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飞跃;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实行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指令性计划经济、权力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弊端曰益暴露,逐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党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囿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我们在起步阶段只能向苏联学习,不久之后,我们认识到了苏联经验的局限性,提出以苏为鉴,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尽管在探索过程中历经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1982年,在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强调:“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的提出明确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在随后的实践中,党中央进一步把这一方向确定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分别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推向21世纪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立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系统地回答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对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从理论渊源、历史根据、本质特征、独特优势、强大生命力等多方位多角度作出了深刻回答;对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③正是围绕回答这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得以形成,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党和国家事业提供了基本遵循,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三)中国式现代化——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潮流。现代化运动发端于资本主义,长期以来被西方国家所引领。中国的现代化不是“早发内生型”,而是与之相对的“晚发外生型”。又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形势十分复杂和严峻。一方面,要摆脱总体性的民族生存危机,建立一个独立、统一的现代国家,为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发展和社会文明结构的全面转型提供坚实基础。这一问题的解决以新中国成立为标志。另一方面,要对以资本为逻辑的现代化进路予以批判,并建构新的、区别于苏联模式及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现代化方案。同时,既要保持经济快速发展,又要维护社会稳定和谐,更要体现社会主义价值理念。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运动,一直以来都是和社会主义紧密连接在一起的。毛泽东强调,中国的前途,就是搞社会主义。“我们一定会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④后来,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毛泽东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加上了“国防现代化”。1964年12月,周恩来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明确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即“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尽管后来现代化建设遇到了严重挫折,但中国共产党从来没有放弃对现代化的追求,没有放弃社会主义制度。
————————————————————————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页。
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3页。
③刘云山:《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人民日报》2017年11月6日。
④《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68页。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1983年6月18日,邓小平会见参加北京科学技术政策讨论会的外籍专家,在谈到中国建设道路时指出:“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主要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条件,以自力更生为主。”①如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超越传统社会主义一样,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传统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经过几十年探索,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概念,并对其作出了详尽阐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党的十九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着重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②由上观之,中国共产党所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方面体现了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性,这就要求我们要以中国为中心,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运用,着眼于深化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另一方面体现了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普遍性,为人类对更好的现代化道路及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
①《邓小平文选》第3 卷,第29 页。
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第16—17 页。
————————————————————————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所呈现的阶段性特征,既有质的变化,有量的积累,也有部分质变。因此,科学地理解和把握这一新判断新表述,既要看到进入新时代后主要矛盾转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又要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Tags:王立胜,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理性思考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