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实证分析
按照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的变化趋势,将分析的时间划分为三个阶段:1993~1999年是劳动者报酬占比逐步上升的阶段,1999~2002年是劳动者报酬占比基本稳定的阶段,2002~2008年是劳动者报酬占比快速下降的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各部门之间的相对结构变化和部门内部劳动者报酬占比变化起到了不同的作用(见表2)。接下来分三个阶段对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表2 不同时期劳动报酬占比变化的部门影响分解 单位:%
阶段 |
非金融企业 |
金融机构 |
政府 |
住户 |
国内合计 |
总体 | |||||
结构影响 |
内部影响 |
结构影响 |
内部影响 |
结构影响 |
内部影响 |
结构影响 |
内部影响 |
结构影响 |
内部影响 |
变化 | |
1993~1999上升阶段 |
-1.21 |
-3.71 |
-0.69 |
0.71 |
0.89 |
2.86 |
3.72 |
0.41 |
2.70 |
0.26 |
2.96 |
1999~2002稳定阶段 |
0.11 |
2.05 |
0.25 |
-0.17 |
0.96 |
-0.26 |
-1.78 |
-1.36 |
-0.46 |
0.26 |
-0.20 |
2002~2008下降阶段 |
0.48 |
-2.99 |
0.58 |
-0.19 |
-1.31 |
-1.65 |
-1.54 |
0.39 |
-1.78 |
-4.44 |
-6.22 |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表1中数据计算而得。
(一)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逐步上升阶段:1993~1999年
1993~1999年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逐步上升,在此期间劳动者报酬占比从1993年的56.69%上升到1999年的59.65%,提高了2.96个百分点。
这一阶段劳动者报酬占比提高的主要因素是部门结构的变化,贡献度为91%。这种结构影响主要来源于住户部门和政府部门在国民经济中贡献的提升,尤其是住户部门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1993年的26.32%提高到1999年的30.31%,提高了约4个百分点。在此期间,非金融企业部门和金融机构部门劳动者报酬占比的均值分别为40%和36%,政府部门和住户部门劳动者报酬占比的均值分别为79%和91%。由于住户部门劳动者报酬占比的数值是所有部门中最高的,因此其在GDP中比重的提高带动了全国劳动报酬占比的上升。住户部门在国民经济中贡献的提升主要源于个体经济和农户经济在此期间的迅速发展。
这一阶段各部门内部劳动者报酬占比的总体影响很小,其主要原因是劳动者报酬占比在金融机构部门和政府部门的快速上升与在非金融企业部门的快速下降相互抵消。事实上,这一阶段是我国部门内部劳动者报酬占比变化最为剧烈的时期:金融机构部门的劳动者报酬占比由1993年的24.70%上升到1999年的44.28%,提高了约20个百分点;政府部门的劳动者报酬占比由1993年的64.20%上升到1999年的95.37%,提高了约31个百分点;非金融企业部门的劳动者报酬占比由1993年的42.29%下降为1999年的36.20%,降低了约6个百分点。而这一时期金融机构部门和政府部门劳动者报酬占比的跳跃式增长,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以后阶段的部门内部劳动者报酬占比下降:1999年这两个部门劳动者报酬占比达到了峰值,从此以后基本呈现逐步下降的态势。这一阶段金融机构部门和政府部门劳动者报酬占比的提高主要源于两部门内部可供分配资源的增加和劳动者工资议价能力的增加。这一阶段非金融企业部门劳动者报酬占比的下降则可能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国有企业减员增效造成的企业内的劳动者数量下降,二是农村向城市流动的劳动者及下岗劳动者数量的增加,造成了企业内劳动者议价能力的下降。
(二)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基本稳定阶段:1999~2002年
1999~2002年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基本稳定,在此期间劳动者报酬占比从1999年的59.65%略降为2002年的59.45%,降低了0.2个百分点。
这一阶段劳动者报酬占比基本不变的原因是结构影响和内部影响相互抵消,尤其是非金融企业部门劳动者报酬占比上升和住户部门占GDP比重下降的影响相互抵消。在此期间,非金融企业部门劳动者报酬占比从1999年的36.20%上升到2002年的39.75%,增长了约3.5个百分点,从而拉高了国家整体劳动者报酬占比的数值;住户部门占GDP比重出现了下降,从1999年的30.31%下降为2002年的28.31%,减低了约2个百分点,从而拉低了国家整体劳动者报酬占比的数值。这一阶段非金融企业部门劳动者报酬占比上升可能主要源于国有企业改革基本完成后的工资增加,而住户部门占GDP比重下降则可能源于个体经济和农户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发展环境相对恶化。
(三)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迅速下降阶段:2002~2008年
2002~2008年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快速下降,在此期间劳动者报酬占比从2002年的59.45%迅速下降为2008年的53.22%,降低了6.2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超过1个百分点。
这一阶段劳动者报酬占比迅速下降的主要因素是部门内部劳动者报酬占比下降,贡献度为71%。这种内部影响主要来源于除住户部门以外的其他三个部门内部劳动者报酬占比均出现了明显的下降:非金融企业部门劳动者报酬占比从2002年的39.75%下降到2008年的34.58%,年均下降超过0.8个百分点;金融机构部门劳动者报酬占比从2002年的35.92%下降到2008年的29.10%,年均下降超过1.1个百分点;政府部门劳动者报酬占比从2002年的92.84%下降到2008年的78.00%,年均下降约2.5个百分点。这一阶段非金融企业部门劳动者报酬占比下降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劳动力尤其是低技术劳动力供给的增加导致的劳动力价格下降。这一阶段金融结构部门劳动者报酬占比下降并不是源于该部门劳动者报酬的下降④,而主要源于该部门创造的增加值迅速提升,这种提升是由于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彼此并不独立,因此即使是财政政策也往往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配套贷款才得以完成。这一阶段政府部门劳动者报酬占比下降主要是因为政府部门增加值构成中资本性收入(即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的份额相对上升,这种上升也主要是由于政府财政政策中用于投资的资金迅速上涨造成的。政府这一时期的宏观政策通过上述两个部门影响了同期全国劳动者报酬占比的内部变化,其贡献率约为41%。
这一阶段劳动者报酬占比迅速下降的另一因素是部门间结构的变化,贡献度为29%。引起这一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作为劳动者报酬占比高的两个部门,住户部门和政府部门在经济中的地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两个部门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均下降了约1.7个百分点:住户部门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002年的28.31%下降为2008年的26.60%;政府部门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002年的11.13%下降为2008年的9.45%。这一阶段住户部门和政府部门增加值占比的下降可能主要源于三个方面:一是随着政府部门将更多的资金投向非传统的公共服务领域,其创造增加值的能力不断降低;二是居民部门中个体经济的发展环境没有得到相对的增强,从主观的生产积极性到客观的生产条件没有同步提高,导致其创造增加值的比重逐步降低⑤;三是由于这一期间政府的宏观政策,大量的资源投入到金融结构部门和非金融企业部门,而住户部门中个体经济所得甚微,从而使得金融结构部门和非金融企业部门创造增加值的能力得到较大增强,这两个部门占GDP比重的增加也导致了住户部门与政府部门比重的下降。
五、结论
1993年以来,中国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例变化可以分为上升、稳定和下降三个阶段,目前看来依然处于下降通道之中。在将这种占比变化分解为结构影响和内部影响的基础上,可以看到:劳动者报酬占比上升主要得益于1993~1999年期间个体经济和农户经济的发展环境相对宽松;而在1999~2002年期间虽然整体劳动者报酬占比基本稳定,但已经出现了住户部门发展减缓的趋势,同时金融机构的劳动者报酬开始迅速增加;2002~2008年期间劳动者报酬占比迅速下降,则源于劳动力供给增加而工资议价能力相对下降、宏观政策中资源投放偏向非金融企业和金融机构部门、政府用于投资的资金快速上涨等因素。
事实上,宏观政策诱发了部门间非均衡发展,而部门间非均衡发展又导致劳动者报酬相对下降,然后又致使居民可支配收入相对下降,接着又引起主要依靠居民消费的住户部门增加值相对下降,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这也是近10年来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一个重要现象。如果政府不在宏观政策的资源投放方向和再分配政策方面进行调整,这种恶性循环可能在未来的10年继续发生,并最终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
基金项目:吉林省软科学项目“‘十二五’时期吉林省居民收入和经济同步增长研究”(20110605)
注释:
①我国劳动者报酬中还有极小的一部分来源于(或支付给)国外部门,这个比例在各年中一般不超过0.5%,因此,在本文分析中不再考虑国外部门对劳动者报酬的影响,均按四个部门进行计算。
②由于我国资金流量表实物交易部分的编制相对滞后,目前公布的最新数据为2008年。
③具体解释和计算方法请参见白重恩和钱震杰(2009)。
④事实上,从2002~2008年,金融机构部门劳动者报酬的年均增长率为27%,而同时期政府部门和住户部门这一指标均为13%,非金融企业部门也仅为18%。
⑤住户部门生产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000年开始出现下降,一直到2008年的9年期间没有一年出现过上升。
作者简介:郭雅娴(1979—),女,山东临清人,吉林财经大学税务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财政支出、宏观经济管理。
参考文献:
[1]李扬,殷剑峰.中国高储蓄率问题探究——1992~2003年中国资金流量表的分析[J].经济研究,2007,(6).
[2]董碧松,张少杰.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基于消费需求视角的研究[J].经济问题,2009,(9).
[3]黄乾,魏下海.中国劳动收入比重下降的宏观经济效应——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10,(4).
[4]卓勇良.关于劳动所得比重下降和资本所得比重上升的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07,(5).
[5]安体富,蒋震.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分配所占比重[J].财贸经济,2009,(7).
[6]翁杰,周礼.中国工业企业利益分配格局快速变动的原因分析:1997~2007[J].中国工业经济,2009,(9).
[7]肖红叶,郝枫.中国收入初次分配结构及其国际比较[J].中国社会科学,2009,(2).
[8]李稻葵,刘霖林,王红领.GDP中劳动份额演变的U型规律[J].经济研究,2009,(1).
[9]龚刚,杨光.论工资性收入占国民收入比例的演变[J].管理世界,2010,(5).
[10]白重恩,钱震杰.国民收入的要素分配:统计数据背后的故事[J].经济研究,2009,(3).
[11]罗长远,张军.经济发展中的劳动收入份额:基于中国产业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