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学 >> 管理理论 >> 正文

“五位一体”与中国现代管理理论

http://www.newdu.com 2018/3/7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王毅武 燕… 参加讨论

    (二)“五位一体”论的形成与发展
    从新中国成立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经过60多年的总结和开拓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从而更加适合、有效地应用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提出“两个文明”。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展开,面对商品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与人们思想上的某些迷茫,“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成为必要,提出了“两手一起抓”。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是中国共产党制定的首个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要求将民主与法制纳入到精神文明建设中去,同时明确阐述了精神与物质文明的相互关系。邓小平在市场导向的改革过程中敏锐意识到物质和精神文明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创造性提出了“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更是明确提出: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只手,只有一只是不行的,坚持两手抓,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两个文明”是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开端。
    2.十三届四中全会后,进一步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现代化建设从“两个文明一起抓”开始充实为“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并提出“总布局”的概念。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从这三个方面确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对基本路线的坚持和展开”。②2000年1月全国宣传工作会议把政治文明建设纳入到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当中,正式将“两位一体”上升到由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构成的“三位一体”总布局。
    3.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升为“四位一体”。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社会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表明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的最新构成。而后,十六届六中全会对“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作了科学的界定,并将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提升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个方面,意在强化社会建设与管理,消除影响和谐社会的突出矛盾,形成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局面。习近平同志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讲话中,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新概括为“四个建设”,从而“三位一体”发展为“四位一体”。而后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并正式写入了党章。
    4.党的十八大报告全面概括为“五位一体”。2005年,(胡锦涛同志2005年2月19日讲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已确立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在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概念后,又提出经济方式应由原来的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集约型增长,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现实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原来“四位一体”的总布局,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一并成为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涵,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向“五位一体”的转换,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伟大的创举,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重大创新,也是世界首例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建设目标与布局的执政党。
    (三)“五位一体”论的意义
    “五位一体”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它的确立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道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1.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社会的形态变化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具有客观规律性。无论是自然规律还是社会规律,其发生作用的最终结果,都必然表现为某种程度与意义的“发展”,自然界是这样,社会领域也是这样。差异是社会的发展最终体现为民生。毋庸置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也是如此,民生与发展立足于我国的特殊国情,问题导向,总结经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构建一个合理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文明社会。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对客观规律不断探索、认识与深化的过程。从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两个文明一起抓”,再深化为科学发展观以及“五位一体”总布局不但是社会规律使然,而且是自然规律的必然!毫不奇怪,对于社会主义是什么、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类问题的认识,自然也是由浅至深、由表及里的探索过程,逐步由实践上升到理论并不断深化与升华。
    2.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实质要求。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要做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必须从现代化建设的全局高度出发,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把握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建成一条生活富裕、美好,生态健康、优良的和谐发展之路。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五位一体”的重要内容与方面,既反映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内涵,即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所面临的基本内容。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有利于建设健康、稳定、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为不断提高生活水平与质量,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有力保障。
    3.治国理政的新高度。“五位一体”具体地对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做了总体布局与新的战略安排:政治制度层面,强调走中国特色的政治道路;经济发展层面,强调中国特色市场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阶段;文化建设层面,要服务人民、树立先进文化意识;社会建设层面,注重民生与发展,发展是为了民生;生态建设层面,要把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发展的前提与基础。“五大层面”几乎涵盖了现代化建设的全部基础内容,表明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治国理政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科学高度。
    4.全面深化改革的总布局。“五位一体”开启了我国全面、系统、开放、深化的改革,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制度建设,全力推进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切实实现“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落实“五位一体”的全面深化改革,不同于过去单兵突进式的改革,也不是忽视共享改革成果的改革,而是通盘考虑,统筹兼顾,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等领域的深刻改革,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共享性,让各项改革综合配套、协同推进,在良性互动中形成整体合力,惠及民众百姓。
    “五位一体”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着力点、落脚点与归宿点,建立在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利益、政治权利基础上,是协调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为前提和基础的党的执政理念的具体化,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确切表明了执政党在掌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方面的能力与科学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方面的升华。不仅如此,“五位一体”论的确立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层面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的体现。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s:“五位一体”与中国现代管理理论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