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货主企业面向(购买企业产品的)顾客的物流服务,物流企业提供给货主企业的运输或仓储服务,则是作为物流企业生产的服务产品面貌出现的,运输服务实现商品的空间移动,仓储服务实现商品的存储,企业通过直接从市场购买服务或将物流业务外包给物流企业的方式,实现物流服务的使用。相对于物流企业提供给货主企业的物流服务产品,货主企业面向顾客的物流客户服务,更像是企业物流系统要达成的目标要求,对顾客做出的服务承诺。
物流企业和货主企业的关系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货主企业面向顾客的物流服务目标的实现,也有赖于物流企业为货主企业提供高质量的、稳定的物流服务。面对物流服务市场的激烈竞争,物流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要找准货主企业的需求,根据货主企业的需求变化调整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通过品牌、价格、促销、客户服务等手段和战略,提升自身服务产品的竞争力。
二、概念上的物流业与统计上的物流业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物流业范畴界定上存在的困惑 物流企业是以货主企业的物流需求为市场开展经营活动并获得收益的经营主体。GB/1534-2006《物流术语》中对物流企业的定义是:至少从事运输(含运输代理、货运快递)或仓储一种经营业务,并能够按照客户物流需求对运输、储存、装卸、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等进行基本组织和管理,具有与自身业务相适应的信息管理系统,实行独立核算、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经济组织,非法人物流经济组织可比照适用。
但是,在国民经济行业划分中,并没有物流行业。按照官方文件中的定型说法,“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的复合型服务产业”(《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在这里,如何理解融合的含义,复合型的物流业与内部小行业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值得我们进一步讨论。
物流的基本功能是完成商品实体空间的移动和存储,因而离不开运输业和仓储业,如果没有了运输业和仓储业,物流业也就是个空壳。但是,在现实中,有人把运输业和物流业看作是两个不同的行业,认为仅仅搞运输业务的企业不是物流企业,只有从事“运输+仓储”业务的企业才叫物流企业。例如:某大型航运企业在业务介绍中,海洋货运板块和物流板块是分列的;也有企业将商贸与储运结合后统称为物流,物流收入包含了贸易的收入;某省的物流业发展报告中还包含了煤炭和钢铁等大宗物资的交易状况,等等,诸如此类的现象说明,目前国内对物流业仍存在着基于不同经验背景和视角导向的多种认识。
此外,物流业作为与农业、工业等行业概念对应的一个行业,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属于第三产业,是为了满足他人对物流服务的需求而开展的经营活动,物流业经营活动属于社会化物流,与之对应的是企业自营物流。物流活动与其他活动不同,贯穿于生产制造和商品流通企业的生产经营全过程,内嵌在采购、生产加工、产品销售的各个环节。在物流产业发展早期,甚至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大部分物流活动由货主企业自己来承担,企业自己建库,自购车辆,自备人员从事仓储和运输活动,这种完全自建自营的现象现在已极为少见。现实中,有的企业出于保持物流竞争力的考虑也会采用部分自建自营的模式,特别是随着物流在商品流通中作用的增强,融入了物流服务要素的商物(商流与物流)一体化的流通模式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大宗商品制造企业销售领域、商贸流通企业经营领域,专业化物流运作的规模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自营部分是否纳入物流业的统计范畴以及如何进行统计,也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根据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布的全国物流运行情况通报的相关数据,我国2010年物流业收入5.02万亿元,占当年社会物流总费用的70.74%;2015年物流业收入达到7.6万亿元,占当年社会物流总费用10.8万亿元的70.30%(如果分母去除企业存货资金占用成本的话,占比会更高),这是相当高的比例。日本2012年物流业收入24万亿日元,占当年社会物流总费用43.5万亿日元的比重为55.1%(日本国土交通省数据),远低于中国。如果这个比例就代表一个国家物流的社会化程度,那么,依据目前的统计数据,我国物流的社会化程度已经远超日本,这与我们通常所认为的“我国物流社会化程度还很低”的判断并不相符。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