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学 >> 经济管理 >> 正文

论经济学域观范式的识别发现逻辑

http://www.newdu.com 2019/12/11 《中国工业经济》2019年07期 金碚 参加讨论


        域观范式的域类质态识别逻辑 

    对一个事物的判断评价,首先要识别其主要质态,尤其是关键质态。由于经济学所要识别的主要是非物质质态,并以微观—宏观范式承诺和货币尺度进行评价,所以,往往是在未有效识别的条件下就进行抽象的评价,而将对象事物的几乎所有重要和关键质态都在“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的抽象图景中进行描述。所以,在微观—宏观范式承诺中,所谓“经济体”都是抽象的,微观经济体是如同“原子”般的利益最大化“黑箱”;宏观经济体则是由微观经济主体在其中发生自主交易活动的匀质性空间(称为“市场”)中的微观经济体之集合。
    如前所述,识别对象无论是物质存在还是非物质存在,经济学都主要致力于对其非物质质态(及域态)的识别和评价,而不是物质质态识别(那是自然科学的任务)。所以,在微观范式承诺中,识别对象具有同质性(假定行为目标相同),而宏观范式承诺就是微观经济同质体的集合总体。在这样的范式承诺中,识别的哲学意义是共性假定下的纯抽象评价(价格就是抽象的非物质质态评价指标)。但如果承认识别对象的性质是完全异质性的,对其质态的识别完全是个体性的,即完全个性假定下的纯具象评价,这在经济学和管理学中就采用的是直观描述或案例分析的方法。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经济学家们在研究现实经济时,如果脱离微观—宏观范式承诺,就只能采用“调查研究”的直观描述方法;而管理学研究则更倾向于案例分析方法。此时,对个性的具象质态识别比对共性的抽象性识别更重要(当然也需要进行基于个性—共性质态的比较分析)。
    在真实世界中,需要对上述完全同质或完全异质的对象进行识别评价的情况并不多见,即使有这样的情况,其识别评价的意义也不很大,因为既然完全同质或完全异质,就没有比较的必要,前者最多是需要进行抽象的数字化计量,后者则是根本没有比较维度(量纲)。经济学面对的现实研究对象,其实都是既有共性也有个性的“复杂体”,因而可以对识别对象进行分类,即形成分域集合的各种“域类”,这样的识别评价才具有现实性意义,即承认和反映了识别对象的共性及个性所具有的现实质态,这可以称为“域态”识别与评价分析。为此,笔者主张,经济学的微观—宏观范式承诺应变革或拓展为微观—宏观—域观的范式承诺(见表2)。  

    表2 经济学的范式基础
 
    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可以发现,经济学所面对的识别评价问题,大多数属于关于“关系存在”的经济学识别评价。如前所述,关系存在的非物质质态是经济学所真正要着力识别和评价的对象。关系存在属于上文所说的复杂体的集合。按马克思理论的定义,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基于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关系,其集合称为“经济基础”。因此,经济学的观察视角和现实解释力主要体现在对“关系存在”的识别与评价上。从本质上说,经济学所最擅长的价格识别与评价也都基于关系存在,特别是交换关系,这成为经济学须臾不可脱离的识别评价功能基础。如果没有交换关系(特别是买卖、收入、支出),经济学就几乎没有任何识别和评价能力,甚至可以说,如果那样的话,经济学本身也没有意义,无以存在。对关系存在的非物质质态的识别和评价是对现实世界的认识逼近。
    就经济学的观察对象而言,关系存在的质态主要有三种:域内关系(及域类质态)、域际关系(异域交互)和域中之域(多层域类)。在现实中,经济体和经济现象都具有域观性,都是域观主体(存在于特定的域境中,具有该域类的行为特征),而不会有抽象的微观主体。所以,各个经济体的内部都存在具有“特色”的经济关系,决定或影响该域类的质态。例如,在企业群体中,存在“私有企业”和“国有企业”等不同的域类,每个域类都有其行为规则和文化价值的域类质态。再如,各个国家以至各区域,由于各自历史文化特质和行为规则(习俗)特性,其经济主体和经济现象均具有显著的域类质态,表现为极具特色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行为倾向。因此,不同国家或区域的经济运行和发展必然表现出各有特色的域观质态。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东、中、西的域观差异以及南、北差异,是由深刻的文化价值和行为规则(习俗等)的域观质态所决定的,同样的正式制度安排和政策安排,在不同的地区会有相当不同的结果表现,域观基因密码在其中发挥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更不用说国家之间域观质态的巨大差异性了。
    既然经济体是分域类而存在的,而且各域类的质态是有差异的,那么,必然会发生域类之间的复杂关系,即不同域类之间的交互行为和现象。例如,国有企业同私有企业之间的交互行为和现象;不同区域间的交互行为和现象。如果把国家也视为不同的域类,那么,国际经济关系也具有深刻的域际关系性质。例如,美国是一个低储蓄国家,中国是高储蓄国家,这不是由“经济理性”所决定或所能解释的,而是文化价值和制度形态差异所导致的两国经济间的域观质态差异,所以,中国与美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必然具有深刻的域类差异,两国间的域际关系将表现出极为复杂的现象。中美之间的密切关系不仅基于一定的共性,而且基于相当大的差异性。这样的域际关系绝非仅仅基于微观—宏观范式承诺的经济学所能充分解释。
    现实经济中域观关系的复杂性,不仅表现为界限较分明的不同域类及其相互关系,而且表现为域观现象的多层性,即域类的划分是多层次的,大域之中有小域,域中有域的复杂结构导致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高度复杂关系。各类经济体,按不同的域类划分标准,形成重重叠叠的域观世界,利益关系、观念文化及行为规则(习俗),纷繁复杂。不同的域类,不仅经济理性嵌入文化观念和制度规则中,而且理性、文化和制度因素间的相依关系使得经济体的域观现象深度交织,浑然一体。总之,现实的世界是域观的世界,域态化客体是经济体的基本存在状态。
    在上述情形之下,经济学如何识别各经济域类(可以称为“商域”)及其质态呢?一个较可行的方式是,可以将各种复杂因素归为理性、文化、制度三个方面,即从经济理性、文化价值和制度质态的三个维度对经济域态进行识别和评价(金碚,2018b)。
    关于域内关系及域类质态的识别评价。首先,从经济理性角度观察,主要看其域内的交易活动是否通畅,交易活动是否密切,经济密度大,表明经济发达,可以从这一角度评价其经济发展水平。其次,从文化价值角度观察,主要看其域内人群的观念意识及行为倾向有何重要特征,某种观念意识突出,行为倾向显著,直接影响着经济关系和经济运行,据此可以识别评价这一域类的质态特征,有助于解释经济现象的内在原因。例如,各域类中,信用意识、风险倾向、处事行为等,都会有其特征,深刻影响着经济发展进程及表现。最后,从制度形态角度观察,主要看域内各种制度规则的生成及治理体系的主要特色,即使是相同的正式制度,在各域内外各种因素影响下,其实际程式及变通性也会具有显著特点,而且域内经济体的行为还受到各种非正式制度,包括习俗性规则的影响,所以,各经济域类的制度质态均具特色,对经济发展及关系现象产生重要影响。如果能从上述三个维度对各域类质态进行刻画,就可以识别评价出经济活动空间中各具质态特色的域观主体。
    关于域际关系及具有显著不同质态的域类体之间交互行为状态(异域交互)的识别评价。首先,从经济理性角度观察,主要看相关域类之间的联通性、协同性和竞争性;联通性强,协同性密切,竞争秩序规范,域际关系就顺畅,对经济发展和经济合作更有利。其次,从文化价值角度观察,主要看相关域类间的文化差异、观念通融和互鉴关系的质态;各域类都有其文化价值特色,行为的目标优先顺序不尽相同,在发生域际关系时,能否实现文化融通互鉴,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识别评价域际关系质态具有重要意义。最后,从制度形态角度观察,主要看相关域类间的制度及政策安排以及非正式制度间的衔接、协调,以及不同域类体的共治关系质态。制度因素显然对域际关系有重要影响,对于域际关系的协调和改善,制度及政策安排是最重要的手段,所以,观察域际关系中的制度质态,对于域态识别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域中之域即多层域类体的识别评价。首先,从经济理性角度,主要看复杂域类的一体化质态及其趋向;域中之域即多层域类体实际上是域内关系和域际关系的复合关系体,对这种复合关系体的质态识别评价,主要看域态差异的趋同性或分化性及其对经济发展及各方面表现的影响。其次,从文化价值角度观察,主要看域中有域的复合关系体内,具有差异性的文化观念演进以及域类价值认同的状态及变化趋势;例如,城市经济就是一个典型的复合性多层域类体,城市及城市群是“文化大熔炉”,形成具有域观特色的城市文化质态,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因此,进行文化价值域态的观察对识别评价复合域类体的质态具有重要意义。最后,从制度质态角度观察,主要看域中有域的复合关系体的制度即政策安排的包容性,以及能否形成共同体质态。域观范式承诺承认经济体及经济活动空间的差异性和非匀质性,但不否认经济发展演化也具有形成利益共同体以至命运共同体的趋向,域中之域、复合性多层域类的生成、演化,是人类经济活动的重要域观现象,对其质态的识别评价,也体现了关系存在的非物质质态是经济学最重要的识别对象,这一经济科学识别评价逻辑的最重要学术特征见表3。  

    表3 关系存在的质态识别与评价
 
    如果要找一个最典型的案例来讨论微观—宏观范式与域观范式哪一个更契合现实,没有比观察欧洲更合适了。欧洲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发源地,历史最为悠久,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关系最为发达、成熟。如果按照微观—宏观范式,她理应成为高度匀质化的市场经济体系和完全融为一体的自由经济世界。也就是说,无论是从个体理性还是集体理性来看,欧洲经济完全融合都是“最优”的。欧洲人也确实一直在向这个方向努力,从“欧洲煤钢联合体”、“共同市场”,到“欧洲联盟”和欧元货币体系,甚至期望有朝一日建立完全融合的“欧洲合众国”。这能够实现吗?对世界大势具有高度洞察力的新加坡已故总统李光耀说:“可惜,所有的迹象都指向欧洲不可能完全融合。”因为,欧洲内部文化差异很大,“每个国家的个性和特征都是经过几个世纪才形成的”(李光耀,2018)。按本文的分析思路就是:欧洲的现实和未来是,不可能成为微观—宏观范式所想象的世界,而只会发展为高度发达的域观世界。域内、域际和域中有域的复杂质态,是欧洲永远不可消除的域观特征。这是无人可以改变的事实!
    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当今世界正在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过去遵循微观—宏观范式,将市场经济想象为原子般的微观主体在如同空盒子般的匀质空间中相互作用,实现效率,形成均衡,还具有一定的可信性。在新的时代,一方面,经济主体(企业)的形态已经高度非原子化,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集团型、网络型、平台型、中介型、关系型、跨域型企业,而且诸多企业形成跨国产业链及供应链,经济体质态呈高度差异化;另一方面,数字产业、信息技术产业、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将呈爆发式发展态势,经济主体形态和运行方式形态越来越具有极大的域况情境特殊性(即域观特征)和独特域际关系,它们的长足发展所形成的经济(市场)空间是非匀质的和高度域态化的,其体制机制均有很大的域观特征,绝非传统的微观—宏观经济学范式所能刻画和驾驭。因此,经济学必须与时俱进,增强对复杂经济质态的发现能力,以域观范式思维来把握新时代的新现象,发现新规律。
    基于上述域观范式承诺的思维框架,在对经济体及其主要行为特征进行有效识别的前提下,经济学就可以更好地发挥其分析评价功能,增强其对现实经济的解释力。据此才能提出应对和解决现实问题的主张和方案。可以说,经济学发现能力和解释能力的限度取决于对各域类的域观特征以及域际关系的识别评价能力。换句话说,经济学如果要提高其现实解释力,首先要进行域观特征的识别和刻画,即必须在经济学的识别评价体系中引入域观因素。这样,有些过去因被认为属于非经济性因素而排除于经济学分析体系之外的重要甚至关键的因素,就要在新的经济学识别评价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如何使域观因素同经济学中的原有因素在新的范式架构和识别评价体系中实现逻辑自洽,是经济学实现范式变革的一项艰难任务。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s:论经济学域观范式的识别发现逻辑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