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虚假竞争力的内涵与本质 近年来一些企业丑闻频发,毒奶粉、瘦肉精、毒胶囊、地沟油等药品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刺激着人们的神经。令人们不寒而栗的是我们的一些知名企业也都忍不住造假获利,它们只把市场经济作为发财经济、获利经济,而忽略了企业的社会责任。这些企业依靠虚假竞争力而得到的竞争优势是不会长久的,到其信誉耗尽之日,也是它们彻底失败之时。改革开放30多年来曾经被用作MBA案例的那些中国优秀企业,目前几乎已经倒了80%(孟宪忠等,2011)。三株、秦池、三鹿、爱多、德隆等类似的“烟花企业”数不胜数,它们大多因为企业领导人的急功近利,无视规则底线追逐利润而导致企业衰落并最终黯然落幕。由此可见,那些缺乏社会责任感以及没有强劲内力支撑的企业注定是短命的企业。
(一)虚假竞争力的表现与内涵 改革开放的良好契机和经济稳步发展,提高了十几亿中国消费者的购买力,形成了巨大的原始需求市场。所谓原始需求,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消费者的第一次需求,二是指消费者需求的是产品的基本功能(孟宪忠,2009)。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一些发财获利就是具有了竞争力。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技术和管理能力不足的中国企业在发展初期多少有一点“残疾”。近乎空白的市场和不完备的法律,让这些先天不足的企业找到了巨大的生存空间。这种短期的“孵化式”成长方式,却让许多企业对“不健康”的行为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性,久而久之断送了企业寻找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动力和能力。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最根本的是要依靠该国那些具有真实和可持续竞争力的企业。但在现实之中,许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却陷入了虚假竞争力的误区。孟宪忠等(2011)根据中国企业的现状,总结出中国企业虚假竞争的九大表现:(1)原始需求、随风而起;(2)一味山寨、不思创新;(3)背靠政策、局部获利;(4)过度营销、大肆炒作;(5)垄断暴利、坐享其成;(6)不计成本、盲目投入;(7)伪劣欺诈、发不义财;(8)污染环境、破坏生态;(9)金融游戏、账面扩张。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许多企业视赚钱为第一追求,将发财等同于发展,将不择手段的短期获利做法等同于企业竞争力。孟宪忠等(2011)首先提出了“负竞争力”的概念。商场如战场,奇门邪功易致企业走火入魔,从而导致企业损害竞争力甚至短命。发财不等于发展,邪门武功不等于真正的武功,不要拿歪门邪道的竞争力当竞争力。这些企业都可以一时获利,但绝不会长久,因为这些从来就不是真实的竞争力,无法成为企业获利和制胜的法宝。然而,“负竞争力”到底是有竞争力还是没有竞争力呢?鉴于这一概念有些令人费解的事实,我们依照法滋玻(Fajnzylber,1988)将国家竞争力区分为虚假竞争力和真实竞争力的做法,把企业竞争力区分为真实竞争力和虚假竞争力两类。国家真实竞争力是与技术进步、生产率提高相关的竞争力。企业的创新能力、品牌影响力、人才实力形成了企业的真实竞争力。但我们也发现在一定时期,虚假竞争力往往也能使企业获得竞争力的暂时提升。因此,我们把虚假竞争力定义为企业通过不公平的、不诚信的、不负责任的、非创新和非效益的竞争方式或手段而获得的一种虚构的或不真实的竞争力。
(二)虚假竞争力的本质与特征 虚假竞争力这一概念由虚假和竞争力两个词语构成。“虚假”指向的是企业竞争力的“形成方式”,而“竞争力”作为结果体现的是一个企业获得账面财务绩效的能力。虚假竞争力企业的绩效表现为正值,从表面来看还是有竞争力的,但这只不过是一种“虚胖”的假象,这些短期收益并不是公司内在的真正实力。因此,虚假竞争力的本质就是企业为了短期牟利,以非公正、非诚信、非效益、非创新的方式谋取财富,过度的依靠外在的条件和资源谋取一时的利益。很多企业曾经靠“虚假竞争力”求得了立足和发展,甚至谋取了不菲的收益。部分企业意识到依靠虚假竞争力并非长久之计,于是积极寻求转型升级,努力培养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遗憾的是,仍有很多企业在成长过程中继续依赖原有虚假的竞争方式去生存发展,最终走向了歧途。虚假竞争力从长远看一定是不可持续的,比如一个企业被发现诚信缺失后就会被市场遗弃。但也有些企业由于受到政策保护,从而其虚假竞争力在很长时间内能够维持。
根据企业虚假竞争力的内涵,我们可以概括出它的四个本质特征:(1)背离公正,不公平的竞争方式包括行业垄断、集体串谋、财政补贴、政策偏袒等。比如一些国有企业往往享受着各种优惠政策,它们和民营企业处在不平等的经营环境之下,这种不平等主要体现在政府财政补贴、融资成本、土地及资源租金等方面(盛洪,2012)。(2)背离诚信,不诚信的竞争方式包括夸大宣传、坑蒙拐骗、伪劣欺诈、大肆炒作等。这就造成部分企业缺乏诚信,无所畏惧,没有底线与良知,通过发不义之财并不能带来真实的竞争力。(3)背离责任,不负责任的竞争方式包括假冒伪劣、粗制滥造、污染环境、破坏生态。部分企业使用不合格的原材料,环境污染或者是产品造假,在短期内反而节省了企业成本,提升了成本优势和竞争力。但从长期来看,这些不合法的行为一旦被曝光,则企业就会受到抵制或制裁,其竞争优势就会失去(李玉刚和童超,2015)。(4)背离规律,非创新、非效益式的竞争包括沉迷于一味山寨而不思创新,以及不计成本的疯狂投入,这种拔苗助长的方式违背了企业发展的内在规律与生存法则,注定不能长久。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