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数量与技术经济学 >> 正文

中国投入产出核算:回顾与展望(上)

http://www.newdu.com 2018/3/7 《统计研究》2012年第8期 王勇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政府统计成立60年来,中国投入产出核算变化显著。本文回顾了中国投入产出核算实践工作、学术研究和学术活动的相关情况,并对投入产出核算的实践和学术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投入产出,实践工作,学术研究,学术活动

        作者简介 王勇,男,1988年生,山东临沂人,东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2011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投入产出分析、宏观经济研究。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投入产出核算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摸索到成熟、从不定期编表阶段到制度化编表阶段的漫长发展过程。中国投入产出核算实践的发展和变化是政府统计60年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一个标志。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投入产出技术在中国已被广泛应用于贸易、能源、环境、人口等众多领域,在学术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基于实践工作的总结

(一)官方编制的投入产出表

官方投入产出核算的建立与发展大体上以国务院国办发[1987]18号文件为分界点,分为两个阶段:不定期编表阶段(1987年之前)和制度化编表阶段(1987年之后)。1987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行全国投入产出调查的通知》(国办发[1987]18号)。通知要求,每5年进行一次全国投入产出调查,编制投入产出表,即逢2、逢7年度开展大规模投入产出调查,编制投入产出基本表,逢0、逢5年度通过小规模调查和对基本系数表进行调整,编制投入产出简表,这就使得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成为一种制度。

西方发达国家进行投入产出核算较早,美国在20世纪40年代就编制出了国家投入产出表,西欧国家在20世纪50年代前后也开始编制投入产出表。我国编制的第一张投入产出表是1973年中国投入产出表,这是一张实物型投入产出表,部门数为61个,是由中科院与北京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和原国家计委计算中心等单位合作编制而成。此后,国家统计局同有关部门合作编制了1979年、1981年和1983年投入产出表,这三个投入产出表均有物质型和价值型两种形式。


     

除国家层面上的投入产出核算,我国不少地区也进行了地区投入产出核算。地区投入产出核算的时间与国家投入产出核算的时间并不一致。山西省是我国第一个编制地区投入产出表的省区,编表时间为1979年,分别编制了实物型和价值型投入产出表。此后,黑龙江(1981)、上海(1981)、天津(1982)等地区分别编制各自地区的投入产出表。据统计,在1979-1986年,我国共有25个省区编制了地区投入产出表。值得指出的是,除省(自治区、直辖市)外,部分城市也编制了城市投入产出表,如武汉(1983)、大连(1983)、重庆(1984)、西安(1985)和哈尔滨(1985)等。

不定期编表阶段的官方投入产出核算为我国及各地区研究经济结构、预测经济发展趋势、制定经济发展规划等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同时也为以后的投入产出核算积累了大量经验,在我国投入产出核算的发展历程中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自国务院发出《关于进行全国投入产出调查的通知》后,我国的投入产出核算正式进入了核算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的阶段。按照国务院的通知要求,截至目前,我国已成功编制五张投入产出基本表,四张投入产出延长表,2010年投入产出延长表正在编制中。


     

随着国家投入产出核算进入制度化阶段,中国的地区投入产出核算也进入了制度化阶段。截至目前,除西藏自治区外,中国内地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与国家同步编制了地区投入产出表,2002年30省区投入产出表已经由国家统计局出版,2007年30省区投入产出表也已经出版发行。

制度化的投入产出核算有利于及时、定期地研究我国及各地区经济结构的变化,为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投入产出核算的制度化是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一大进步,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二)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编制的投入产出表

除国家统计局和各地区统计局定期编制全国及各地区投入产出表外,我国的一些科研机构也在不断尝试编制其他类型的投入产出表(包括国家统计局与其他科研机构合作编制的投入产出表),如中国科学院陈锡康等人编制的农业投入产出表(1982;1984)、城乡经济投入产出表(1992),国家信息中心编制的1997年八大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国家统计局和国家信息中心合作编制的2002和2007年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国家统计局与中国人民大学合作编制的可比价投入产出序列表(1992年、1997年、2002年和2005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与国家统计局合作编制的中国2007年30省区市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国家统计局与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ICA)、日本经济产业省合作编制的2007年中日区域间投入产出表。

 


     

此外,许多企业也编制了企业投入产出表,并将投入产出技术应用到企业的生产、管理中。早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就曾编制过企业投入产出表。我国的企业投入产出表涉及机械、化工、纺织、陶瓷、运输等众多行业。截至目前,我国有100多家企业曾编制过企业投入产出表。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编制的投入产出表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了我国的投入产出核算,是官方投入产出核算的必要补充,为我国的投入产出分析和应用提供了大量宝贵的数据。

(三)官方投入产出实践的变化特点

从1973年第一张中国投入产出表诞生到2010年中国投入产出延长表的编制,我国官方投入产出核算实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其中,既有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转变导致的变化,又有我国自身统计制度的完善和统计方法的进步导致的变化。回顾我国投入产出核算的发展历程,除了投入产出表编制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外,我国投入产出核算的变化还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投入产出表基本表式的转变。由物质型投入产出表到价值型投入产出表的转变、由MPS表式到SNA表式的转变。

不定期编表阶段,我国投入产出表均有实物型表,与此相对应,1987年之后的全国投入产出表绝大部分为价值型表,只有1992年的投入产出表既包括118部门的价值型投入产出表,又包括151部门的实物型投入产出表。相比较价值型投入产出表,物质型投入产出表描述了物质产品的实物运动,揭示了各实物产品之间的技术联系,具有不受价格等因素影响的特点。但是,物质型投入产出表也具有一定的缺陷。首先,由于不同产品的单位不同,物质型投入产出表只有行模型,没有列模型,形式较为单调;第二,物质型投入产出表不能包括社会经济系统的所有产品,即物质型投入产出表对社会经济系统的描述是不完整的;第三,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均编制价值型投入产出表的情况下,我国编制物质型投入产出表在国际比较中受到很大局限。

我国1990年及以前的投入产出表均是在MPS下的投入产出表,而1990年之后的投入产出表则均为SNA下的投入产出表。MPS体系下的投入产出表注重对物质生产部门的核算,对于服务业的核算则考虑较少。我国投入产出表由MPS表式向SNA表式进行转化首先是由我国的核算体系由MPS向SNA进行转变的直接结果;其次,我国编制SNA投入产出表进一步满足了国际比较的需要。

投入产出表基本表式的转变是我国投入产出核算最为直观也最为重要的变化,是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由MPS向SNA转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使得我国的投入产出表与国际通用的投入产出表在形式上达到了一致,影响深远。

2.部门规模的扩大。具体来看,我国1979年投入产出表的部门个数为21个,1981年26个,1983年22个,1987年117个,1992年118个,1997年124个,2002年122个,2007年135个。很显然,逢2、逢7年份基于大规模投入产出调查得到的投入产出表部门数明显增多。与此同时,逢0、逢5年份基于上一个投入产出表得到的投入产出延长表部门数也在不断增加:1990年投入产出表部门数是33个,1995年33个,2000年40个,2005年40个。

我国投入产出表的部门规模不断扩大,从客观要求上看,一方面,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产生了一些新的产业部门;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分工的细化,原有的某个产业部门逐渐演化为差异较大的多个产业部门,这都要求我们必须在更加细致的层次上对不同部门进行投入产出核算;从统计实践上看,部门规模的不断扩大一方面是由于投入产出核算的行业参照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不断进步。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历次改进会对原有行业进行调整、整合、细化,同时会增加一些新的行业门类;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统计制度的完善和统计能力的不断提升,改进的投入产出调查方法、编表方法以及更多基础资料的获得也为投入产出核算进一步扩大部门规模、细化部门分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不断扩大的部门规模提高了投入产出表的质量,拓展了投入产出表的应用空间,是我国投入产出核算实践不断进步的一大表现。

3.统计系统的内外结合。相比较早期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当前,我国的投入产出表编制呈现出统计系统内外结合的特点。在我国早期编制投入产出表的过程中,统计系统(国家统计局)几乎承担了编制投入产出表的全部工作,很少有其他部门的参与和协助。随着投入产出表对数据的要求越来越高,仅有统计系统的参与已不能满足编制高质量投入产出表的要求,因此,不断有相关单位参与到投入产出表的编制过程中来。

目前,我国的投入产出表编制是由国家统计局、铁道部、财政部、国家邮政局、海关总署等众多单位协作完成的。我国目前的投入产出调查采用条块结合的调查方式。统计系统的内外结合保障了基础数据的质量,提高了投入产出表的编制质量。

4.资料来源渠道的拓宽。我国的投入产出表编表方法以直接分解法为主,间接分解法为辅,其基本前提是需要收集大量的基层数据。随着我国统计体系的不断完善,投入产出表编制所需要的数据也不断丰富。早期投入产出表编制所需要的绝大部分数据由调查获得(包括专项调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等),而在目前编制投入产出表的过程中,现有的核算资料、行政管理资料(如财政决算资料)、会计决算资料(如银行、保险、运输等)等辅助资料不断丰富已经成为编制投入产出表不可或缺的资料。此外,全国经济普查也为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提供了大量基础资料。

随着我国统计体系的日趋完善,编制投入产出表所需的资料将会更加多样化,这些丰富的数据资料为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保障,降低了收集数据资料的工作量。

5.编表方法的改进。我国编制投入产出表的主要方法是以直接分解法为主、间接分解法为辅,而不是国际上通用的UV推导法,这主要是由我国的统计基础导致的。在我国的统计实践中,统计单位是企业,而不是产业活动单位,不符合投入产出表对“纯”部门的要求。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通常包含多个基层产业活动单位,此时会产生一个问题——自产自耗产品。只有将自产自耗产品进行分解还原,才能得到企业从事生产活动过程中从外部获得的各种生产投入量,才能使得投入产出核算与我国现行核算体系相衔接。

1987年投入产出调查中,自产自耗产品的分解采用的是直接分解法,即企业自行完成对自产自耗产品的分解还原,企业把生产外销产品时所投入的自产自耗产品还原为生产这些自产自耗产品所投入的各种外购材料等。而在1992年及之后的投入产出调查中,自产自耗产品则采用间接推导法,即企业不再对自产自耗产品进行直接分解,而是由企业将这些自产自耗产品按成本价直接计入中间投入,然后通过一定的数学方法将其转换为生产这些自产自耗产品时所投入的外购材料等。之所以要采用以上措施,主要原因是减轻基层单位的负担,减小企业的填报难度。目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企业财会制度的改革、数据基础的不同,自产自耗产品的分解方法也在不断改进。

上述几大变化只是投入产出表编制过程中变化较大的几个方面。投入产出表编制过程还有其他的一些重要变化,特别是在一些具体细节的处理上,如废品废料的构成处理,进口关税、来料加工进出口货物的处理,FISIM的调整等;此外,投入产出专项调查也在不断改进,比如,增设反映地区流入流出、存货构成的调查内容,加强服务业调查,增加典型调查等。

二、基于学术研究的总结

(一)著作和研究课题

投入产出技术的迅猛发展产生了大量优秀的研究成果。鉴于著作、研究课题系统性、前沿性的特点,本文选取中国投入产出的著作和研究课题作为代表性成果进行梳理。

1.投入产出著作。我们以“投入产出”为关键词,在国家数字图书馆进行查询,查询结果显示,中文图书库共有关于投入产出著作108本。我们对全部著作进行分类整理。归纳起来看,中文图书关于投入产出方面的研究著作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投入产出教材类著作。投入产出教材类著作也可称之为投入产出基础原理著作,侧重对投入产出基本原理的阐述。代表著作有《投入产出分析》(刘起运,2006、2011),《投入产出技术》(陈锡康,2011),《投入产出及其扩展分析》(廖明球,2009),《投入产出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王玉潜,2002),《投入产出分析》(何其祥,1999),《投入产出分析》(钟契夫,1987、1993),《投入产出分析》(庞皓,1989)等。教材类著作为投入产出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和推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投入产出核算类著作。投入产出核算类著作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投入产出调查和投入产出编表方法,即实践指导类;一类是投入产出表,即核算成果类。第一类代表著作有《投入产出地区表编制方法》(张塞,1985)、《投入产出基层调查表编制方法》(张塞,1983)、《全国投入产出基层调查表编制方法与技术》(国家统计局投入产出办公室,1992)、《中国2002投入产出表编制方法》(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2005)、《中国2007年投入产出表编制方法》(彭志龙,2009)等。第二类代表著作有《2002中国地区投入产出表》(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2008),《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2009)等。

投入产出方法类著作。投入产出模型方法是实际应用的前提,因此,对投入产出方法的研究一直是我国学者研究的重要领域。代表著作有《地区投入产出模型扩展研究》(向蓉美,2011),《可计算非线性动态投入产出模型》(张金水,2000),《动态投入产出》(赵新良,1988)等。

投入产出应用类著作。投入产出技术在某一领域的应用一直是投入产出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从出版著作上来看,涉及的领域包括对外贸易、人口、能源、环境等方面。代表著作有《经济、资源、环境投入产出模型研究》(廖明球,2005),《中国铁路投入产出分析》(李学伟,2004),《中国能源投入产出问题研究》(尚红云,2011),《中国北京奥运经济投入产出与计量模型研究》(廖明球,2007),《区域间投入产出分析》(张亚雄,2006),《人口投入产出及应用分析》(蒋萍,1992)等。

投入产出年会论文汇编。我国投入产出学会每三年都会举行一次中国投入产出年会,年会结束后会择优选择会议出版论文集,它们集中反映了我国投入产出技术的主要研究领域。

2.投入产出研究课题。研究课题具有前沿性的特点。鉴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权威性和广泛影响力,我们以两大国家基金为研究对象,对“投入产出”研究课题进行总结。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关于投入产出的研究课题呈现以下几大特点:第一,涉及领域广泛,投入产出课题包括方法研究和应用研究,方法研究课题涉及随机投入产出技术、非线性动态投入产出技术、地区投入产出模型、二阶段投入产出技术、多目标投入产出模型等,应用研究课题则涵盖了对外贸易、环境、金融、能源、人口等众多领域;第二,研究内容具有前沿性,在区域投入产出、CGE模型、能源环境等前沿领域均有众多研究课题;第三,从课题立项时间看,投入产出的研究课题呈现显著增多的趋势,尤其是在近几年,投入产出研究课题逐渐增多的趋势更为显著;第四,从课题立项单位看,投入产出研究机构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既有中国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等综合性科研院所,又有西南财经、云南财经等财经院校,还包括地方统计局等部门;第五,从项目主持人看,既有投入产出领域的老一辈专家,还有年轻的后起之秀,老中青科研人员都是我国投入产出研究的重要力量。

(二)方法研究与应用领域

投入产出技术在我国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投入产出技术的方法研究和应用研究中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学者,他们的许多研究成果推动着我国投入产出技术不断进步,为不同时期的经济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方法研究。投入占用产出技术。投入占用产出技术由我国学者陈锡康教授提出,该技术不仅研究部门间产品的投入与产出的数量关系,而且研究各部门的占用(固定资产、劳动力、自然资源等)与产出、占用与投入之间的关系。此项技术被成功地应用到粮食产量预测、水利、金融等领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并受到中央领导的肯定。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夏雨


    

Tags:中国投入产出核算:回顾与展望(上)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