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学 >> 企业管理 >> 正文

真实与虚假竞争力:企业战略研究新视角

http://www.newdu.com 2018/3/7 《外国经济与管理》 谢佩洪 孟… 参加讨论

    二、企业竞争力研究述评
    (一)企业竞争力的内涵
    企业竞争力研究的最早渊源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1776)提出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1871)的比较优势理论。塞尔兹尼克(Selznick,1957)用“独特能力”(distinctive competence)来表述区别于其他服务的竞争力特性。斯蒂芬·海默(Hymer,1960)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论文中首次提及企业竞争力这个概念,但对企业竞争力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迈克尔·波特在战略三部曲中分别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次较为全面的对竞争优势进行了论述,为竞争力理论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石并且形成了竞争力的研究框架。由于企业竞争力的复杂性,国内外学者分别从制度、市场、能力各个角度进行了探讨(唐剑,2010)。尽管企业竞争力的研究硕果累累,但各界对企业竞争力的定义却一直没有达成一致。
    迈克尔·波特(1980)将企业竞争力定义为企业的竞争优势,他认为竞争优势受其所在产业的长期赢利潜力和市场地位所决定,竞争优势归根结底来源于企业为客户创造的超过其成本的价值。菲利普·科特勒(1988)认为企业竞争力是比竞争对手更有效满足顾客需求的能力。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1990)认为决定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是创造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藤本隆宏(1997)认为可以从静态的能力(企业目前所拥有的竞争能力)、改善的能力(企业不断提高、改进现有竞争力的能力)和进化的能力(将企业竞争力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的能力)三个方面来界定企业竞争力。胡大立(2001)将企业竞争力概括为:在市场竞争环境中,企业以独立的经济实体存在,在有限的市场资源配置中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和环境,并不断提升自身要素,从而取得相对竞争优势,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能力。金培(2001)认为企业竞争力是指在竞争性市场中,一个企业所具有的能够持续地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向市场提供产品或服务,并获得赢利和自身发展的综合素质。刘明等(2009)认为企业竞争力不仅是企业在竞争中整合内外部资源获取利润的能力,还包括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进而构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尽管国内外学者对于企业竞争力的描述和界定各有不同,但对于其基本内涵的理解是一致的,企业竞争力是在内外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是比其竞争对手能够创造更多顾客价值的能力,即企业在市场角逐或比较中而体现出来的且有利于企业持续发展的综合性能力。在国内外学者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这样来界定企业竞争力:在竞争性市场条件下,一个企业所具有的在某些方面(如创新、低成本、服务等)能够明显超越竞争对手,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综合性能力,是一个组织团队所发挥出来的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战斗力。真实的企业竞争力具备以下特征:(1)独特性;(2)为客户创造价值;(3)超越竞争对手;(4)不依赖于个人;(5)深植于组织内部;(6)一定的可持续性。
    (二)企业竞争力的来源
    企业竞争力的现有研究主要重点关注竞争优势的形成及其可持续性的条件。作为组织整体战斗力体现的企业竞争力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是产品层面,包括企业研发能力、生产及质量控制能力、营销和服务能力、成本控制等;第二是制度层面,即企业运营机制的架构平台,包括发展驱动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管理监督机制等;第三是核心层面,包括以企业理念、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企业创新能力、差异化的企业特色、拥有卓越的远见和战略发展目标。第一层面是表层的竞争力,第二层面是支撑平台的竞争力,第三层面是最核心的竞争力,这三个层面之间是一种逐层递进的关系。
    西方战略管理学者对企业竞争力的来源做了持续的探索,逐步形成了产业结构学派、资源能力学派和制度基础观。这三个理论视角对企业竞争力的解释分别注重了竞争优势来源的不同方面,它们之间是互补关系,而不是相互替代关系。从企业竞争力来源的维度又可划分为竞争优势外生论和内生论两大流派(余光胜,2002)。以迈克尔·波特(Porter,1980,1985)为代表的建立在S—C—P范式基础上的产业结构学派认为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在市场结构中的定位;以巴尼等(Wernerfelt,1984;Barney,1991;Penrose,1995;Grant,1996;Teece等,1997)为代表的资源能力学派认为企业内部的资源和能力带来了企业的异质性并构成了其独特的竞争力。以彭维刚(Peng,2002;Peng等,2009)为代表的制度基础观认为企业在提高市场效率的同时还必须获取合法性,企业通过与制度环境的互动获得的制度资本和制度优势则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来源(Bresser和Millonig,2003;Martin,2014)。
    在综合各派学术观点的基础上,金培(2003)较为全面地将企业竞争力来源归结为四方面因素:一是企业所处的环境,特别是企业所处的行业环境;二是企业所拥有的可控制的资源,尤其是战略资源;三是企业所拥有的能力,特别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四是企业所拥有的知识,特别是获取流量知识。综上所述,企业竞争力的来源主要为:(1)价格及成本;(2)产品质量;(3)品牌;(4)差异化;(5)核心竞争力;(6)社会合法性。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Tags:真实与虚假竞争力:企业战略研究新视角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文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