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综合研究 >> 正文

美欧日复苏为中国出口筑底

http://www.newdu.com 2018/3/15 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佚名 参加讨论

                             经济走势跟踪
                   The  Pursuit  of  Economic  Trends
         2009年第64期(总第986期)2009年8月28日(星期五)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国内外经济动态》课题组
                             经济热点
    中国政府能抑制住产能过剩吗?
     《华尔街日报》中文网专栏撰稿人崔宇撰文指出,在8月2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中国政府宣布将采取环保、土地和金融政策等手段抑制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尴尬的是这些行业不仅涵盖了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传统行业,甚至还包括了风电设备和多晶硅等新兴行业。
     从2003年以来中国政府抑制产能过剩的经验来看,通过行政指令来抑制产能过剩的效果并不显着,比如钢铁和水泥等行业已经成了多年的产能过剩  “钉子户”。更何况,在当前政府主导的基础实施投资仍然如火如荼的背景下,也很难抑制住上游相关产业产能扩张的冲动。
     当然,对于产能过剩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由于需求突然下滑导致的“产能相对过剩”是正常的经济现象,比如1997和2008年底两次金融危机时中国出口行业面临的产能过剩。但部分行业无视市场需求持续扩张产能而导致的  “产能绝对过剩”,则更多的是政府有形之手主导的非经济现象。这背后主要是由中央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的扶持、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以及资源价格改革滞后等诸多非经济因素推动的。
     中央政府的产业政策是产能过剩的最直接诱因。比如,钢铁、有色金属、纺织和造船业等目前许多产能过剩的行业,今年年初中国政府都曾以“产业振兴计划”的形式大力扶持,而尽管产业振兴计划也要求要控制总量淘汰落后产能,但在“振兴”二字的庇护下相关企业自然“有恃无恐”。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朱宏任透露,目前,钢铁行业产能过剩超过1亿吨,而今年以来钢铁业新开工项目仍同比增长 20%左右;铝冶炼行业产能利用率仅为65%左右。
     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对产能过剩的形成也“功不可没”。在地方政府层面,地方政府更倾向于投资中央政策支持的产业,既完成了“政治任务”又由于这些产业的优惠政策而使地方财政有利可图;从地方官员晋升激励的角度来看,地方政府往往存在竞争关系而不是合作关系,地方保护主义的盛行也让重复建设比较严重,产能过剩也就不可避免。地方政府从过去的一起大炼钢铁和大造汽车,到现在的一起上马新能源。
     比如,中国风电产业和太阳能光伏产业等“朝阳产业”都迅速出现了产能过剩。以光伏产业为例,其上游原材料多晶硅的生产占整个产业链利润的50%左右,但在各地一哄而上的情况下,供需形势发生了逆转,多晶硅的价格从2008年的500美元/公斤年下降到了目前的70美元/公斤左右,这种“过山车式”的价格行情显然不利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任何投资都要面临最终消费需求的制约,而“产能绝对过剩”行业之所以敢于持续大规模投资,主要是因为中国政府的“政策保底”。比如,在去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政府采用了诸多行政手段来化解产能过剩,除了出台“十大产业振兴计划”外,还采取了国家收储的方式,收购过剩产业的产品,也采用了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和以旧换新等方式来激发需求。
     这种应对金融危机的救市之举虽然在短期内实现了“保增长”和“保就业”,而且通过政府财政补贴来刺激需求的做法也被其他国家采用,但对于中国来说,由于产能过剩行业大多是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如果政府的救助计划也以国有企业或与政府关系紧密的民营企业为核心,由此将导致不公平的优胜劣汰,比如在下乡产品的招标中就有明显的歧视中小民营企业的倾向。这也会带来严重的“道德风险”,即国有背景的产能过剩企业可以无所畏惧地生产,反正出事后有政府“扛”。
     虽然战后日本经济腾飞的经验证明了产业政策可以用来指导产业结构调整进而推动经济发展,但中国需要反思的是在目前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体制下,产业政策的“真经”如何不被念歪,进而带来产能过剩的“恶之花”。如果中国政府还是依靠带有强烈“计划经济”色彩的产业政策来扶持或打压某个产业,而不是交给市场来决定,那么产能过剩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权力博弈中就难以得到有效抑制,从而将成为中国经济运行的常态。
                                         (WSJ,2009.8.27)
                         国际经济
    全球面临双底型经济衰退  
     美国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经济学教授鲁里埃尔?鲁比尼(Nouriel  Roubini)为英国《金融时报》撰稿指出,全球经济正开始从自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以来最严重的衰退和金融危机中见底回升。2008年第四季度和2009年第一季度,多数发达经济体经济萎缩的速度,与大萧条初期国内生产总值(GDP)直线下降的速度相当。因此,去年年底,政策上一直滞后的政策制定者终于开始动用手头的大多数武器。
     此番努力已见成效,经济活动直线下降的趋势有所缓解。目前来看,在经济前景方面有三个问题尚无定论:全球经济衰退将何时结束?经济复苏的轨迹如何?经济是否有再度恶化的风险?
     关于第一个问题,看起来全球经济将在2009年下半年见底回升。由于萌芽仍与莠草混杂丛生,许多发达经济体(美国、英国、西班牙、意大利及其它欧元区成员国)和一些新兴市场经济体(多数在欧洲)的经济衰退不会在年底之前正式终结。而在其它一些发达经济体(澳大利亚、德国、法国和日本)及多数新兴市场(中国、印度、巴西、以及亚洲及拉美其它地区),复苏已经开始。
     在第二个问题上,辩论的一方预计,经济将出现V型复苏,迅速恢复增长——这也是经济界大多数人的共识;而另一方(例如我本人)则认为,最初几个季度,经济会在重新补充库存和产出从接近大萧条水平回升的拉动下快速增长,之后,经济将出现U型复苏,至少在几年内活力不足,增长低于趋势水平。
     说经济将出现疲弱的U型复苏,有以下几个理由。美国及其它地区的就业率仍在急剧下降——到2010年,发达经济体的失业率将突破10%。这不仅对于需求和银行亏损来说是个坏消息,对于劳动者技能而言亦是如此——劳动者技能是长期劳动生产率增长的一个关键因素。其次,本轮危机不仅是一场流动性危机,也是偿付能力危机,但由于金融机构的损失已经由整个社会承担,并被纳入了政府的资产负债表,真正的去杠杆化过程尚未开始。这将限制银行放贷、家庭消费和企业投资的能力。第三,在经常账户赤字国家,消费者必须削减支出、增加储蓄,但由于房价和股价不断下跌,收入下降,就业市场日渐萎缩,债台高筑的消费者面临着财富大幅缩水的境地。第四,尽管得到了政策扶持,金融体系仍严重受损。影子银行业体系大部分业已消失,传统银行背负着数万亿美元的贷款及证券业务预期亏损,同时资本仍严重不足。第五,由于债务和违约风险高企、增长率低下,以及企业利润面临持续的通缩压力,疲弱的盈利能力将抑制企业生产、雇佣员工和投资的意愿。第六,公共部门通过累积巨额财政赤字进行再杠杆化,有可能会挤占掉私营部门的支出复苏。此外,政策的刺激效用将在明年年初消失,要支撑经济持续增长,就需要进一步推升私人需求。第七,全球失衡状况有所改善,意味着美国等大肆挥霍的经济体的经常账户赤字,将使得那些过度储蓄国家(中国及其它新兴市场、德国和日本)的盈余收窄。但如果盈余国家国内需求的增长不够迅速,将导致全球增长复苏更加乏力。
     目前,还有两点原因能够说明,为何出现双底W型衰退的可能性正逐渐加大。首先,大规模货币及财政宽松政策的退出战略会引发风险:无论政策制定者是否决定退出,都会遭到指责。如果他们马上认真对待高额财政赤字,提高税收,削减支出,消除过剩的流动性,他们会破坏复苏,将经济拖回到 “滞缩”(stag-deflation,衰退和通缩交织在一起)状态。
     但如果政策制定者维持庞大的预算赤字,债券市场的“义务警察”(指在通胀担忧出现时通过出售债券推高债券收益率的投资者——译者注)将对其予以惩罚。接下来,通胀预期将增强,长期政府债券收益率将上升,借款利率将急遽攀高,最终导致滞胀局面。
     担心出现双底型衰退的另一个原因在于,目前石油、能源和食品价格的上涨速度,要快于经济基本面所支持的合理水平,而且,在追逐资产的过剩流动性及投机性需求的推动下,还可能进一步上涨。去年,每桶145美元的油价正是全球经济的引爆点,因为这给石油进口经济体造成了贸易负项,令它们可支配收入骤减。如果类似的投机行为推动油价迅速冲向每桶100美元,全球经济将无法承受另一次紧缩冲击。
     总而言之,发达经济体的复苏很可能疲弱乏力,并低于趋势水平,全球经济面临遭遇双底型衰退的巨大风险。
                                       (FT,2009.8.25)
    全球房市有复苏迹象
     根据环球房地产指南调查显示,7个经济体已经走出价格下跌的局面,然而,整个上半年,大多数国家的房屋价格还在大幅度下跌。因此,整体情况还是处于负面。
     据新家坡《联合早报》报道,环球房地产指南(Global  Property  Guide)最新调查显示,全球房屋市场显示复苏的迹象。
     根据调查,7个经济体已经走出价格下跌的局面,然而,整个上半年,大多数国家的房屋价格还在大幅度下跌。因此,整体的情况还处于负面。
     环球房地产指南指出,自从经历了2008年的价格下跌以后,中国、葡萄牙、澳大利亚、新西兰、法国、瑞典和香港的房屋价格在今年第二季度回升。
     在今年上半年,上海的房屋价格上升了1.96%,特别是在第二季度,上海的房屋价格上涨了2.09%。中国的房屋价格在2008年第四季度下滑,但政府增加支出刺激了房地产市场和经济增长,今年上半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达到7.1%。如今,市场广泛预期,中国房地产价格将进一步上涨。
     葡萄牙阿尔加维房屋每平方米的价格为1429欧元(2858新元),今年第二季度上涨了2%。整个葡萄牙的房屋价格同期上涨了1.01%。今年上半年,房屋价格仅下跌0.43%,而2008年上半年,价格则是下跌了7.24%。葡萄牙新的建筑订单在第二季度增加了12.3%。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房屋价格在第二季度分别上升了3.73%和3.31%。澳大利亚各州首府房屋价格均上涨,上涨幅度在2%至5%之间。然而,今年上半年,澳大利亚房屋价格则是下跌2.8%。
     新西兰房屋价格年比仍然是负数,今年上半年,价格下跌了3.07%。不过,2009年7月,房屋价格自从2008年以来首次上涨。
     在法国,在连续5个季度房屋价格下跌后,今年第二季度,房屋价格上涨3.31%,因为政府提供了补贴。同期,瑞典的价格上涨3.16%,香港价格平均上涨8.9%。
     在美国,Case-Shiller房价指数今年第二季度上升了0.35%,上一个季度则是下滑6.46%。上半年为下滑13.96%。
     环球房地产指南指出,房屋价格改善的一个主要指标是市场动能,今年表现好的经济体的数量要多于去年。与去年比较,今年上半年有9个经济体的表现得到改善。相反,在第一季度,仅有6个经济体的表现好于前一年。
                                 (新加坡《联合早报》,2009.8.27)
    美国第二季GDP萎缩幅度缩小
     据路透社8月27日电,尽管存货创史上最大降幅,美国第二季经济萎缩幅度仍小幅预期,在此同时上周初请失业金人数减少,成为经济开始疗愈的迹象。
     美国商务部周四(8月27日)公布,第二季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年率修正值为下滑1.0%,和上月公布的初估值一致;分析师原先预估环比年率将下滑1.5%,第一季环比年率则是大幅下滑6.4%。
     劳工部公布的另一份报告则显示,上周初请失业金人数下降10000人,至570000人,意味着企业已不再像年初那样地积极裁员。“数据所有内容均显示,我们正处于脱离严重衰退的正常复苏。景气可能从夏季开始回升。”加州圣地牙哥CBIZ  Wealth  Management投资长 Brett  D'Arcy表示。美国经济看来正脱离1930年大景气萧条以来为时最长、也最为严重的衰退。这些相当正面的数据并未对美国股市造成太大影响,反而是油价变化主导股市方向.美国政府公债价格下跌,尽管标售结果强劲。
     GDP报告显示,企业降低库存程度较先前预期更为积极。第二季企业库存锐减1,592亿美元,创史上最大降幅,比上月公布的初估值1,411亿美元还要高。排除存货的影响,当季GDP则是成长了0.4%,为 2008年第二季以来首见成长。分析师称,需求乏力时库存大幅下降的势头可能已结束,低库存将为经济复苏搭建一个跳板。目前许多人认为,经济已走上复苏之路。
     “未来数季随着库存的重建和被抑制需求的释放,经济应有所反弹,”多伦多Capital  Economics资深美国分析师 Paul  Ashworth说。里奇蒙联邦储备银行总裁拉克尔周四称,“经济看来正趋于稳定...我们可以期望未来有好日子。”不过消费者支出降幅小于最初预期,弱化了库存大减的影响。消费者支出在美国经济活动中占据约70%权重,第二季萎缩了1.0%.而在一个月前的初值报告中,商务部原本预计是萎缩 1.2%。由于失业人口很多且依然在增加中,有人担心疲弱的消费者支出会限制经济复苏的力道。第一季薪酬支付下降2,357亿美元,降幅较此前估测多了 311亿美元。“消费者仍为信贷收紧、此前遗留的大笔债务和高失业所困扰,因此预计经济回暖将需要更多时间,才能转变为真正的可持续复苏,”Ashworth说。出口和房屋建造方面的降幅不像最初预计的那么严重,这亦帮助缩小GDP的降幅。对经济复苏力道心存疑虑,导致企业不愿启动招聘程序,但裁员步伐已经大大放慢。劳工部公布,8月15日止当周续领失业金人数下降至613万人,为4月4日止当周以来最低.前一周为625万人。“劳工市场有一些稳定迹象.库存大减暗示削减库存活动已告终结,生产活动将企稳.劳工市场也触底了,”芝加哥MF  Global负责金融研究的副总裁 Nick  Kalivas说。GDP报告显示,第二季企业税后获利增长2.9%,反映出企业在大力降低成本.第一季税后获利为增长1.3%。
                                           (Reuters,2009.8.28)
    欧元区7月领先指标升1.6%  
     据香港《商报》报道,大企业联合会8月27日公布的预测显示,欧元区7月综合领先指数月升1.6%至97.4,表明经济复苏可能已开始,但还不能确定很快会出现可持续的复苏。
     6月指数月升1.4%,5月上升1.8%。领先指针可以显示出经济周期的转折点。
     大企业联合会负责欧洲的资深经济学家让-克劳德·马尼尼(Jean-Claude  Manini)表示,指针显示最近德国和法国GDP的小幅上升可能会延展至整个欧元区。但是,由于经济条件仍疲弱,目前认为欧元区将很快经历可持续的复苏还为时过早。
     意大利研究中心ISAE  2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意大利8月消费者信心指数季调后增至111.8,经济学家预期中值为107.9,至2007年3月以来最高水平,因家庭对于个人状况更为乐观,因通胀较低。
     8月消费者对于个人状况的预期指数由118.4增至125,为2002年3月以来最高水平。对于整体经济的预期指数由87.3略降至87。
     德国联邦统计局27日发布的初步数据显示,德国8月消费者物价指数月升0.2%年比持平。  该数据意味着德国物价紧缩仅维持了一个月,似乎支持了欧央行的预期,即欧元区不会进入紧缩的工资-物价螺旋发展。德国8月欧盟调和CPI月升0.4%年比持平。统计局将于9月9日发布8月CPI最终数据。
                                         (香港《商报》,2009.8.28)
    日本7月份出口环比增长2.3%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日本央行(BoJ)昨日(8月26日)表示,经季节性调整后,日本7月份出口量环比增长2.3%。来自亚洲的需求增强,加上补充库存的活动,提振了日本制造商。
     该数据表明,在7-9月份的这一季度,日本经济有望再取得可观增长。上周的数据显示,4-6月季度,产出按年率计算增长了3.7%。
     财务省公布的另一组数据则显示,经季节性调整后,7月份出口商品的价值下降了1.3%。但出口量能够更好地衡量日本经济的活跃程度以及海外需求。
     经济学家告诫称,虽然月出口量较2月份低点回升了23%,但一旦海外客户备足了存货,复苏之势可能停滞。“近6个月出口增长很快的事实,并不能很好地说明最终需求的状况,”东京麦格理证券(Macquarie  Securities)首席经济学家理查德德·杰拉姆(Richard  Jerram)表示。
     7月份出口量较去年同期下降27%,出口额则同比下降36.5%。一年前金融危机尚未全面爆发。
     丰田8月26日表示,从明年春季起的一年多时间内,将关闭一条大规模国内生产线。这表明该公司预计不会很快恢复到危机前的产出水平。
     一些观察家表示,出口复苏势头或许已在减缓。“从7月份实际出口的增速放慢来看,推动出口回升的一些因素……可能已开始减弱。”法国巴黎银行(BNP  Paribas)经济学家Ryutaro  Kono和Azusa  Kato在一份发给客户的报告中写道。
                                     (FT,2009.8.27)
                         国内与港台经济
    美欧日复苏为中国出口筑底  
     约瑟龙在香港《商报》撰文说,上周(8月17日至23日)是8月的第三个星期,陷入恐慌的中国A股为全球股市制造了一次“黑色星期一”。不过,不断造好的美欧日经济数据却为这三大经济体的衰退见底和复苏将至带来强劲支撑,所以美欧股市对中国A股的恐慌泰然处之,并继续创出年内新高,只有日本股市稍微被A股莫名其妙的恐慌感染而收跌。
     总的看来,上周全球经济最突出的主题,便是美日欧经济的见底与复苏。美欧日的喜庆之气与中国A股的暴跌和中国股民的恐慌情绪,形成鲜明对比。
     第一个好消息首先来自日本。8月17日,日本政府发布消息称,今年二季度日本国GDP环比增长0.9%,按年率计算增长3.7%,为近5个季度来的首次增长。日本今年第一季度的GDP年率为负11.7%,可以说是严重的恐慌性衰退了。如今先于美欧走出衰退,确实出人意料。
     日本的率先复苏,得益于经济刺激计划和出口的双重作用。日本二季度出口环比大增6.3%,创下了自2002年二季度起7年来的新高,为二季度日本经济增长贡献了1.6个百分点。这也是日本出口5个季度以来首次“转正”。不过,日本二季度进口则环比下降5.1%。
     第二个好消息来自欧洲。21日的最新数据显示,欧元区的综合PMI指数在连续14个月处于萎缩状态之后,终于在8月首次回升到50,这表明欧洲企业的经济活动已经结束萎缩而开始扩张。PMI指数的扩张,再加上欧盟第二季度GDP仅跌0.1%,以及德国和法国第二季度GDP实现0.3%增长的好消息,整个欧元区的乐观情绪不言而喻。
     第三个好消息来自伦敦。21日英国银行家协会(BBA)公布的定盘数据显示,3个月期美元Libor首次降至 0.4%以下,而3个月期美元Li-bor/OIS息差则进一步收窄至22个基点。这个水平已经低于格林斯潘认定的正常值25个基点。这已经充分表明美欧信贷市场已经完全解冻,系统性风险完全过去,如今的问题已经不再是资金成本,而是消费者是否还有勇气负债消费。
     第四个好消息来自美国。也是在21日,美国全国房地产经纪商协会公布消息称,7月的成屋销量折合成年率为524万套,较6月份上升7.2%,创下10年来的最大月比升幅。跟去年7 月相比,成屋销量上涨了5%,是2005年11月以来首次实现同比上涨,也是自2004年6月以来,首次出现连续4个月的增长。
     成屋,即二手楼,是美国楼市交易的绝对主体,其交易量占美国整个楼市交易量的八成。成屋市场能有如此不俗表现,确实让人联想美国楼市见底在望。美国楼市是本次金融危机的源头,是导致美国人财富缩水和消费萎缩的最大祸首。若美国楼市能尽快见底,不但美国经济可以无忧,而且仍然持有大量与房屋抵押相关资产的华尔街金融巨头们也可以安睡。
     美国楼市数据公布当日,正好是美联储与多国央行行长举行年度经济学术研讨会的当日,伯南克自然喜上眉梢。在一篇两万余字的演讲中,伯南克毫不掩饰胜利凯旋味道。不过金融海啸正在远去,全球经济正在见底,显然已经是全球共识,而不仅仅是伯南克的一厢情愿。而煮酒论功,伯南克、保尔森、盖特纳以及各国央行行长和政府首脑,自然功不可没。约瑟龙甚至敢在此预言,今年美国《时代》杂志的年度人物,非伯南克莫属!而未来经济理论教科书,甚至也少不了伯南克的一笔。这些都是题外话。
     那么,美欧日经济的见底复苏,对中国来说意味着什么呢?中国的出口是否也能跟随美欧日经济的见底复苏而反弹?约瑟龙以为,由于美欧失业还没有见底,消费信心指数还在下跌,消费者仍在节省开支、减少债务和增加储蓄,所以中国出口总量很快反弹肯定是不可能的,但是美欧日经济的见底和复苏在望,这至少为中国出口的见底带来了可能。至于这个底部有多长,则只能往前看了。
                                           (香港《商报》,2009.8.24)
    ××××××××××××××××××××数据速报××××××××××××××××××
    全球主要股市2009年8月28日收盘点:
    道琼工业:9544.20;纳斯达克:2028.77;标普五百:1028.93;英国FT100:4908.90;法国CAC30:3693.14;德国 DAX:5517.35;日经225:10534.14;上证综合:2860.69;香港恒生:20098.62;台湾加权:6809.86;新加坡海指:2642.80;越南指数:536.53;俄罗斯RTS:1089.46;巴西BVSP:57700.57;印度BSE30指数:15922.34
    全球汇价及主要商品期货价2009年8月28日收盘价(伦敦铜为8月27日):
    欧元/美元:1.4303;英镑/美元:1.6270;美元/日元:93.6020;美元/人民币:6.8301;美元/港币:7.7511;纽约交易所(COMEX)黄金期货(09年10月交割):957.50美元/盎司;NYMEX轻原油(09年10月):72.740美元/桶;伦敦金属交易所(LME)铜(3月期):6285美元/吨;CBOT小麦期货(09年12月):4.9500元/蒲式耳;波罗的海干散货货运指数:2421.00
    (摘编:李彦松;责任编辑:王砚峰)
    2009年第64期(总第986期)      2009年8月28日(星期五)
    地  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tsg-jjs@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263.net  
    邮  编:100836
    电  话:(010)68034160      传  真:(010)68032473
     下载或查看文档附件

Tags:美欧日复苏为中国出口筑底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