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综合研究 >> 正文

欧阳峣等:实现要素供需均衡的大国经济模型

http://www.newdu.com 2018/3/17 《经济学动态》杂志社 佚名 参加讨论
来 源:《经济学动态》2014年第11期
    内容提要:构建大国经济模型是将大国经济理论研究引向深入的重要环节。本文在评述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从生产要素供需均衡的视角出发,构建了一个由生产资料厂商、消费品厂商和消费者所组成的三部门经济增长模型来刻画大国经济的运行机理;分析了宏观均衡条件下经济规模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论证了经济规模能提升总产出、人均产出水平以及实际工资水平,从而为大国经济运行的特殊性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为大国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战略思路。
    关键词:生产要素 供需均衡 微观经济 大国模型
    自20世纪50年代,经济学界开始关注国家规模的经济影响,初步分析了国家规模大小的优势和困难,并尝试构建封闭条件下的小国经济模型。进入90年代以后,金砖国家的迅速崛起使大国经济现象格外瞩目,大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突显,学术界更加重视研究大国经济的优势和来源以及大国经济的发展型式和战略导向问题。然而,怎样把大国经济理论的研究引向深入?正如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所言:模型作为现实的简化呈现,在经济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实生活中的情形,使我们在保持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来研究一种因素的变化如何影响到整体经济的变化。为此,我们应该通过构建大国经济模型,以简化的方式更加精准地刻画大国经济的运行机理。但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大国经济模型的研究相对薄弱,倘若能够在这个领域取得突破,无疑将会把大国经济理论的研究推向深入。 
    

一、国内外研究概况


    1957年9月,国际经济协会在海牙举办的以“国家规模的经济影响”为主题的会议,讨论了小型发达的开放国家因全球化能够克服“小所带来的惩罚”,大国则可以依赖规模经济而发展内在的国内增长等问题。库兹涅茨提出一些假设,如大国经济比小国经济更加稳定,因为大国比小国更少依赖国际贸易的缘故;大国的研究和开发可能获得更大的成果,因为它能够提供扩大市场和允许专门化的机会。在随后的研究中,关于国家规模经济影响的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库兹涅茨(1971)专门分析了国家规模与对外贸易、生产结构、经济规模的关系;钱纳里等(1971)专门分析了大国不同于小国的经济发展型式和政府的政策倾向;帕金斯、赛尔昆(1989)专门分析了大国的规模及其影响,包括人口和幅员对经济的影响。20世纪末期以来,中国学者开始重视国家规模的研究。张培刚(1992)提出发展经济学要注重对发展中大国的研究,并且总结了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的几个经验性特点,分析了市场容量、国内需求、产业体系以及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特殊性。李由(2000)分析了大国的经济规模对于国内分工、市场结构、积累水平和区域发展的影响。欧阳峣(2010)以金砖国家为例,从市场潜力、资源总量、经济规模、产品结构、区域差异和经济体系等方面分析了“大国效应”的表现。郭熙保、马媛媛(2011)通过综述国家规模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文献,指出国家规模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内生因素,主要从市场容量、规模经济、国家治理、发展战略等方面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而且既有正面也有负面的影响。
    在研究国家规模的经济影响的同时,国内外学者也初步探讨了大国经济增长模型问题。罗伯特·巴罗等(1995)专门研究了小国经济,提出了小国经济的“外生”路径。这种研究暗含了大国经济的“内生”路径,为以内生增长大国经济模型的构建提供了方向。Jones(1999)通过考察不同类型的内生增长模型,认为“经济体的规模将会影响长期增长率,或者影响人均收入的长期水平”。Eloi Laurent(2008)认为大国增长战略非常符合内生增长模型,大国可以实现内生的国内增长。国内学者也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大国经济模型:李德伟(1999)从中国传统社会的角度提出了“大国封闭模型”,认为中国现代经济发展启动之前的经济属于典型的封闭型大国传统经济,形成了与奥克鲁斯特的西方“开放型小国”模型迥然不同的大国封闭模型,主要特点是由内部连通、外部封闭的地理环境决定的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发展平台,以及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经济体系。欧阳峣(2006)从大国优势形成的角度提出了“大国综合优势模型”,将发展中大国用经济增长的地区多元化、经济多元化、科学技术多元化及其所导致的优势多元化、动因多元化、主体多元化和产业多元化特征归纳了一个逻辑结构模型。周平轩、付俊海(2007)通过内生经济模型论证了国家在经济增长中的规模优势,构建一个国家规模理论的分析框架,提出了“国家规模的边际收益线”。蔡昉(2009)从大国区域产业推移的角度提出了“大国雁阵模型”,借助和拓展小岛清的“雁阵”理论,构建了中国通过东中西部的雁阵式推移实现产业升级的雁阵模型。赵志君等(2009)从国际经济的角度提出了大国一般均衡模型,在一般均衡模型中融入大国经济的特点,建立了包括实际汇率、经济增长率和实际利率的大国模型。华民(2010)从国际经济的角度专门建立了大国经济模型,即从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原理出发,将小国经济的假设变为大国经济的假设,构建了两个大国尽最大可能专业化生产各自具有比较利益的商品、由两个大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加总而形成的世界生产可能性边界必定凹向原点的模型,认为生产要素的均等化是两个大国进行国际分工的临界点,大国经济把价格由小国经济条件下的外生变量变成内生变量,两个大国的专业化生产和贸易使其要素价格出现均等化趋势。
    可见,国内外学者把大国经济模型设定为内生增长模型,有的从大国优势形成、区域产业推移、经济内部循环的角度提出了宏观经济模型;有的从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的角度提出了宏观经济模型。本文尝试从微观经济的角度,构建比较规范的数学模型,用来刻画大国经济条件下的消费者均衡、厂商均衡和市场均衡,并在宏观均衡条件下,分析规模对实际工资、实际产出等经济变量的影响。
    

二、模型思路


    本文构建了一个由生产资料厂商、消费品厂商和消费者所组成的三部门经济模型,没有国际贸易,也没有政府部门,因此就没有税收和进出口。不考虑折旧,假定所有市场都是完全竞争市场,具有完全信息,价格调整迅速,所有厂商和消费者都是价格的接受者。本文考虑的是整个市场体系的短期均衡,因此首先假定在资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研究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均衡以及整个市场体系的均衡。在上述假定条件下,本文在微观均衡的基础上构建生产要素的总供给和总需求——从单个消费者的均衡出发,推导出单个消费者的劳动力供给、储蓄供给和消费品需求,在此基础上推导出整个社会的劳动力供给、储蓄供给和消费品需求;从生产资料厂商的均衡出发,推导出生产资料厂商的利润、生产资料供给、劳动力需求和生产资料需求,进而推导出整个社会的生产资料供给;从消费品厂商的均衡出发,推导出该厂商的利润、消费品供给、劳动力需求和生产资料需求;在单个生产资料厂商和消费品厂商劳动力需求、生产资料需求的基础上,分别推导出整个社会的劳动力需求和生产资料需求;在个人储蓄和企业储蓄(利润)的基础上推导出总储蓄;在上述基础上推导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劳动力市场、金融市场的宏观均衡。同时,在宏观均衡条件下,分析规模对实际工资、实际产出等经济变量存在怎样的影响。
     ……
    全文请阅读《经济学动态》2014年第11期
    

Tags:欧阳峣等,实现要素供需均衡的大国经济模型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