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综合研究 >> 正文

普特南与森对话福利经济学贫困化的解决

http://www.newdu.com 2018/3/16 《经济学文摘》 佚名 参加讨论

            一、解决福利经济学贫困化的科学哲学可能
    

    福利经济学的贫困化起始于盲从“事实—价值二分”所导致的“经济学—伦理学二分”。所以,讨论解决福利经济学贫困化的哲学可能就必须先推翻“事实—价值二分”,而正如对罗宾斯观点的概括,“事实—价值二分”的根源是逻辑实证主义的“实证原则”。因而,只有打破狭隘的实证检验原则,福利经济学贫困化的解决在哲学上才有初步的可能。
    逻辑实证主义的实证原则需要被批判的原因在于:它要求每个孤立的含有科学意义的陈述都必须具备验证方法。但这显然与实际情况相去甚远。大多数的纯粹科学理论创新,在开始阶段都是大胆假设,不可能首先考虑实证的可能性和结果,相应的“实验性检验方法和证明手段是在理论进入成熟阶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针对逻辑实证主义在检验原则上的狭隘性,普特南强调,“各种不同的表象、各种不同的语言、各种不同的理论完全有可能在某些情境之下是同等地好的。”这种观点和逻辑实证主义的区别在于,前者拒绝事先限制人类将可以拥有什么样的证实手段;而逻辑实证主义把证实手段的范围局限于数学演绎加上科学实验。普特南通过对自然科学史(主要是爱因斯坦的引力理论)的梳理认识到,“实际上,许多理论必定是基于非观察的根据而被拒斥的。”无独有偶,科学哲学历史学派的创始人托马斯·库恩在1979年提出评价科学理论的“五种价值”:精确性、一致性、广泛性、简单性和有效性。这样,科学就成为“以价值为基础的事业”,对理论的检验可以不必以实证为唯一标准。于是,价值判断和伦理学由于不能进行实证检验而必须与事实和经济学严格区别的观点破产了。
    “解决福利经济学贫困化”所要面对的基本哲学问题可以设定为:既然“事实—价值二分”和作为其结果的“经济学—伦理学二分”赖以成立的逻辑实证主义的哲学观已经被推翻,那么,又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替代性视角来理解事实与价值、经济学和伦理学的关系呢?
    对于这一新的概念框架的关注,正是普特南和森的学术汇集点,他们的工作由于创造或实际使用“缠结”(entanglement)概念来解析“事实与价值”以及“经济学和伦理学”之间的关系而彼此缠结。“缠结”是普特南借自量子物理学的概念,量子缠结是量子整体论的一种表现,即相互缠结的量子成员组成的复合系统的量子态,并不仅仅是其各个组成部分的量子态之和。换句话说,离开了对于关联性的认识,单独考察各个组成部分是没有意义的。
    普特南和森用此概念意指:事实理解依赖于价值,价值判断也无法摆脱事实;经济学和伦理学可以通过再次融合而彼此受益。
    在普特南的哲学框架内,“缠结”的含义是双重的:价值判断既存在认识论上的用途,也有伦上的意义。当“缠结”被借用来指称事实和认知(epistemic)价值之间的关系时,其争议相对较小。为了证明事实与价值的缠结并不仅存在于逻辑实证主义者所承认的事实与认知价值之间,在《事实与价值的二分法的崩溃》中,普特南用“厚伦理概念”(thickethicalconcepts)来解释事实和伦理价值间的“缠结”(正是这种缠结使得经济学和伦理学的二分法不再有哲学依据)。普特南从BernardWilliams那里借用了“薄伦理概念”和“厚伦理概念”的区分:“薄”(thin)伦理概念,即“抽象的伦理概念”,诸如“善”和“对”;“厚”(thick)伦理概念,即“较多描述性、较少抽象的概念”,如“残忍”、“鲁莽”、“贞洁”等。普特南认为,他的厚伦理概念大致相当于森的非基本价值判断。森对“基本价值判断”和“非基本价值判断”的区分是:“一个价值判断对一个人是‘基本的’,若此价值判断在所有可能想象得出的情况下都适用,否则是‘非基本的’。”
    回到“解决福利经济学贫困化”所要面对的基本问题。缠结概念暴露了我们在经济学中遇到的对于事实和价值的形而上学的二分至少存在的两个问题:第一,形而上学的二分并不是一种区分,而是一个无法证明的论点:事实和价值判断不会互相包含和影响;第二,在事实和价值绝然二分的论点中,对于事实概念和价值概念的理解都存在致使错误。正如普特南证明了的:事实不是纯客观的,价值(不论伦理价值还是认知价值)也不是纯主观的,它们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从而宣告了事实与价值二分法的崩溃。在福利经济学领域,即使是帕累托最优这种所谓的价值中立的标准,也有隐含的价值判断———每个人实现他的效用最大化的权利与任何其他人的该项权利一样重要,故而也是一个厚伦理的缠结概念。所以,缠结概念是普特南继承实用主义传统,超越逻辑实证主义的学术结晶,是理解事实和价值、经济学和伦理学关系的可靠的替代范式。
    二、对福利经济学新研究纲领的科学哲学解读
    

    森要解决福利经济学的贫困化,需要通过寻求替代(效用)的福利评价指标,将经济学与伦理学重新结合到福利经济学中。在构建福利评价指标问题上,森的思路并不是回到古典功利主义,即仅靠引入基数且人际可比的效用信息。森指出,主流福利经济学直接或间接地严重限制了用来进行社会福利判断的信息。福利经济学的贫困不仅是因为其使用的效用信息的贫乏(序数且人际不可比),即使使用丰富的效用信息(基数且人际可比),福利经济
    学仍会受到严格的限制性约束。
    在森的研究纲领中,“能力方法”是最关键一环———福利评价指标。能力方法是一个广泛的框架,用来评价和估计个人福利和社会安排、指导政策设计、为社会变革提供建议,其主要特色是跨学科性质和多维度视角。“能力”显然是一个混合的概念,无法轻易区分描述(descriptive)部分和评估(eval-uative)部分,“有价值”意味着“能力方法”引入了明确的价值判断,要对个人的偏好域进行限制,即个人不能随意妄为。“有价值”正是承认给定人与人之间意见的不统一,我们需要进行一些价值观方面的社会选择。
    在森构建的福利经济学的新研究纲领中,他和能力方法的追随者所“使用的几乎每一个术语———‘有价值的功能’、‘一个人有理由珍视的功能’、‘良好的营养’、‘过早的死亡’、‘自尊’、‘能够参与共同体的生活’———都是缠结的概念”。这自然
    会对普特南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也解释了普特南为何会以森的工作作为其哲学观的重要例证;同时,“普特南的这一做法产生了一种交互的效果,即普特南付出的巨大努力保护了森的工作的侧翼”,夯实了森的工作的哲学基础。
    普特南和森的对话的成果之一是:森不仅接受了普特南以缠结概念对其福利经济学新研究纲领的解读,并且拓展了缠结的概念本身。森指出,缠结是社会生活中的一般性问题,并不仅是经济学和哲学的特殊关注。“事实和价值的缠结只是一种方便的简写形式”,典型地经常遇到的是三重缠结:事实、习俗和价值(森从Walsh那里借用了这一说法,并且承认普特南已清晰地表达出这种含义)。在森看来,借助习俗而形成的对于合理的价值的伴
    随事实的共通理解,使得人们可以正常和有效地交流,不仅在日常生活,而且在实际收入、贫困、不平等之类的理论概念上。
    普特南和森的对话的另一项成果是对森的福利经济学的新研究纲领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森在处理正义和非正义这样的元伦理学(meta-ethics)问题时,开始越发注意缠结的中心地位。
    得益于和普特南等人的广泛讨论,森逐渐认识到,罗宾斯关于价值观和事实二元对立的基本命题其实有着极其广泛的含义:即使我们借用效用以外的其他实证信息(例如能力)来进行社会的伦理判断,罗宾斯所强调的伦理判断和可测度的实证信息之间的鸿沟,依然不能被彻底填平。森把这种元伦理学难题交与公共讨论解决。公共讨论中的思维意指发现最佳方案———这显然是价值判断;行动意指解决实际存在的个人间利益冲突———这明
    显基于事实描述。但是,在森的框架内,并不清楚公共理性讨论的程序如何运转,并且也不敢肯定民主的结果能体现公平的最低条件,这不幸成为森的新研究纲领的一个缺环。
    于是,公共讨论是否能使得异质个体间的价值诉求朝向合理的方向收敛,本身就需要一定的条件作为保障。这就在一个新的语境下显示了三重缠结中习俗的核心地位:人们如何认识正义和公平“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个经验问题”,“经验并不是中立的,而是伴随着价值来到我们身边的”,它受习俗的影响而又反馈凝集为习俗。只有习俗能够降低价值
    观的差异,实现在特定的事实状态下,对于该事实的价值判断有接近共识的理解。
    然而,习俗的性质并不必然是普世性和开放性的,也可能存在狭隘性和封闭性的习俗,后者不仅无法为达成理性共识服务,反而会加深公共讨论中的利益分歧。就是说,我们必须保证我们所接受的是一种普世而开放的习俗,它会兼顾不论远近亲疏的所有利益相关者。这正是为什么森在2009年的新著中会不吝篇幅地介绍亚当·斯密式的“中立观察者”的概念。可以说,三重缠结的概念,尤其是习俗的引入为弥补森的新研究纲领的缺环提供了可能。
    森的研究纲领被称为“古典理论的第二阶段”,第二阶段的任务是恢复经济学对伦理学的问题和概念的关注,同时能够继承第一阶段所创造的严密分析工具。这一评价可谓恰如其分,第二阶段的研究纲领需要抛弃逻辑实证主义残余对于经济学思想的混淆,没有纯的预测经济学,也没有一种特殊的经济学可以被装进贴着福利标签的隔离的盒子里。“所谓事实和价值二元对立的崩溃,不是说我们无法对事实和价值观进行区分,而是针对是否存
    在不同的思考方法。具体来说就是,它们之间的对立被共同的‘缠结’大大减弱了。”现代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排斥伦理的特征,与其作为伦理学的一个分支的学脉渊源相悖,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的教职就是道德哲学教授。普特南与森的对话与合作也许是恢复经济学古典传统最有可能的一条路径。
    作者单位:汪毅霖 中共大连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
    摘自《社会科学战线》(长春),2011.8
    原文约15800字
    原题《普特南与森的跨学科对话:科学哲学视阈下的福利经济学贫困化及其解决》

Tags:普特南与森对话福利经济学贫困化的解决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