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综合研究 >> 正文

日圆下跌影响开始渗透日本经济

http://www.newdu.com 2018/3/15 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佚名 参加讨论

                      经济走势跟踪
                 Macroeconomic  trend  monitor
         中国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运行与政策模拟实验室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宏观经济与政策跟踪》课题组
       2013年第34期(总第1354期)  2013年5月10日(星期五)
    [本期要点]: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城市化?    美联储筹划退出债券购买计划的方案    日圆下跌影响开始渗透日本经济    人民币反弹  创收盘历史新高
                       经济热点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城市化?
     《华尔街日报》认为,中国在指望城市化能重塑中国经济,但同时又在试图限制流入中国大型城市的人口数量,担心迁移人口激增可能导致这些城市出现拉丁美洲城市那样的贫民窟。
     中国境内外部分城市化专家认为,这种担心在很大程度上弄错了方向。在这些专家看来,北京、上海和中国其它大城市的问题在于,这些城市的人口密度还不够大,或者说这些城市的规划还不够好。这些专家说,比如在北京现有大约1800万居住人口的基础上继续增加人口能够鼓励有关方面继续改进公共交通,将土地价格提高到工厂愿意选择搬走的水平,并吸引带有新鲜想法的优秀人才。请试想一下曼哈顿或东京的情形。
     中国社会科学院高级经济学家何帆说,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让市场发挥更大作用,打破阻碍城市发展的藩篱。他说,人们喜欢迁徙到更大城市,因为那里机会更多。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秘书长古里亚在北京接受采访时说,当你看到大城市集群的情况时,你可能会说别再变大了吧,但很可能不应该停止,因为一个组织良好且可以预见的城市化进程会大大提高资源分配的效率。
     城市规划者经常谈到“集聚效应”,即加大人口居住密度可以让城市获益。这是因为靠私家车出行变得不切实际,公共交通工具取代了私家车。此外,传统行业由于物价上涨被迫搬迁,污染较轻的服务业取代了它们的位置。涌入城市的人群带来了一种能量,有助于创造新的企业和投资。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中国分析师华强森(Jonathan  Woetzel)说,以曼哈顿为例。这里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8300人,约45%的工作人口靠公共交通工具通勤。在北卡罗来纳州夏洛特市(Charlotte),其人口密度大约只有曼哈顿的15%,只有5%的当地人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华强森说,在中国,只有上海中心城区的公共交通载客量与曼哈顿相当。
     虽然中国有世界上最大的一些城市,但中国也有大约160座城市的人口在20万至100万人之间。城市规划者的担心是,政府将试图发展所有这些城市,使得道路、工业建设和污染相伴而生。
     虽然到目前为止中国政府尚未对这种城市规模越大越好的说法表示认同,但它正在倾听各种新的想法。中国新任总理李克强将城镇化当作了中国经济改革计划的一个重点,他说在今年3月的“两会”期间政府已收到了有关城镇化问题的500项建议。中国的计划部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说,它今年晚些时候将发布一份蓝图,以指导中国的城市增长政策。
     中国领导人称,城镇化对于中国经济的重新调整有重要作用,这种调整可以使中国经济增加对国内消费的依赖,减少对出口的依赖,这既是中国一直寻求实现的一个目标,也是中国的贸易伙伴所鼓励的。农民进城务工后可以获得更高的收入,而他们离乡外出也可提振其家乡的收入水平,因为农村地区的劳动力需求将开始超过劳动力供给。李克强在其担任总理后首次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城镇化不仅可以刺激大量消费和投资需求,并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还能直接让农民致富。
     管理城市增长的最佳方式是什么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城市专家们指出,中国许多城市的人口密度不及新加坡、首尔或东京城区。而这几座国外城市已经完成了向消费主导的服务业中心的过渡,中国渴望自己的城市也能实现这种过渡。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工作被认为做得尤其差。北京的人口密度只有首尔的一半左右,它被六条环路层层环绕着,这种布局对人们驾车出行以及城市摊大饼似的向外扩张起了鼓励作用。
     经合组织称,中国那些人口密度更大的城市,如国际化大都市上海以及中部交通枢纽武汉,与城区面积广阔的北京相比,这些城市的人均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量较低。
     在提高中国那些最大城市的效率方面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做,比如扩建地铁。经合组织说,与国外的大城市相比,中国10个最大城市用于服务城市中心区人口的铁路系统要薄弱得多。不过中国许多城市目前都在增建地铁。但中国一直对超大规模的中心城市心存谨慎,担心这会使中国像一些拉美和非洲国家那样出现中心城市周边贫民窟环绕的现象,害怕这会加重城市污染或催生出一批政治反对势力聚集的中心。自从中国经济1978年对外开放以来,官员们一直在试图控制人口向沿海出口中心流动,政府拒绝给流入沿海城市的人口办理当地户口,而没有当地户口这些人就享受不到其居住地的社会福利,其子女也无法进入当地的公办学校就读。许多农民工都将子女留在家乡,并且他们最终也会返回家乡生活。
     专家称,在北京环线促使人们多开汽车,促进了城市扩张。图为北京的一条环线公路。曾任世界银行中国局局长的黄育川估计,如果以前取消了这类限制,现在中国人口将约有60%生活在城市中,而不是当前的52.6%。
     政府似乎继续回避超大城市的策略。虽然李克强说他倾向于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但他也对城市病和在城市高楼中制造贫民区提出了警告。一些中国学者强调,他使用了“城镇化”这个词,表明要优先发展城镇和小城市,而不是大城市。
     麦肯锡中国的华强森说,中小城市路线能够行得通,尤其是如果这类城市连接着大规模的地区中心。麦肯锡估计,在全球范围内,未来10年的大部分增长将来自人口不到1000万的城市。华强森说,中国最理想的地方是人口在150万至500万的城市,这些城市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他说,中国政府拥有极大的力量,可以通过金融信贷、补贴以及居住许可政策将人们引导到政府青睐的地方。
     但批评人士警告说,如果普通中国民众认为新的地点不适宜居住,这类激励政府就无法发挥作用。他们指出,“鬼城”已经出现,比如得到广泛报道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这些地方满是崭新的公寓楼、宽阔的街道和商业空间,但基本无人居住。他们说,如果政府选错了地方,预计会有更多这样的鬼城。
     中国社科院经济学家何帆说,为了在全国各地建设小城市而在基础设施和房地产上花费巨资,如果新的项目不成功,就可能产生坏账。他说,这些钱花在大城市更好,用来修建地铁、治理污染以及用于支付新居民的社会服务成本。何帆说,虽然小城市的基础设施开支在短期内可能提振增长,但问题是将来会出现金融危机。
     对中国政府城市化政策持批评意见的人说,另一个政策重点是逐步废除居住许可制度,让人们可以自由选择居住地。他们提出,中国一些内陆城市将会逐步发展,因为那里的房价较低,希望离开高成本沿海地区的工业企业也正向内陆转移。华盛顿大学中国城市化问题专家陈金永(Kam  Wing  Chan)说,你得让创业者、普通民众和企业自己决定想去哪里。
     海通证券副总裁兼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对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这一点应该没有异议。因为中国城镇户籍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约为33%,中国大量农业转移人口并没有获得城镇居民的户籍以及对应的福利,且农村人口也应该逐步获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及福利。国家发改委上半年将出台的  “城镇化发展规划”究竟有哪些新的对策还不得而知,但现有的三农政策与城镇化政策似乎都不能有效解决人的城镇化问题。而且,如果继续沿袭过去的城镇化思路,人的城镇化过程或将南辕北辙。
     如何避免中国生产要素之间的错配(即人力资源向东、资金向西)导致资源浪费和劳动生产率难以提升呢?首先是高层必须认识到,几乎所有国家的区域均衡发展规划都以失败而告终,市场具有优化配置资源的功能,让农民自己去选择想走的路,政府干预总是恰得其反。其次,建议对地方政府的“公司”功能予以限制,中央财政缩减地方政府的事权,即地方政府不用揽太多的活,放弃GDP增长率考核目标,淡化产业发展规划,把全口径就业(而非城镇登记人口失业率指标)、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缩小贫富差距作为主要考核指标。
     有关人的城镇化的政策,历年都有,且目标也非常明确。比如,2004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中提出:“城市政府要切实把对进城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子女教育、劳动保障及其他服务和管理经费,纳入正常的财政预算”,“健全有关法律法规,依法保障进城就业农民的各项权益。推进大中城市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农民进城就业和定居的条件。”可见,有关农民工的各项权益保障、大中城市的户籍制度改革,早在九年前就提出了。又如,该文件提出了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建议:“各级政府要切实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完善土地征用程序和补偿机制,提高补偿标准,改进分配办法,妥善安置失地农民,并为他们提供社会保障。积极探索集体非农建设用地进入市场的途径和办法。”这实质上就是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可惜补偿问题并未有效解决,强制拆迁屡见不鲜。再如,2008年又提出“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巩固和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政策和口号早就有了,但在执行层面却不甚理想,甚至背道而驰。究其原因,无非一是执行不力,二是监督不力。前者与政绩考核体制有关,如有关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缺乏细化考核指标,对地方政府而言属于软约束,甚至没有约束。后者则由于体制上的因素,存在“左手监督右手”的现象,或由于缺乏行政、财政等方面的透明度,社会监督也难以有效实施。因此,防范政策目标与执行结果之间南辕北辙的有效手段,无非加快行政体制改革,给出详尽方案,给出时间表。其实,人大、政协等制度都是现成的,关键是敢不敢动真格。
                                     (综合信息)
                       国际经济
    美联储筹划退出债券购买计划的方案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的官员们已经在筹划退出债券购买计划的策略,该策略将力争保持政策灵活性,同时对极难预料的市场预期进行一些控制。
     美联储所推出的每月购买850亿美元债券的计划是一项空前之举,旨在刺激经济。官员们称,他们计划通过谨慎的、随时可能暂停的步伐来削减债券购买规模,并将根据他们对就业市场和通货膨胀信心的变化来不断调整债券购买计划。对于启动相关措施的时机,官员们仍在进行讨论。  在何时、通过何种方式退出债券购买计划方面,美联储的策略对于金融市场有着很大的影响。当前讨论的策略给美联储提供了较大的灵活性,但是从过往经验来看,美联储退出债券购买计划的路途可能不会像市场预料的那样清晰和平坦。
     目前官员们关注的是拿出清晰的策略方案,这样市场就不会对他们下一步的动作进行过度反应。例如,官员们希望避免引燃市场的预期,让市场认为债券购买计划的退出将是一个稳定的、匀速的过程,就像美联储在2003-2006年上调短期利率时那样。2003年至2006年期间,美联储不断上调短期利率,在17次宣布加息的政策会议中每次加息幅度均为0.25个百分点。
     达拉斯联邦储备银行行长费舍尔(Richard  Fisher)5月10日接受采访时表示,他不希望美联储立即停止大规模刺激政策,认为美联储应当一步一步地收紧政策。费舍尔是美联储内部倾向于收紧政策的官员之一,这些官员对美联储推行的宽松政策较为谨慎。
     自美联储去年9月份宣布扩大债券购买计划规模以来,股市与债市大幅走高,主要股指5月10日再次创出纪录收盘高点。若Fed的债券购买计划突然或意外结束,或将导致股市和债市大幅下跌,但如果该计划结束的时间被推迟,市场也可能变得过热。一些美联储官员认为,他们过去在结束其他政策项目方面有些操之过急,因此他们不希望重复过去的错误。
     美联储本月早些时候的政策会议结束后,其将采用何种策略来收紧政策的问题给市场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美联储在会后声明中称,准备根据经济前景的进展来加快或放慢债券购买速度。暗示或扩大购债的措辞是该声明中出现的最新变动,美联储似乎承认可能需要施予经济更多援手。
     但许多官员相信经济复苏处于正轨,而且并不担心通胀放缓的问题。最新的政策声明似乎更侧重于暗示Fed在管理资产购买项目方面拥有较大的灵活性。费城联邦储备银行行长普罗瑟(Charles  Plosser)5月10日接受采访时称,声明措辞的改变旨在提醒大家,Fed加快或减慢资产购买速度都是有可能的。
     此外,按兵不动也存可能。美联储官员们或许会收窄购买规模、并将该水平维持一段时期,其间Fed将评估影响,如果正确的话还会采取一连串的行动。假如美联储对经济前景失去了信心,他们也可能会扩大购买规模。这一策略的目的之一是在经济不确定性中保持灵活性。
     不过,虽然官员们在收紧项目的策略方面似乎越来越胸有成竹,但他们依旧没有决定好开始行动的时间点。Fisher称,他在上次政策会议上主张立即着手收紧。其他一些官员则认为,如果强劲的数据显示美国经济承受住了增税与减支的影响,那么可以在今年夏天迈出第一步。但他们可能需要等更久,特别是如果经济形势不尽人意的时候。
     《华尔街日报》最近针对私营部门经济学家的调查显示,有55%的受访者预计Fed将在今年第三或第四季度开始收紧购债规模,另外45%的人预计Fed将等到明年或是更晚才有所动作。没有受访者认为美联储下一步将会扩大购债规模。从去年9月份起,Fed的证券持有量已经从2.58万亿美元上升至3.04万亿美元。
     有关Fed相关计划的明确信号或将在下周出现。包括费舍尔、普罗瑟在内的五位地区联储行长,以及Fed理事拉斯金(Sarah  Bloom  Raskin)均定于下周发表演讲。此外,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将于5月18日在纽约的Bard  College发表毕业致辞,其间将谈到有关长期经济前景的问题。美联储官员们希望看到就业市场前景出现显著改善,之后才会完全结束购买计划,而提高短期利率的措施可能在其后几个月甚至几年才会出现。普罗瑟表示,现在很难讲就业市场仍未出现改善。
     许多经济学家认为,比起第一季度折合成年率2.5%的增长水平,经济增速将在第二季度放缓,部分原因是受到财政政策的拖累;不过下半年增速将加快。如果未来数周的增速持稳,则可能令Fed官员在开始退出购债的问题上得到更多信心。
     对于通货膨胀率在近几个月朝着1%水平下降的现象,美联储官员们并不特别担心。1%的通胀水平远低于Fed设定的2%目标。由于对未来通胀水平的预期仍旧较为稳定,许多Fed官员预计今年下半年的通胀率将重新朝着2%的水平上升。普罗瑟表示,他对于相关问题并不十分担心,预期仍旧非常稳定。
    美联储将在6月、7月与9月召开政策会议。同时,伯南克将有机会在6月与9月的新闻发布会上对美联储决策进行解释。
     一些最拥护购债计划的美联储官员们已经做出暗示,认为经济前景更为乐观,同时愿意考虑开始退出购债计划。旧金山联邦储备银行行长威廉姆斯(John  Williams)上月接受采访时表示,他预计今年夏季将开始退出购债。他称,期待看到持续的经济改善迹象。
                                   (WSJ,2013.5.11)
    日圆下跌影响开始渗透日本经济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就在日本央行下决心通过实施大规模定量宽松来重振经济之后,仅仅一个月多一点的时间,日圆就跌破了1美元兑100日圆关口,为四年来首次突破该水平。对于正努力摆脱持续近二十年通货紧缩的日本而言,这是重大的阶段性成果。美元兑日圆今年累计升值16%。美元兑日圆今年累计升值16%。日圆下跌的影响已开始渗透日本经济,不仅进口食品和汽油的价格随之上涨,而且外币购买力的增强还吸引了大量游客来到日本。出口商的销售额和利润也受到提振。纽约汇市周四尾盘,美元兑100.60日圆,5月8日尾盘报99.02日圆。
     日圆走势的转变推动日经指数自去年11月中旬以来飙升64%。自日本央行4月4日表示每月将向市场额外注入数万亿日圆之后,仅过去五周,该指数就累计上涨15%。而且更重要的是,日圆下跌预示着日本经济有望实现更具突破性的转型,即扭转持续了近20年的通货紧缩局面。尽管日本官员坚称并没有刻意压低日圆,但日圆下跌确实是新首相安倍晋三所推货币政策的直接后果。安倍晋三宣称,其经济计划中的一个中心环节就是抗通缩和促增长。
     住友化学工业董事长、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Keidanren)会长米仓弘昌上月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日圆跌势一直很猛,但至少制造商还是很欣慰的。他还称,股市也上涨了,接下来应该就会看到消费需求上升。丰田汽车公司5月8日表示,在截至3月份的财年里,日圆下跌对其营业利润的贡献达到1500亿日圆,约合15亿美元,帮助推动公司净利润增长两倍,达到9,621亿日圆。汇兑收益也是东芝公司利润报告中罕见的亮点,令该公司在日本生产并销往海外的内存芯片利润水平得以提高。
     除了提振出口,日圆贬值还有可能提振日本投资者在海外市场获得的收入,以及出口商通过海外业务实现的利润。薪资水平可能也会相应上升,令国内消费得到提振。一些经济学家表示,仅仅是对未来经济形势好转的乐观预期就有可能提振消费支出。日本政府上月表示,一项消费者信心调查显示,消费信心和就业信心指标均达到了2007年5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日本深受通货紧缩的困扰。价格下跌导致经济活动放缓,部分原因就在于对物价进一步下跌的预期抑制了消费者支出。日本政府希望通过向市场注入日圆流动性、进而提升物价来扭转这种预期。此外,扩大国内货币供应量还会起到压低日圆汇率的效果。但日本国内对于日圆贬值并非完全是赞同的声音。许多经济学家警告称,如果日圆过度贬值,那么对于日本经济的影响可能弊大于利,因为成品油及粮食等商品的进口成本也会过快上涨。根据日本经济研究中心修订后的经济展望报告,即使是在日圆贬值、日本政府加大货币宽松力度并扩大公共支出的情况下,未来两年日本经济增速和物价也只会有小幅改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年均升幅只有0.6%,远低于日本央行2%的目标。
     由于担心原本低迷的需求受到进一步的冲击,进而侵蚀企业利润和薪资,日本零售商可能也会全力抗拒提价。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上月发布报告警告称,尽管日圆下跌可能有助于提高企业盈利水平,但其效果也许只是暂时性的。该机构称,日本央行的政策举动和日圆贬值只是为日本实施可靠的经济结构改革并重获经济动能争取了时间。
     另根据中国财政部网站5月5日刊登的公告,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在亚洲开发银行(Asian  Development  Bank)理事会第46届年会上表示,日本确实有必要采取重大的经济改革措施,以摆脱长达十五年之久的通货紧缩,但正确的选择是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货币政策不能替代结构性改革,尽管这一过程是要付出代价和痛苦的。朱光耀称,必须强调货币政策只能服务于实现国内经济目标,避免竞争性贬值和以竞争性为目的设置汇率目标。日本央行上个月推出购买数万亿日圆国债和其他资产的计划,作为大规模新宽松政策的一部分,以对抗通货紧缩并最终刺激长期处于滞胀的经济。朱光耀称,在利率长期为零的情况下,以达到2%的通胀水平为目标,推出大规模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是不会产生可持续的经济推动力的,而其导致的过度流动性无法被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所吸纳,结果只能是对汇率和资本流动产生影响。朱光耀表示,这就是政策的外溢性,且已经对周边国家,特别是与日本经济结构相似的国家产生影响,使得这些国家不得不出台紧急的经济刺激计划加以应对。
                                             (综合消息)
               国内与港台经济
    人民币反弹  创收盘历史新高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综合报道,随着中国总理李克强承诺于年内推出可使投资资本自由出入的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操作方案,人民币5月7日反弹,创下收盘历史新高。
     据彭博社报道,中国国务院6日表示,作为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的一部分,该方案将包括建立国内个人投资者境外投资制度。中国央行副行长易纲4月份曾表示,将会在“近期”放宽人民币交易区间。
     中国央行5月7日将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上调0.05%至6.2083,略逊于5月2日创下的6.2082的纪录高点。目前人民币汇率只能在中间价上下1%的范围内波动。
     另据路透社报道,人民币兑美元即期7日在中间价引领下创下收盘历史新高,人民币兑美元收盘价为6.1541。市场交投活络,汇价波动较大。中间价、盘间即期也双双接近历史新高。
     由于中国监管机构宣布要加强对银行及企业外汇头寸的管理,6日人民币大幅下挫0.18%,创下了去年12月以来的最大跌幅。
     有交易员分析认为,6日外管局出台新规抑制人民币升势,缓和了之前人民币单边升值的态势,而7日央行又继续推高中间价,这有利于人民币形成双边波动预期。人民币交易区间扩大,应该就在近期。
     交易员认为,受中国经济基本面以及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升值促经济结构调整等政策的支撑,人民币后市仍将走强。
     星展集团驻香港经济学家周洪礼则表示,“中国正在朝着汇改和扩大人民币全球使用范围的方向努力”。“一直有人认定人民币交易区间会扩大,从而给人民币留下更多升值空间,但是这种情况近期内不大可能发生,因为那会引发投机并使通胀形势恶化。”
                                   (联合早报,2013.5.8)
    ×××××××××××××××××××数据速报××××××××××××××××××
    全球主要股市2013年5月10日收盘点(括号内为5月3日收盘点):
    道琼斯工业平均:15118.49(14973.96)↑;纳斯达克:3436.58(3378.63)↑;标普五百:1633.70(1614.42)↑;英国FTSE100:6624.98(6521.46)↑;法国CAC40:3953.83(3912.95)↑;德国DAX:8278.59(8122.29)↑;日经225:14607.54(13694.04)↑;上证综合:2246.83(2205.50)↑;香港恒生:23321.22(22689.96)↑;台湾加权:8280.26(8135.03)↑;新加坡海指:3443.77(3369.90)↑;越南指数:486.10(475.24)↑;南非金融时报40指数:35579.82(34963.97)↑;巴西BVSP:55107.80(55488.08)↓;印度BSE30指数:20082.62(19575.64)↑
    全球汇价及主要商品期货价2013年5月3日收盘价(括号内为5月3日收盘价):
    欧元/美元:1.2989(1.3114)↓;英镑/美元:1.5358(1.5574)↓;美元/日圆:101.6200(98.9900)↑;美元/人民币:6.1417(6.1562)↓;CRB指数:288.68(290.170)↓;纽约交易所(COMEX)黄金期货(2013年6月):1436.60(1464.20)美元/盎司↓;WTI轻原油(2013年6月):96.04(93.99)美元/桶↑;伦敦金属交易所(LME)期铜(3月期):7376.00(7121.00)美元/吨↑;CBOT小麦期货(2013年6月)7.0425(7.2100)美元/蒲式耳↓;波罗的海干散货货运指数:884.00(878.00)↑
    (注:绿色下箭头表示收盘价低于上周五收盘价,红色上箭头表示收盘价高于上周五收盘价)
    (编译、整理:李彦松;责任编辑:王砚峰)
    2013年第34期(总第1354期)2013年5月10日(星期五)
    地  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tsg-jjs@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263.net  
    邮  编:100836
    电  话:(010)68034160    传  真:(010)68032473
     下载或查看文档附件

Tags:日圆下跌影响开始渗透日本经济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