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学 >> 公共管理 >> 正文

如何理解作为一个公共管理问题的心灵治理——兼与刘太刚教授商榷

http://www.newdu.com 2018/3/7 《中国行政管理》 张乾友 参加讨论

    一、心灵治理是否一个公共管理问题
    在过去十余年里,围绕公共管理的概念、性质及其与公共行政的关系等问题,学术界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不过,作为学术多元化的标志,这些争论并未产出实质性的共识,在公共管理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科学中扩张最为迅速的学科领域之一的同时,关于什么是公共管理的问题,学术界仍然处于一种事实上的“无政府状态”。这种状态一方面造成了从业者的某种身份危机,尤其在进行学术交流或资源竞争的时候,经常都会产生“怎么这也算公共管理”的困惑;另一方面也构成了这一学科领域的开放性与包容性,既促进了知识更新,也拉近了研究与实践的距离,并因此推动了这一学科领域的繁荣。不过,虽然研究是开放的,但作为专业从业者,所有以公共管理学者自居的人都仍然负有一种“证成重担”,需要向同行们证明他所讨论的的确是公共管理问题。那么,心灵治理如何能被证明是一个公共管理问题?对此,《心灵》给出的策略是:所有公共问题都是需求溢出的问题,即当个体无法满足自己及家庭成员的需求时,就有某些需求溢出到了社会之中,就变成了公共问题,也就是公共管理需要加以应对的问题;公共管理既可以通过物质手段来满足人们的溢出性需求或强制其安于需求溢出的状态,也可以通过非物质手段影响人们的思维过程,使其自愿抑制或强化特定需求,进而消除需求溢出问题或安于需求溢出的状态,而这后一种方式就被称为心灵治理;在公共管理就是对需求溢出问题的解决的意义上,作为解决需求溢出问题的一种方式,心灵治理当然是一个公共管理问题。
    在现代观念中,从私人性的失败中寻找公共性的起源是一种常见的认识路径,且这种路径往往具有还原论的特征,总是试图将复杂的社会生活还原为某个单一的社会要素,再通过这一要素来理解私人性与公共性间的关系。比如,政治学习惯于把个体视为利益主体,而作为利益主体,每一个人都需要通过占用社会资源来促进自己的利益,当这种占用与其他人的占用行为产生冲突时,就可能使冲突各方都无法实现自己的利益,于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他们就需要通过某种方式确定社会的公共利益,并通过政府对公共利益的供给来保障每一个人的私人利益。[2]又如,伦理学倾向于把个体视为责任主体,而作为责任主体,每一个人都对自己的生活负有责任,但当无论何种原因导致某些人没有办法对自己的生活承担责任,其他人则还有余力去承担额外的责任时,如果社会要成为一个道德共同体,前者的生活就成了后者的剩余责任,而这种剩余责任就是公共责任,社会则需要通过政府来更有效地分配和承担这一责任。需要指出的是,伦理学对于责任的探讨往往是与需求尤其基本需求联系在一起的,即每一个人都对自己的需求负责,同时也对其他人的基本需求负责,因而,只有当某些人的基本需求发生了溢出时才会产生公共责任,才需要通过政府来分配和承担这一责任。[3]
    比较而言,利益具有行动意味,当我们说某个人在某件事中存在利益时,通常意味着他会采取某些行动来影响这件事的进行,来保护和促进自己的利益。而要这么做,他必须具备基本的行动能力。所以,从利益视角出发,政治学向我们描绘的是一个行动者的世界,这些行动者都有着自己的利益诉求,也都有能力采取行动来维护和实现自己的利益诉求。另一方面,利益具有排他性,当我们说某个人在某件事中存在利益时,也意味着,要实现自己的利益,他就必须排他性地占用与这件事相关的某种或某些资源,而当某两个人在同一件事中都存在利益时,他们就在对某种或某些资源的占用上产生了冲突。要维护自己的利益,他们就必须通过行动来解决冲突。所以,在政治学的视野中,行动者的世界也是一个冲突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公共利益是解决冲突的一种方案。这里需要注意两点:第一,处于冲突的事实驱使行动者们必须采取行动来解决冲突;第二,都具备基本行动能力的事实让他们无法以“赢家通吃”的方式解决冲突,而必须寻找能够包容所有人利益诉求的解决方案,这一方案就是公共利益。就此而言,利益视角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关于私人性与公共性关系的解释,在这种解释中,衔接私人性与公共性的是冲突,政治就是寻找冲突解决方案的行为与过程,政府的工作则是通过执行方案来实际地解决冲突。
    另一方面,需求意味着依赖性,而责任正是产生于依赖关系。[4]当我们说某个人存在某种需求时,意味着他依赖于某种责任的履行来满足这种需求。不过,在某些时候,这种责任是内部化的,是他对自己所负有的;在另一些时候,这种责任则是外部化的,是其他人对他所负有的。在现代观念中,我们认为每一个人都是一个自主的道德主体,而他具有自主性的标志就是他对自己的需求负有完全责任,并会通过实践中的努力来履行满足自身需求的责任。而且,如果每个人都拥有实践其自主性的完全能力,那每一个人就都是且仅仅是自我依赖的,结果,每一个人就都只需要对自己负责,而不会产生公共责任。但在现实中,这种情况是不可能的,原子化的现代人之所以仍然要结成社会,就是因为我们虽然都是自主的道德主体,但我们自主状态的获得又都依赖于其他人的行为,依赖于其他人对满足我们需求的责任的分担。并且,无论一个人有着多强的自主能力,最终,他都会发现在某些需求的满足上自己仍然依赖于其他人。结果就是,对每一个人来说,实现自主都不仅意味着承担对于自己的责任,也意味着承担对于其他人的责任。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s:如何理解作为一个公共管理问题的心灵治理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