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用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例来表示对外经济依存度,表6的实证结果显示,期初以国际贸易为主的对外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说明这一时期以低技术附加值产品出口为主的对外贸易没有为经济绿色增长做出贡献,反而起到了阻碍作用。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我国在2001年加入WTO后,对外贸易结构发生了变化,中等技术附加值产品出口日益增多,高技术出口产品数量有所增加,其对经济的绿色增长逐渐产生了正向影响,这与2009年的实证结果是一致的。
地理变量的系数一直为负,但在期初表现得更加显著,说明随着经济发展和时间变化,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日益缩小,但传统意义上的地理分割仍然真实地存在,并且这种存在对于区域经济的绿色发展还产生了一定的制约作用。这也进一步表明,环境约束下的省域经济增长呈现出空间集群状态。
六、结论及建议
本文综合考虑经济发展过程中污染排放和环境治理的现实,构建了地区相对绿色指数RGI,并利用其测算了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对绿色GDP;在此基础上,采用引入空间滞后项的空间计量模型,克服了经典线性回归模型中由地理因素引起的异方差和相关性,对1998~2009年考虑环境因素的30个省市的经济增长、可能存在的空间集群形式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并得出四个结论。
第一,1998~2009年考虑环境因素的中国经济增长水平逐渐提高,环境约束下的省域经济增长在空间上没有显示出随机分布状态。经济与环境发展水平相似的省在空间上相互依赖,且这种空间自相关性在期末显示出增强的趋势。
第二,加入环境影响因素后的省域经济增长空间集群可以分为经济和环境发展水平较高的集聚区、经济和环境发展水平较低的集聚区,分别分布在东部沿海省市(环渤海区域、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及西部地区。
第三,各空间集群内部形成了稳定的“核心—边缘”空间分布格局,并且各空间集聚群有向边缘逐渐扩大的趋势,这使得我国省域经济绿色发展的高低分化及东西分化日益明显。
第四,政府环境管制、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及外商直接投资对考虑环境约束的省域经济增长起到了稳定的推动作用,从而间接地促进了空间集群的整体发展。此外,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外经济发展及企业所有制结构中的国有成分对环境约束下集聚区域经济发展的抑制作用逐渐减弱,但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并没有预期的显著。
总体而言,中国经济绿色发展的整体水平一直在提高,但区域差异仍然存在,并且逐渐扩大。各省除了受到初始资本积累和技术水平差异的影响外,还会受到地理位置的约束,无法实现经济绿色增长的协同发展。因此,要保持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尽可能消除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需要从以下方面考虑制定相关政策:一是不仅要重视区域内部的经济合作与污染排放控制合作,还要增强跨区域的经济、技术交流和污染治理合作,提升整个经济绿色增长空间版图的活跃程度;二是在每个区域培育新的增长极,通过发挥增长极的空间溢出效应,带动邻近地区经济的绿色增长,如在西部地区,四川是唯一属于高低类型的省份,其区域增长中心作用日益明显,可以成为促进西部地区整体经济绿色发展的新增长极;三是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财政投入,充分发挥政府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牵头作用,利用政策导向,使科研院校与企业间的交流、合作更加紧密,促进我国产业的自主创新,使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方向发展;四是加大政府对环境的监管力度,正视经济发展所导致的环境污染,注重引进技术清洁型产业,积极促进企业向环境友好型转变。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虽然对我国近年来考虑环境约束的经济增长空间集聚特征及内在空间联系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但没有对省域经济绿色增长空间集聚的原因做出明确的解释,如果采用县域或市级数据进行研究会更加具体,这也是本文进一步改进的方向。
注释:
①根据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工作情况报告,2010年全国17.2%的城市空气质量未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主要是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超标,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区域性大气污染日益严重。2011年1~8月,全国发生的重金属污染事件多达11起。
②这里所说的经济增长的相对绿色状况,不是与“经济增长的理想绿色状态”进行“绝对”比较得到的结果,而是将各省经济增长的绿色改革进程进行“相对”比较得到的结果,因此,它表示的是各省经济发展在绿色化进程中的相对差异。
③如对工业二氧化硫去除率、工业粉尘去除率及工业烟尘去除率的计算,采用了以去除量除以排放量的方法,导致去除率远大于1,这不符合客观实际。
④式中的0.4和0.6是将原始数据转化到区间[0,1]的一般数值,不具有经济意义。
⑤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定义,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划归西部地区,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划归中部地区,其余省市划归东部地区。
⑥具体结果不在此处列出,若需要可与作者联系。
⑦李永友、沈坤荣曾对1995~1996年全国各地污水收费的平均水平进行了测算,发现各地对污水的实际收费远低于每吨0.67元的国家标准[27]。
[作者简介]陆宇嘉(1985-),女,浙江嘉兴人,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计量经济学在转型经济中的运用;杨俊(1972-),男,重庆人,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是技术经济与管理;谭宏(1982-),男,重庆人,西南科技大学教师,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技术经济与管理。
[参考文献]
[1]林毅夫,刘明兴.中国的经济增长收敛与收入分配[J].世界经济,2003(8):3-14.
[2]沈坤荣,马俊.中国经济增长的“俱乐部收敛”特征及其成因研究[J].经济研究,2002(1):33-39.
[3]潘文卿.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与收敛[J].中国社会科学,2010(1):72-84.
[4]彭国华.中国地区收入差距、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收敛分析[J].经济研究,2005(9):19-29.
[5]涂正革,肖耿.中国的工业生产力革命——用随机前沿生产模型对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分解及分析[J].经济研究,2005(3):4-15.
[6]柴志贤,黄祖辉.集聚经济与中国工业生产率的增长——基于DEA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11):3-15.
[7]Chung Y, Fare R, Grosskopf S.Productivity and Undesirable Outputs: A Directional Distance Function Approach[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1997,51 (3): 229-240.
[8]包群,彭水军.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基于面板数据的联立方程估计[J].世界经济,2006(11):48-58.
[9]岳书敬,刘富华.环境约束下的经济增长效率及其影响因素[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5):94-106.
[10]吴军.环境约束下中国地区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收敛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1):17-27.
[11]杨文举.基于DEA的绿色经济增长核算:以中国地区工业为例[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1):19-34.
[12]Anselin L. Spatial Econometrics: Methods and Models [M]. [S.I.]: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88.
[13]Rupasingha A,Goetz S J,Debertin D L.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for US Counties: A Spatial Econometric Analysis with Extensions[J].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2004,83(2): 407-424.
[14]Maddison D.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s: A Spatial Econometric Approach [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2006,51 (2): 218-230.
[15]朱平辉,袁加军,曾五一.中国工业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分析——基于空间面板模型的经验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⑹:65-74.
[16]Li H B,Zhou L A.Political Turnover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The Incentive Role of Personnel Control in China [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05,11 (4): 651-673.
[17]周黎安.晋升博弈中政府官员的激励与合作——兼论我国地方保护主义和重复建设问题长期存在的原因[J].经济研究,2004(6):33-40.
[18]朱承亮,岳宏志,师萍.环境约束下的中国经济增长效率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5):3-20.
[19]樊纲,王小鲁,张立文,等.中国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J].经济研究,2003(6):9-19.
[20]康继军,张宗益,傅蕴英.中国经济转型与增长[J]管理世界,2007(1):7-17.
[21]Schmid A,Robin D K.Focus on Environment: Brazil Emerges as Latin American's New Environmental Hotspot [J].Engineering News-Record, 1995,234(21): 42-43.
[22]Talukdar D,Meisner M C.Does the P1995,Rivate Sector Help or Hurt the Environment?Evidence form Carbon Dioxide Pollu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World Development,2001,29(5): 827-840.
[23]Wang H,Jun B,Wheeler D,et al.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Rating and Disclosure: China's Green-Watch Program [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4,71 (2): 123-133.
[24]张友国.中国贸易增长的能源环境代价[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1):16-30.
[25]彭水军,刘安平.中国对外贸易的环境影响效应:基于环境投入-产出模型的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2010(5):140-160.
[26]单豪杰.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算:1952~2006年[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10):17-31.
[27]李永友,沈坤荣.我国污染控制政策的减排效果——基于省际工业污染数据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8(7):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