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宏观经济学 >> 正文

张占斌:中国经济政策若干重大问题分析

http://www.newdu.com 2018/3/8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张占斌 参加讨论

    五、初步确立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经济政策框架
    2016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初步确立了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经济政策框架,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做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把认识、把握、引领新常态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经济工作的大逻辑。第二,形成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政策体系,引导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提出引领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一套政策框架。第三,贯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强调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问题导向、底线思维,发扬钉钉子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以上三个方面,初步确立了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经济政策框架,它解决了“怎么看”、“怎么办”、“怎么干”、“为谁干”的大问题。表明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发展经济学有了重大突破,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三个层面的归纳提炼,表明党中央对经济形势做出的重大判断、对经济工作做出的重大决策、对经济工作思想方法做出的重大调整,经受了实践检验,是符合实际的。
    第一,“怎么看”:提出中国经济新常态,是在深入分析当前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和深刻揭示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变化的基础上,对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的一种战略判断。一是增长速度由超高速、高速转向中高速。这是经济新常态的表象特征。二是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这是经济新常态的基本要求。三是产业结构由中低端水平转向中高端水平。这是经济新常态的主攻方向。四是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这是经济新常态的核心内涵。五是资源配置由市场起基础性作用转向起决定性作用。这是经济新常态的机制保障。六是经济福祉由先富先好转向包容共享。这是经济新常态的发展结果。解决了“怎么看”的问题。
    第二,“怎么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指导我国“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纲和灵魂,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关键因素。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引领经济新常态的重要保证。绿色发展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引领经济新常态的重要体现。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引领经济新常态的重要条件。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引领经济新常态的落脚点。五大发展理念聚焦破解发展的明显短板,强调厚植发展的竞争优势,明确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的基本思路和根本方法。解决了“怎么办”的问题。
    第三,“怎么干”:贯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推进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新发展理念,保持战略定力,坚持问题导向、底线思维,发扬钉钉子精神,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改革的目标是通过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进而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提高我国供给体系的质量与效益。解决了“怎么干”的问题。
    第四,“为谁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鲜明的政治导向和坚定的价值追求。一是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牢牢把握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二是坚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牢牢把握发展为民的根本要求。三是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牢牢把握依靠人民的发展理念。四是始终保持与人民的血肉联系,牢牢把握民意为重的评价标准。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落到实处,彰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解决了“为谁干”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后,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新情况,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角度,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新周期特征做出研判,标识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坐标,发展了“经济周期”理论,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战略和重大举措的逻辑起点。同时,对我国经济转型格局、新发展理念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向做出新的阐释,初步确立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经济政策框架。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不断探索的新突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规律的深刻总结,这是立足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重大创新。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s:张占斌:中国经济政策若干重大问题分析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