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综合研究 >> 正文

机器人将改变世界制造业格局

http://www.newdu.com 2018/3/15 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佚名 参加讨论

                          经济走势跟踪
                       Macroeconomic  trend  monitor
             中国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运行与政策模拟实验室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决策科学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宏观经济与政策跟踪》课题组
             2015年第14期(总第1530期)  2015年2月16日(星期一)
    [本期要点]  机器人来了  印度经济增速超中国  中国软着陆也很可怕
                             经济热点
                           机器人来了
     [摘要:一度被称为人工劳动“世界工厂”的中国,如今已成为世界上购买工业机器人最多的国家,这是因为工资成本上涨以及来自新兴经济体的竞争加剧,迫使中国制造企业更多地求助于技术。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一方面给原有的制造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另一方面又能够有效的缓解老龄化所带来的劳动力缺乏和养老服务人员不足的问题,但同时也可能带来失业增加等社会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世界的机器人产业格局
     世界机器人产业基本形成了,日本、美国及欧洲的三国鼎格局。三个国家和地区在医疗、护理、家务等领域的新一代机器人产业的动向日趋活跃。欧洲正在启动一项总投资额为28亿欧元(约合人民币237.168亿元)的共同研究计划。美国则在推进促进军用技术向民用技术转化的尝试。而日本也主导了生活辅助型机器人的国际安全标准制定,形成了助力日本企业在该领域展开国际竞争的态势。政府和民间都对新一代机器人这一未来市场虎视眈眈,竞争正在愈演愈烈。
     由欧洲的180家机器人相关企业及团体组成的欧洲机器人联盟(European  Robotics  Association)最近通过了一项投资额为28亿欧元的技术革新计划——“SPARC计划”。欧洲机器人联盟将向该计划出资21亿欧元,欧盟的执行机构欧盟委员会也将出资7亿欧元(约合人民币59.3亿元)。除欧洲企业擅长的产业机器人,该计划还准备开展用于医疗、护理、家务、农业和运输等领域的机器人研究。预期在研究开发方面解决12000人的就业,包含连带服务产业共计实现24万人的就业。
     美国政府也将机器人产业作为新时代的核心产业,对民间的机器人开发工作进行支援。6月18日在白宫举办的发明展览活动上,奥巴马总统亲自了解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并强调这次革命将会在今后数十年间不断创造就业和新的产业。美国的优势在于将军用技术转化为民用技术。美国正在致力于将为军队中的伤病员开发的机器人假肢和小型无人侦察直升机等技术转为民用。其中的一环就是美国国防部先进项目研究局(DARPA)开展的灾害救援机器人大赛——“机器人挑战赛”。通过向比赛优胜者支付高达2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247.3万元)的奖金,来激励开创高新技术。对于军事以及灾害救援机器人而言,在不平整地带实现平稳移动和远距离操控、自主活动等技术必不可少。而这些技术都较容易应用于开发服务业领域机器人以及自动驾驶。去年,东京大学成立的创业企业在该挑战赛中获得了预赛冠军,之后便被美国谷歌收购。
     日本机器人产业目前正以新能源和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NEDO)为中心,正将家务和护理型机器人作为一项增长领域,投入研发力量。今年2月,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采用了日本主导制定的生活辅助型机器人的安全标准。由于该领域对安全性能具有较高的要求,因此掌握主导权将对日本有利。日本在世界产业型机器人领域处于领先位置。发那科和安川电机两家日本企业占据了全球市场份额的一半。在医疗机器人领域,日本制造的可穿着型机器人也在欧洲首次被认证为医疗器械。日本正在不断推进类似的技术革新。根据日本经济产业省与新能源和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的统计,日本国内的机器人市场在2035年预计将超过9.7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5936亿元)的规模。其中,包括灾害救援等的服务领域机器人市场预计将增长至4.9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999亿元)的规模,发展前景广阔。
     另外,韩国政府很早就认识到机器人产业对于带动本国产业升级、撬动世界制造业格局的重要作用,将其作为国家战略产业给予了全方位的支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韩国机器人产业保持了非常强劲的增长速度,截至2013年,在整体机器人产业中占据最大份额的制造业机器人领域,以出厂台数计算,韩国已排名世界第4位。未来韩国政府将积极鼓励各行各业加快与机器人产业的融合,形成开放型的产业生态系统,并通过全球合作扩大海外市场的占有率。  
     机器人将改变世界制造业格局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一项新研究显示,未来几年,机器人将取代自动化和电子产品等行业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尤其是在东亚地区。波士顿咨询集团(BCG)表示,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去年增长23%,到2018年将翻一番,这将令很多制造业领域发生彻底变革。
     尽管机器人在工业中的使用已有几十年时间,但最近科技的进步降低了机器人成本并提升了其性能,此际新一代可再编程的多用途机器人正投入使用。工业机器人的价格一直在稳步下降,过去4年已累计下跌14%左右,至13.3万美元,同时性能一直在提升。一些机器人的价格甚至更低:  Rethink  Robotics的Baxter机器人基础定价为2.5万美元,让那些可能很难投资于之前几代机器人的较小公司也能买得起。预计中国、美国、日本、德国和韩国5国将占到未来10年工业机器人投资的80%左右。
     先进的机器人旨在降低成本并提升生产率,从而减少发达国家制造业就业,同时提高现有员工所需的技能水准。它们还可能会在制造商在做出投资目的地决定时,让劳动力成本的因素不那么重要。BCG估计,去年工业机器人销量达到20万台左右,高于2013年的16.3万台,到2017年,这一数字可能会升至40万台。在最容易实现自动化的制造业(包括汽车和其他运输设备、电脑、电子产品和电器设备),约85%的工作可能会由机器人完成。未来几十年,这些行业使用的机器人可能会最多,但化工和金属等其他行业使用这种更为新颖灵活的机器的做法可能也会越来越多。
     工业机器人的使用情况将会因国家和行业的不同而不同,这取决于很多因素,包括薪资成本以及劳动力监管规定——这些规定可能会限制雇主用机器人取代员工的能力。BCG预测,韩国、台湾和泰国将是最快使用机器人的国家,这些国家拥有大量能够实现高度自动化的行业,劳动力成本高于一些低薪资竞争国家,而且就业保护有限(就业保护将阻止裁员)。预计其他使用工业机器人相对迅速的国家将是中国、日本、美国、英国和加拿大。BCG称,最慢接纳新一代机器人的国家可能是那些欧洲监管较严的经济体,包括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等,还有巴西和印度。
     中国正在大踏步地跨入这个时刻。2014年最新估算出的中国“万亿市场”是以机器人产业为代表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体系的概数,可以参照的硬指标来自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统计:2013年中国市场共销售工业机器人近3.7万台,约占全球销量的五分之一,总销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到2020年,这个体系产业销售收入将达到3万亿元。
     中国现在进入机器人需求加速临界点的时间节点是很特殊的。实际情况是,中国开始机器人研究的时代并不晚,但是步伐却落后了。世界工厂中国,现在正处于“三明治”时代。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的快速上升,使中国制造业面临来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重压力。一方面,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从技术、贸易等多个方面压制中国制造业;另一方面,印度、越南、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纷纷凭借劳动力等方面的低成本优势,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新阵地。而工业机器人从诞生之始,就旨在提高制造业的效率、提高产品质量,从而降低整体成本。在此背景下,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和应用,将引领经济转型继续升级。
     全球工业机器人本体市场以中、欧、美、日、韩为主。日、美、德、韩、中五国存量占全球比例达71.24%,销量达69.92%。从机器人使用密度上看,我国目前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仍然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离日本、韩国、德国等发达国家更有很大差距。韩国是全球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最高的国家,每1万名工人中拥有机器人数量347台;日本次之,339台;德国位居第三,251台;中国仅21台,不及国际平均水平55台的一半。
     “机器人产业在中国不是投资拉动的,而是真正的需求。”安信证券跟踪机器人行业的分析师表示。经历了2009年全球经济衰退后,2010年全球工业机器人产业经历了复苏,2011年全球工业机器人产业销量已经突破了16万台,2012年增速略有下降,2013年全球机器人销量为17.9万台,同比增长12%。根据IFR统计,2014年前4个月机器人的订单快速增长,预计今年销量增速仍能维持在较高水平。这其中,外资企业在华销售工业机器人总量超过2.7万台,较上年增长20%。国内机器人企业的统计数据,2013年国内企业在我国销售工业机器人总量超过9600台,相比2012年同比增长了3倍。机器人在国外用了几十年经历的高低起伏的产业化过程,在当今中国正在加速以特殊的方式推广。
     把机器人只当作是一种生产工具的定义已经过时。在美国和日本,机器人产业已经发展了数十年,发生过几次大的跌宕起伏。一批传统机器人公司在汽车制造业转移后倒闭,只剩下几个世界级巨头。如ABB、KUKA等巨头公司,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进驻中国,并在制造业市场占领了绝对的优势。从摩根士丹利的数据上看,中国机器人在应用市场仍属于发展初期,尤其严重依赖汽车行业。从2007到2011年,中国工业机器人有近一半贡献给了汽车行业。汽车行业占中国机器人需求的59%,电子行业占17%,在这一点上,中国似乎在复制德国和北美国家的情况。日本经过了汽车工业发展和萎缩的几十年,机器人的应用领域达到了世界第一,而在韩国,机器人应用也比中国广泛得多。
     但又并不这么简单。正如经济学家弗里曼所述:“技术创新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正相反,技术创新是解释经济周期的关键因素,而且通常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新技术经济模式扩散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它从最初的产业或应用领域,向范围广得多的产业、服务和整个经济扩展。在中国我们的考察正是基于这个理念,事实证明,这比寻觅月球车还有趣。
     “(机器人)为人类的信仰、欲望和渴求所塑造……我们的体制,包括我们的习惯、价值、组织、思想的风俗——都是强有力的力量,它们以独特的方式塑造了我们的机器人。”没有技术是独立存在的,在机器人的周围,是作为主人的组织和网络,在设计它、制造它、扩散它、推进它和规范它。如果我们要理解机器人产业的命运,就必须理解这些制度内部的和外部的动力。
     这一整体化形式的内部考察,主张技术与社会编织成“无缝之网”。机器人产业被类比为汽车行业这样综合性的带动整体国民经济的特殊行业,甚至是开拓了比苹果手机还要广阔的应用领域。在采访中,我们从完全一样的数据中却得到了截然相反的观点。比较悲观的观点认为,中国只是机器人购买和使用大国,绝大多数市场和技术的制高点都被机器人巨头公司占领着;也有专家认为,中国机器人在走“高铁”模式,以合作代替购买,先变成大规模的制造国。无论哪种观点,我国已经到达机器人需求加速的临界点,这个可以追赶发达国家的窗口,开放的时间是8年到10年。这是国内机器人业界最大的共识。
     美国和日本正在试图夺回制造业已经失去的优先地位,这正是机器人产业新世纪以来崛起的大背景。2014年,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家埃里克?布林约尔松(Erik  Brynjolfsson)和安德鲁?麦凯菲(Andrew  McAfee)研究了这一快速的转变。他们在《人工对机器》中写道:“最近的机器人对人类技能的替代速度和替代范围有深远的经济影响。”在他们看来,低成本自动化技术的出现预示着规模足以与上世纪农业技术革命相媲美的巨大变革,农业革命导致美国的农业就业人数占总劳动力的比例,从当初的40%降到了如今的2%。麦凯菲认为,此次变革不但可以类比于农业的工业化,同样也可比肩上个世纪制造业的电气化。
     “把制造业带回美国”的大标语树立在加州的公路牌上。一方面,机器人技术创新加速,应用领域不断拓宽,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另一方面,机器人成为发达工业化国家重获制造业优势的重要砝码。美国提出通过发展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和数字化制造,提高劳动生产率,谋求制造业回归。作为机器人强国,为应对制造业萎缩,日本提出通过加快发展协同式机器人、无人化工厂提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安倍政府今年6月汇总的经济增长战略中提出了“机器人带来产业革命”的指导方针,提出要将之作为农业、建筑等人手短缺行业的劳动力充分运用。2013年3月,美国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发布了《从互联网到机器人——美国机器人路线图(2013)》白皮书,其中有这样的叙述:“我们所看到的是,中国也将使用机器人技术,在这事情发生之前,我们才有机会将制造业带回美国。”
     用机器人来解决养老问题?
     将机器人用于提供养老服务,最早发生在日本。如今,养老机器人在中国的应用正方兴未艾,并被认为是解决中国养老问题的重要途径。养老机器人是理解中国养老问题的重大转向:我们不能仅仅估算劳动力缺口,但是不估算养老的劳动力缺口;我们不能仅仅估算养老金缺口,而不估算养老人力替代率的缺口。如果从人口经济学角度来扫描整体图景,在“刘易斯拐点”之前,中国劳动力供应似乎是无限的,导致工资长期压低。但越过“刘易斯拐点”,中国劳动力变得短缺而昂贵。尤其是计划生育形成的“人口断层”效应,未来一对夫妇要面对4个老人的日常照顾问题。他们会不堪重负而逃避,家庭养老模式岌岌可危。
     这必然会形成连续的“机器人需求”:生产的劳动力短缺让人们遐想到工业机器人,而养老的劳动力短缺则让人想到养老机器人。
     日本虽然“少子化、老龄化”,但它没有中国计划生育带来的“人口断层”,即“421”少子家庭结构的老人成为高龄人口,造成的突然性“代际短缺”。事实上,御宅啃老文化的兴起也反映出日本独特的家庭养老文化,“父母养活子女、子女照顾父母”。但中国的问题在于,没有足够的子女照顾父母。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的空巢老人规模已突破1亿大关。2012年中国有至少100万个失独家庭,且每年以约7万个数量持续增加。
     相较其他国家老龄化与劳动力短缺的常态,计划生育带来的家庭结构突变使问题变得更为棘手,“欧美国家,照顾老人还是依靠年轻劳动力,而且即使在美国,因为机构收费昂贵,家庭养老还是主要模式”。
     “十一五”期间提出的“9073”(90%是家庭养老,7%是社区养老,3%是依托机构养老)养老格局中,家庭养老功能逐步式微。中国的家庭规模逐渐缩小,子女流动性增强,传统的反哺式家庭关系正在被瓦解。彭希哲直言,中国社会的变迁让过去的反哺式家庭模式不复存在。这意味着,养老机器人行业在中国,可能比在日本,承担更多的责任。
     日本养老产业专家鞠川阳子表示,虽然中国养老市场看似热闹,其实“只是积极围观的企业居多,未形成完整产业链、产业相关标准、政策和法规”。中国养老业的制度建设非常迟缓。
     再以欧洲论,从德国1880年最早建立社会保障起至1945年,整个欧洲已建设福利国家制度,当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面临老龄化时,制度已运行多年。但中国1990年代国有企业改革时才真正开展建设养老社会保障体系,20年后就面临老龄化问题,彭希哲感叹“中国老龄化的时间来得太早,进程太快,准备不够”。
     如果制度供给主义迟缓,那么技术供给主义必须快速兴起。如果中国养老护理人力资源有限,那么就应该找到技术替代人力的方案,让机器人变成护理人员的扩充。养老机器人因庞大的市场需求而成为一个理想的细分领域。但是,谈及好博特机器人与智能轮椅的商品化进程,彭希哲却又流露出几分担忧:“这像一场博弈,都知道市场接近爆发点,但谁都说不清究竟还要等多久。”
     技术供给主义的关键问题是:产业化下的接受度,包括安全,也包括价格。“我们接收的基本是全护理的老人,我们希望有合理价格和合适功能的机器人来代替人工护理,但这很难。”
     国家863服务机器人课题组成员、上海交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副教授顿向明,将人机交互过程中的安全性问题列为首位。美国犹他大学机器工程机器人专业的冷哲,其研究方向是自主地面车辆,他一直觉得养老机器人与其研究方向有极大的相似之处,就是对于识别、安全与可靠性的要求,“如果把iRobot扫地机器人看成第一代民用机器人,即使失控也不会造成人身伤害,那么下一代与人接触的民用机器人,一旦力量与速度失控就会直接危及人生安全”。
     识别就是机器人具有自动感知并判断周围事物的能力。以养老的机器人为例,未来可能需要识别药物、生活用品,以及周围的老人。其实在技术上已经具有应对方案,但识别成功率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传感器、摄像头、激光雷达、声纳等只是得到图像与数据,没办法直接告诉机器人:这是一个人,这是一对拥抱在一起的人,这是一个杯子或者一条狗。”
     顿向明表示,全球民用机器人尚属新兴领域,“由于个体、环境差异,交互安全性是全球待解的难题。”因此,大部分产品目前还处于实验室研究以及产品测试阶段,量产时机还不成熟。
     在李超看来,公司的智能助行机器人其实可以变得更智能,比如加入语音控制功能,利用语音交互完成各传感器之间的融合,但问题也相继出现。“越复杂的功能,对物料一致性的要求就越高。即使技术达到,还有审批风险。轮椅属于第二类医疗器械之一,相比普通电动轮椅,安全性要求更高,需要通过省一级政府部门审批核准才允许上市销售。”
     一旦涉及语音识别,升级为三类医疗器械,必须得到国家级的机构批准才能上市、生产和销售。李超说:“国内自主研发的外科手术机器人,目前几乎没有批准上市的产品。一次小试可能需要3年,中试还需要3年。即便足够稳定之后,还要进行非常严格的检测、临床实验,因为危险系数太高。”
     此外,对于不涉及身体接触的具有远程交互功能的替身机器人,虽然对于识别与安全性要求有所下降,但短期内都面临降低成本的难题。
     中国安防技术有限公司智慧中国研究院香港分院副院长兼智慧机器人中心主任林天麟博士告诉记者,目前国际上拥有真人实时视频,可以通过远程交互完成各种动作的机器人参考售价约12万-16万元人民币,产品未来主要针对养老机构使用,供家属与老人远距离沟通,但尚难走进个人市场。
     同时,面向个人与机构市场的好博特机器人已经获得了来自香港、台湾等智能楼盘开发商的意向订单,预计上市后每台售价约6000元。每台好博特的硬件成本约2000元,李超认为国内机器人上游产业的核心零部件制造能力的缺失,让好博特很难低价迅速占领大众市场。
     如果看工业机器人产业,国内80%市场份额被库卡、发那科、安川与ABB机器人四大家族控制。国内除了新松外,企业主要以系统集成为主,不生产机器人最核心的机器臂,例如减速机、电机、高精度编码器等核心零部件全依赖进口。相比工业机器人只需要保证生产线精确无故障,民用机器人的普及还需要低廉的价格。
     李超介绍,仅从绝对数量而言,好博特的零部件5%进口,95%国产。但从成本结构来看,进口占比高达30%,国产为70%。“民用机器人领域可能对制造技术要求没有那么高,我们在设计好博特时,基本上用的是国产的部件,成本低,否则卖出去就是天价。但像传感器、控制器上的电子芯片等核心元器件,确实是国内做不了,必须进口。”近一两年内,控制成本恐怕没有可能。
     “养老机器人的产业链是金字塔结构。消费者是塔尖,底下光供应商就有几十家,供应上千种物料,而供应商的下游又有上万种物料供应。”李超认为民用机器人相对工业而言,市场相对隐性,难以实现量产,也难对下游企业产生议价能力。
     于是,大部分国内养老机器人的自主研发项目都陷入了“成本高昂,无法量产”的循环中。彭希哲认为,要真正激活市场,还是要依靠政府在推进老年产业中承担责任,“促进市场突破与推广,同时给予资金支持”。
     鞠川阳子介绍,2013年,日本政府指定24家企业,拨款23.9亿日元补贴开发护理机器人,帮助老年人在房间内移动、如厕及追踪行踪。指定企业中,丰田汽车工业公司主要开发搬动老年人的机器人,积水家电公司负责移动冲洗厕所,托利公司将开发无线传感器垫,用于记录老人行踪。日本经济产业省产业机械局副局长北岛昭文表示,相关项目启动后,计划至2018年每个老年人家庭或者三四户家庭中,一户至少有一台护理机器人。
     中国老龄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邓春阳则强调产学研联合,并通过集约化采购降低成本。他曾经尝试联合多家养老机构共同采购某低值易耗品全年用量,采购成本降低近三分之二。“养老机器人的研发企业也一样,抱团采购或许能够降低成本。”
     中国的“机器人浪潮”正在到来,叠加着互联网带来的连接和放大效应。生产的劳动力短缺让人们想到工业机器人的前景,想到“机器大数据”和“工业4.0”,想到机器对人力的颠覆性替代。而养老的劳动力短缺则让人想到养老机器人的可能,更细致、更复杂、更互动、更人性化的养老服务。毕竟不同于工业生产,它不是构筑一个单独的科幻的未来养老世界,它需要护理人员的操作,它需要理解老人的指令,它不是冷冰冰的高效,而是温暖而简单的使用,以及足够的便宜。
     养老机器人是理解中国养老问题的重大转向:我们不能仅仅估算劳动力缺口,但是不估算养老的劳动力缺口;我们不能仅仅估算养老金缺口,而不估算养老人力替代率的缺口。在某种意义上,机器人可能会拯救“老龄中国”。
     机器人带来的挑战       爱德华?卢斯在英国《金融时报》对机器人带来的挑战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他首先分析了美国,美国经济的自动化程度逐月稳步提高。今年1月,美国经济新增制造业就业岗位仅为4000个,自去年7月以来的净增长为零。但供应管理学会(Institute  for  Supply  Management)称,上月制造业活动上扬幅度达到去年4月以来的最高水平。这一差异的根源可归结为机器人——它们正带来一种日益令人头疼的矛盾:机器人数量越多,总体增长便越强(因为采用机器人能提高生产率);但中产阶级的境况也越糟。美国人的收入中值在过去5年一年不如一年。
     这种局面不可能持续下去,但就目前而言,变化正在加快。全球各地的制造业就业规模均在萎缩。中国正在加速向原本由德国和日本制造商主导的工业机器人领域迈进。去年,以深圳为大本营、为苹果(Apple)和诺基亚(Nokia)等公司组装设备的富士康(Foxconn)宣布,将在接下来三年内采购100万台机器人,以取代从事重复性人工操作的工人。与此同时,中国北方城市哈尔滨的一家餐馆去年成为了第一家全部由机器人服务的餐馆。最近,全球首家3D打印博物馆在中国开张。
     自动化的潜力巨大。但在发达国家,其效益的分配却是不可持续的。2009年中期以来,美国就业增长主要集中在低技术领域,如食品置备和家庭护理。高端服务是就业增长的第二大领域。中等收入的就业岗位则大量减少。全国就业法律工程(National  Employment  Law  Project)数据显示,经济衰退期间,22%的失业集中于低收入就业岗位(即时薪为7.69至13.83美元的就业岗位);但在之后的经济复苏中,低收入就业岗位占据了新增岗位的58%,与中等收入就业岗位(时薪13.84-21.18)的情况恰好相反。
     不出意外,人们又开始举债度日。最近,金融咨询公司Hero  Wallet表示,四分之一的美国工人为了满足当前支出需要,不惜付出代价动用自己的退休基金。通常的做法是以退休基金账户为抵押,借入贷款。目前的收入中值比奥巴马入主白宫时降低近9%。即便美国恢复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奥巴马能否阻止美国人的收入中值进一步下跌也是一个问题。
     技术的冲击波只是刚刚影响教育和医疗——美国经济中两个劳动密集程度最高的领域,均存在生产率停滞的问题。在线教育开始蔓延,但也遇到阻力。首创在线免费学习经济学等课程的边际革命大学(Marginal  Revolution  University)的联合创始人泰勒?考恩说:“大学科系里的保守势力最终会被请出门。”他开玩笑道:“我们依然需要哈佛提供约会服务,但中等水平的私立大学不知道自己将受到怎样的冲击。”
     即便在其他领域纷纷裁员之际还能照样增加就业的医疗行业,也看到了技术节省人力的潜力。最近,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使用首台应用于医院的“人类交互式自主机器人”RP-Vita。对于我们中的许多人而言,这一趋势是件大好事。最富创新精神的教师可以将授课任务外包给互联网,自己则专注于每一个孩子的具体问题。最优秀的医生将能够从基本的诊断任务中解脱出来,专攻疑难杂症。
     但机器人的推广将使得美国劳动人口中相当大(而且还在增长)一部分人陷入困境。在精彩的入门读物《与机器赛跑》(Race  Against  The  Machine)中,埃里克?布林约尔松(Erik  Brynjolfsson)和安德鲁?麦卡菲(Andrew  McAfee)指出,在日新月异的技术与教育的较量中,前者正占据上风。然而,做好准备的美国人为数太少。考恩等人担心,许多人永远都不能适应。考恩认为,美国联邦政府最终应当向所有美国人提供基本的保障收入——这一悲观看法接受“永久失败者”的存在。
     奥巴马则比较乐观。在首个任期内,他定下目标:美国到2020年应当成为大学毕业生比例最高的国家。但即便实现该目标,也难以解决所有问题。自2000年来,拥有本科学位人士的收入也停滞不前(男性甚至出现下降)。可是,单凭一小部分劳动力,是无法长期支撑一个健康的经济体的。在某一时刻,政策制定者将被迫应对一个貌似明显的问题——持续增长与中产阶级收入下降之间的矛盾。布林约尔松和麦卡菲在书中引述了亨利?福特和工会领袖沃尔特?鲁瑟的一次会面。福特指着他的新型自动化机械说:“你如何让它们向你的工会交会费?”鲁瑟答道:“你怎么让它们购买你的汽车?”
     人类仍是自动化的主人       当下,人们很容易对工作和报酬感到悲观,原因之一是越来越多的工作正变得自动化,而导致这种现象的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大的技术。
     计算机不仅能转录和翻译标准人类语言,还能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执行简单的指令。机器如今可以从一大堆杂乱无章的信息中理出头绪,而且在很多时候可以比经过高度训练、富有经验的人类更好地发现规律、做出推断。近来的技术进步包括自动化的汽车和飞行器,以及能与人类一道在工厂、仓库和露天工作的机器人。
     这些新发明很快从实验室进入了更广阔的经济领域。从报税代理人到烤汉堡工,都面临这些发明的新挑战。许多人得出结论:因技术进步而导致大规模失业的年代已最终来临。在这些人看来,随着技术的高歌猛进,在许多国家已经明显的劳动力市场趋势只会加速发展,比如实际工资和社会流动性的下降、不平等和分化的加剧,以及失业率的居高不下。
     但世界还没有准备好放弃人力。人类正进入第二个机器时代。由工业革命引发的第一个机器时代是机械的时代。而这回是数字的时代。前者强壮了我们的肌肉,后者则强壮了我们的头脑。
     历史不会重演,但的确似曾相识。工业革命的机械化浪潮中包含着对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启示。20世纪早期的几十年尤其说明问题。在那段时期,电力、内燃机和其他技术进步改变了工业的面貌。在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和其他一些人看来,这些进步看上去同样有导致技术性失业的可能。
     然而,这些新技术并没有引发失业,而是提出了对种类颇为不同的工作者的需求——那些用脑力来辅助或替代体力劳动的人。许多国家通过投资教育来回应这种需求。美国的投资力度尤其大,因此它在生产力和生活水平上一马当先,也就并非巧合。
     同时,企业家们打造出各种全新行业,来利用这种新型劳动力。受过教育的工作者发现,他们可以要求得到高薪,用来购买许多不同的产品和服务,由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二战后的几十年非但没有发生技术性失业,反而见证了一个庞大、稳定和富足的中产阶级的兴起。由此获得的认识是清楚的:工业革命开启了一场技术和教育之间的赛跑。而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人类跑在了前头。
     第二个机器时代也将要求工作者具备不同的技能。过去我们强调对事实的记忆,以及执行详细指令的能力,这种技能曾经很有意义。但计算机在这些方面已经做得很出色了,而且进步越来越快。因此未来我们必须革新教育,并促进终生学习。
     人类的哪些技能仍有用武之地?我们尚未看到一台真正有创造力、创新力或是具备企业家素质的计算机。我们也没有看到哪个数字设备能把人类团结起来,为一个共同事业而奋斗,或能用轻柔的抚摸和会心的微笑,来安慰一个生病的孩子。而机器人远未具备修理桥梁或熔炉的能力,也不能照顾体弱或受伤者。
     人类在第二个机器时代将扮演重要角色。但许多公司在寻找所需不同技能层次的雇员时遇到困难,这表明我们的教育体系没有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在我们向大规模失业的年代屈服以前,让我们确保人们获得了所需技能,可以与那些我们正在开发的惊人技术一道工作。与其假设人类工作者被边缘化、或以为技术永远不能消灭职业,不如让我们给予人类所需的工具和环境,使他们繁荣富强。
                                                 (综合消息)
                               国际经济
    印度经济增速超中国
     [摘要:经济过一系列的统计方法调整,印度经济增速“神秘”的超越了中国。这个数据引发经济学家和投资者纷纷质疑。]
     印度中央统计局2月9日宣布,在截至12月的三个月里,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了7.5%,预计将在截至3月底的本财年增长7.4%。这将赶上中国在2014日历年7.4%的增长——中国24年来最慢的经济增速。
     然而,印度的较高官方增长数据是一系列调整的结果,包括将基准年从2004-05年切换至2011-12年。这些变化将2013-14年GDP增速从4.7%推高至6.9%,而上一年的增速从4.5%上修至5.1%。  
     据路透社2月10日报道,从数据看,印度9日成为全球增速最快的主要经济体。该国此前调整国内生产总值计算方法,去年12月当季GDP增速超过中国。英国《金融时报》10日称,虽然印度经济增长率已飙升至每年7%以上,而且势必将超越中国,但投资者和经济学家们表示,在近期调整之后,他们对最新统计数据抱有疑虑。
     《金融时报》指出,印度的较高官方增长数据是一系列调整的结果,包括将基准年从2004-05年切换至2011-12年。这些变化将2013-14年GDP增速从4.7%推高至6.9%,而上一年的增速从4.5%上修至5.1%。路透社也认为,印度去年12月当季GDP数据强劲,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印度调整了GDP计算方法以及基准年。文章称,除了基准年的调整之外,印度目前以市场价格而非要素成本计算GDP,以将商品及服务增加值和间接税考虑在内。外国投资者和印度商界领袖也对新的计算抱有深切的疑虑,他们表示,经济活动现在才刚开始回暖,而且并不特别强劲。凯投宏观(Capital  Economics)表示,印度调整基数后的GDP仍与“指向经济持续疲弱的其它许多指标不一致”。虽然印度在最近一个季度的增速低于上一季度的8.2%,但这一结果仍“强劲得令人难以置信”。
     对此,印度统计部门称,新的GDP计算方法更符合国际惯例,能更好地反映出经济情况。  
     路透社指出,统计方法调整的同时,油价下跌、通胀降温以及莫迪政府扶持商业的措施,确实提振了印度的经济增长前景。但印度企业支出迟滞,银行坏账攀升,仍是拖累经济的因素。“显然,有必要观察这些数据的可信度”,HDFC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Jyotinder  Kaur说,“没看到什么实质性的变化能表明我们已经走出了困境”。  
     《金融时报》称,投资者和经济学家们表示,在近期调整之后,他们对最新统计数据抱有疑虑。显示快速增长的最新数据对于货币政策和印度政治潜在都具有重大影响,因为它们似乎表明,印度央行可能需要重新考虑随着通胀下降逐步放宽利率的立场。  
     印度政府首席经济顾问阿文德?萨勃拉曼尼亚(Arvind  Subramanian)称赞统计部门“修订GDP估测数据的出色工作”。他在《商业标准日报》(Business  Standard)上形容,数据、方法和分析方面的改进“好极了,而且达到了国际标准”。但他接着说,他对一些“神秘的”数字“感到困惑”。“2013-14年是危机年份——资本流出、利率被收紧,还发生了整合——很难理解一个经济体的增长在这样的情况下怎么可能如此之高,加速幅度又这么大,”他表示。  
     有研究者指出,印度的数据造假水平已经到达了一个非常高的境界。印度在改数据方面非常高明,其重要法宝是:不改数字,而是选取一些跟别人不一样的指标。比如08年经济危机全球大通胀期间,各国都是用居民消费指数来衡量物价上涨程度,而印度偏偏用的是批发价格指数(WPI)。原因在于印度WPI中,食品所占权重仅为15.4%,如果换算成CPI,食品所占权重将高达47%-57%,将远超20%的通胀率。同时,印度货币当局还巧妙地将WPI基期设定为1993-1994高通胀时期,这也部分地缩小了其真实数据。
                                                   (综合消息)
                         国内与港台经济
    中国软着陆也很可怕
     [摘要:中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增大,央行下调存准以支持经济增长,政府表态中国经济不会“硬着陆”,不过,即使是“软着陆”,世界经济也是伤不起的。]
     中国经济进入2015年之后仍继续减速。1月份的新车销量同比增长7.6%,尽管处于春节前的年终商战时期,增速却比上个月下降了将近一半,商用车销售更是出现连续10个月同比下降的局面。物价涨幅时隔5年2个月再次回到1%以下,市场上要求实施进一步金融宽松支撑经济的声音在不断增强。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2月10日发布的统计数字,1月新车销售总体上增长7.6%,达到231.96万辆。尽管从增速上来看依旧高于2014年全年(6.9%)的水平,但是却远远低于2014年12月份12.9%的增幅。考虑到春节前是中国商品销售最旺盛时期,表明增长势头已经减弱。
     2014年的住宅销售显著低迷,使得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超过10%的汽车等耐用消费品的销售低迷。作为判断经济走势的指标,1月份的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时隔4个月再次跌回到50%的荣枯线以下,生产和订购也呈现显著收缩趋势。有观点认为“中国正面临着通货紧缩的风险”(澳新银行)。1月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长0.8%,比上一年同月的上涨率萎缩了0.7个百分点。处于5年零2个月来的最低水平上。
     去年的春节长假从1月底开始,而今年则移到了2月中下旬,受这一因素的影响,2月份的物价有可能呈现出加速上涨的局面。但企业活动放缓同样也非常显著。显示企业间交易价格的批发物价指数同比下降4.3%,在连续35个月下降的当前局面下创出了最大跌幅。例如钢铁业的批发价下跌11.5%,已经是连续7个月跌幅放大。
     人民银行2月5日决定实施追加金融宽松,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中国眼下出现海外资金流失、流动性暂时不足的局面。市场普遍认为此次降准还不足以阻止经济下滑,野村国际认为“年内再下调3次存款准备金率,并降息1次”,预期进一步金融宽松的意见占据了上风。
     亚太各国正在密切关注处于微妙阶段的中国经济的走向。不过各国并不是仅仅担忧中国房地产行情迅速下跌引发“硬着陆”,因为从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的经济结构转换所伴随的“软着陆”也很可怕。
     “对目前的亚洲经济来说,最大的风险就是中国经济的走向”,美国评级公司标准普尔(S&P)的董事总经理根本直子2月初在东京召开的研讨会上如此强调。
     中国大陆去年的GDP增长率为7.4%。标准普尔假设今后中国将用两年时间实现经济软着陆,届时中国经济增速将减慢0.7个百分点,然后计算在此情况下,亚太各国各地区的成长率将下滑多少。推算结果显示,香港将下滑2.3百分点,台湾将下滑2.1,韩国将下滑1.3,新加坡将下滑1.0,澳大利亚将下滑0.8。也就是说中国大陆的经济减速将给各地区带来超过本身的影响。
     之所以将出现“中国一打喷嚏各国就发烧”的局面,是因为各国期待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对中国经济的依存度不断提高。同时,中国的经济规模巨大,已是全球第二。
     考虑到这一情况,便不难理解各国近来为何纷纷实施货币宽松,可以说是担心以中国为基点的本国经济出现恶化。比如,新加坡和澳大利亚也实施了货币宽松,中国是澳大利亚最大的出口对象国。对新加坡来说,中国是与马来西亚并居的主要出口对象国。
     各国通过货币宽松来引导本国货币贬值,从而推动出口,缓解中国经济减速的逆风。摩根大通银行的首席战略投资顾问棚濑顺哉指出,“亚洲各国担心出现信用泡沫,难以随意出台货币宽松”。不过预计泰国、韩国和马来西亚等中国的近邻国家将继续实施小规模货币宽松。
     最近几年,中国经济硬着陆的声音不绝于耳。正因为如此,1月中国总理李克强在世界经济论坛的年会“达沃斯会议”上强调中国经济不会硬着陆,力争打消各国担忧。
     但是,即便李克强所说的事实,考虑到“软着陆”将带来的强劲逆风,现在就放宽心显得为时过早。日本也不例外。日本对中国的经济依赖也是,日本为规避中国风险而推行的“中国+1”战略也是。因为中国之外+1的那个1也在依赖中国经济。
                                                       (综合消息)
    (编译、整理:李彦松;责任编辑:王砚峰)
    2015年第14期(总第1530期)    2015年2月16日(星期六)
    地  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tsg-jjs@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vip.163.com
    邮  编:100836
    电  话:(010)68034160    传  真:(010)68032473
     下载或查看文档附件

Tags:机器人将改变世界制造业格局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