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基于经济学范式的识别评价方式及其面临的挑战
尽管理论经济学高居现实之上,具有一览众山小的高傲,但是,在经济活动中进行各种物质和非物质质态的识别评价却是不可推卸的任务和使命。因而以经济学为基础,形成了各种应用性学科,直至形成管理学体系。这些应用性学科,尽管突破了经济学范式承诺的一些限制,但归根结底还是受经济学范式承诺所规范的。
第一,会计学。它以货币作为最基本的识别评价工具,对经济活动以及经济活动主体企业的质态进行识别评价。迄今为止,会计学在经济活动的识别评价中发挥着最重要的现实功能,如果没有会计学,企业不记账算帐,不做财务预算决算,以至对各种存货价值进行盘点核算,经济活动就难以正常进行,更不用说是取得好绩效和高收益了。不过,会计学无法识别评价难以用货币尺度进行计量的物质和非物质质态。企业的行为,除非反映到货币收支上,通常无法在会计报表中反映。特别是,基于经济学范式,会计方法以所实现的“效益”即“利润”作为评价准则。如果当期有效益,利润高,就认为企业质态“好”;如果收益少,发生亏损,就认为企业质态“不好”。问题是,如果以效益和利润为准则,企业当期的质态不好,但未来的质态(可能)较好,那么,按会计准则如何对企业质态进行识别评价呢?如果可以考虑“未来”,那么,是多长期的“未来”,即观察和评价的眼界应多长远呢?也许可以采用将未来效益“折现”的方式来进行核算,但如果眼界期限久远,甚至根本没有确定期限,例如,向火星发射飞船,会计学还能进行常规的识别评价核算吗?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的能量难以估量,因此,传统的以当期或可预见时期的收益和利润来识别评价企业质态的方法,恐怕已经遇到很大挑战。特别是在存在很发达的资本市场的条件下,人们可以不再仅仅关注企业收益和利润,而是更关注企业本身的“估值”。只要企业“估值”提高,即使亏损也不算是企业质态不良。面对这样的现实,会计学面临挑战。对企业及其经济活动的质态识别评价,必须超越仅仅以货币为尺度的会计学。
第二,统计学。它是会计学的有力搭档。运用统计学方法可以进行多维度的数量化识别评价,并不局限于货币尺度,而是可以采用多种计量单位从各个方面来测度各种存在体及其质态表现,并且以数量显示的方式来进行识别评价。统计学如果能得到信息化高度发展后的大数据技术支持,则可以发挥更加有效的识别评价功能。大数据技术不仅可以使物质质态识别得以极大发展(例如,进行人脸识别),而且可以极大提高对非物质质态进行识别与评价的技术手段的有效性。但是,统计学所支持的各种统计方法都会面临一个挑战:对于那些无法准确量化的对象特别是非物质质态因素,如何使其真实质态显示出来?即如何设计显示性指标来识别评价那些本质上难以准确量化的对象质态。正如康德所说,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只有通过对其“现象”的识别(实际上是人的感官对“现象”刺激的反映)来获得间接的识别评价。统计学方法面临的另一个现实挑战是,人们需要识别评价的对象及其质态,特别是非物质质态,大都不可能由单一数字(指标数)来反映,通常需要用多种数据来识别评价物质质态特别是非物质质态的状况,那么,多种数字(指标数)如何合成才能得到有意义的和清晰的识别评价结论?这就是多维度的量化识别评价常常面临的挑战。尤其是,在以统计数据和方法来识别评价高度复杂的存在体及其内在的非物质质态时,仅仅从技术上就很难避免数字(统计指标)选择的任意性,因而,即使是采用最高级的统计技术手段和分析方法所获得的结果数字,也难以避免人们对其识别评价结论的可信度的怀疑。正如马歇尔(1986)所说:“最严重的错误莫过于统计的错误,”“一个不谨慎的、带有偏见的人,常常由于挑选和编制数据的方法不当而得出错误的结论,尽管他所依据的统计报告本身是正确的。”
第三,对于企业竞争力的分析和评价,就是一个典型的多维度识别评价问题。市场经济的活力在于竞争性,具有竞争力的主体在竞争中发展,缺乏竞争力的主体在竞争中被淘汰,使得市场经济成为促进发展最有效的制度机制。那么,什么是竞争力,如何识别评价竞争力,就成为极为重要的问题。“企业竞争力的基本特点是具有内在性(即使是外部关系或环境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也是通过企业内在的因素而发生作用的)和综合性,对企业竞争力进行评价,就是要使其内在性尽可能显现出来,成为可感知的属性,同时,要对其综合性进行分析和分解,并且尽可能地指标化,使之成为可计量的统计数值。”但也得承认,“企业竞争力评价在使内在因素显现化和指标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损失部分信息,一些内在因素可能是难以显现化和指标化的,而且,企业未来的生存和发展不仅受必然性的决定而且也受偶然性的影响,企业竞争力可能不是决定企业命运的惟一因素。因此,对企业竞争力的评价必然含有一定程度的不精确性和或然性。我们的工作目标只能是尽可能地接近客观真实,揭示其内在的属性,但不可能十分精确地断定企业竞争力的量值,更不可能以精确的量值来断定具体企业的命运,就像对人体健康程度的评价不能精确地断定具体个人的寿命一样。”(金碚等,2003)。除了识别评价企业竞争力之外,人们还试图识别产业竞争力、城市竞争力、地区竞争力,甚至国家竞争力,这就对如何运用统计学和统计方法来获得和处理数据提出了更大挑战。
第四,货币金融学。其理论逻辑的底基也是遵循经济学的微观—宏观范式承诺的,而且,其分析方法的抽象性更强,更依赖于数学方法和数字运用。可以说,无数字不货币,无数字不金融。数字是货币金融须臾不可或缺的识别评价工具。那么,货币金融运行所依赖的数字化识别评价方法和工具能够胜任吗?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正变得越来越难以把握。例如,金融活动最重要的一个需要识别评估的对象质态是“风险”。对于各类企业和不同个人,如何识别和评价其信用状况和风险承受能力,金融机构如果提供贷款,是否超出了其信用和风险承受条件?如果采用大数据技术,尽最大可能获得事无巨细的数据,能否提高对信用和风险承受能力的识别评价水平?而且,对企业特别是个人数据的获取和使用,即使技术上可以做到,法律上是否应有规制,以免超过一定限度而产生严重的风险和越出道德界限?
第五,管理学。在企业管理中,基于经济学范式的制度和方法比比皆是,但经济学实际上很难提供适用于各类企业的经济管理方法,因为解决具体管理问题的方式是否有效,取决于对企业现实质态的识别评价,即只有能够识别企业的具体情况,才能决定采用何种管理对策和制度安排。所以,越接近企业管理的实践层面,管理方式就越具有个性,因而越是“管理无定式”,即根本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管理方式,基于经济学主流范式的分析方法难有用武之地。所以,在管理学研究中,案例研究成为重要方法之一。也就是说,对于管理对象质态的识别评价,只可能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具体事情具体解决”。这样,计量化的识别评价方法的适用性显著降低,所以,有人主张管理学应采用“质性”研究为主的方法,即不过多依赖计量数据,而更注重对对象质态的直接判断。
我们看到,尽管情况复杂,但关于对各类对象及其被关注质态的识别和评价的主要倾向,还是尽可能数量化,最好是能够用货币尺度进行量化识别评价。如果无法使用货币,就尽可能采用具有直接显示性的数字指标,求其次是选取具有间接显示性的数字指标,再求其次则是寻找具有相关性的替代指标。这种思维逻辑不断向经济之外的各个领域延伸,特别是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各种物质和非物质质态的识别和评价,信心越来越高,似乎只要设计好指标体系,无事不可评价。因而,各种评审、评估、排名、评奖等层出不穷。不过,认真研究可以发现,就像上述管理学领域的质性研究所提示的那样,识别评价的计量化往往是以损失质量识别为代价的,计量化意味着抽象化,抽象意味着排除了一些因素,抽象度越高,排除的因素就越多,直至仅剩下了“数值”。数值可以比较,但意义是否有价值,往往值得怀疑。特别是如前所述,大多数数量化识别评价方法,都有意无意地遵循了经济学的微观—宏观范式承诺,即将被识别对象想象为类似“原子”状的个体(原子内部则是不需识别或无法识别的“黑箱”),抽取若干可量化的现象,进行指标设计和统计处理。例如,在识别评价“国家经济规模”时,仅仅选取了“收入”“支出”的流量数据,加总计算后的GDP数字就成了整个国家“经济规模”的显示性指标。再如,在识别评价“科技水平”时,采用“学术论文数量”“发明专利数量”“获奖数量”“高等教育人数”等指标,数量越大就代表科技水平越高。又如,在识别评价“企业实力”时,采用“销售收入”显示其规模,规模大就代表强,因而可以作出世界“500强”、“TOP100”等的排名。其实,上述各种评价的意义是十分有限的,可以反映一些情况,显示一些局部质态,但不足以识别事物的关键质态,而关键质态才真正决定了事物的本质质态。
综上所述,对各类事物及其质态进行识别评价,如果基于传统主流经济学范式承诺,那么,将各类事物及其多种质态抽象为以人的经济理性行为假定为前提的量化数值,综合为各种“指数”,进行数量比较,就成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具有强烈的工具主义倾向。识别评价的“理性”原则就是:“以数字说话”,就如同经济学识别评价的“以价格说话”。这样的方法有其合理性和可行性(便利性),化繁为简,即将复杂现实简化为抽象图景。以抽象图景中可计量显示的表像“断面”数据,作为识别评价非物质质态的单位尺度工具,就如同是在地图上进行对地理质态的识别评价。
问题在于,经济学范式承诺很大程度上采用的是物理学(机械论)的隐喻,即将经济活动想象为原子型的(内部结构相同的)物质主体在匀质空间中的运动。空间如同空盒子,物质主体在空间中的任何位置,其运动方式和相互着力关系均相同。但事实上,在特定历史过程中生成的制度条件和文化习俗中,由不同行为特征的人群所构成的经济空间,并不是一个如空盒子般的无差异匀质空间,而是具有强烈而稳固的域态差异。在现实中,经济活动空间是差异化的域态空间,即经济体是受到文化价值和制度形态深刻影响的域类存在体,任何现实经济现象都是域观现象,经济学抽象体系中的经济理性,在现实经济中都会具有内在的域观基因密码。赤裸裸的纯粹经济理性和经济动机实际上是不现实的。
面对这样的现实,经济学的识别评价机理必须遵循域观范式承诺。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