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数量与技术经济学 >> 正文

中国城市人口流动增长的空间类型及影响因素(一)

http://www.newdu.com 2018/3/7 《中国人口科学》(京)2012年4期第47~58页 于涛方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文章利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和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从地级城市层面分析中国流动人口类型、时空变迁及影响因素。研究结论是:(1)城市人口流入符合集聚规律和规模报酬递增假说,东部发达城市地区和其他区域重要经济中心城市保持着极强的人口集聚能力。(2)城市人口流入增长主要取决于城市所能提供的“综合机会”,现代性和国际性特征及生活质量成为吸引外来人口的重要“拉力”条件。(3)城市人口流动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东部地区城市人口流入的主要拉力因素开始呈现高生活质量驱动、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创新驱动及高端服务业驱动,而中西部城市流动人口增长驱动力较为复杂。(4)投资对城市流动人口增长,特别是东部和发达城市仍具有较强的驱动作用,消费等因素的影响则不突出。
    关键词:地级城市 人口流动增长 人口净流入 人口普查 影响因素
    作者简介:于涛方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学者们从流动人口时空特征、流动人口增长因素、流动人口效应、流动人口政策和制度设计等方面对中国流动人口进行研究(顾朝林、蔡建明,1999;蔡昉,2003;翟振武等,2006;刘盛和等,2010;王桂新等,2006;王桂新、刘建波,2007;王德、叶晖,2007)。然而,已有研究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1)多数研究依赖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2)相对注重人口流动的社会问题和局部地区特征,缺乏社会、经济、环境等全景式系统分析,缺乏城市层面的全国整体性分析(更偏重于省级层面)。(3)由于数据等问题,人口流动时空变迁的研究一直非常薄弱。2000年以来,中国城市快速发展,人口流动也随之出现新的趋势和特征,但中国城市人口流动出现了怎样的新空间格局和趋势、其影响因素或者关联因素是什么等问题还没有得到系统的研究。本文试图从全国地级城市层面,利用“五普”和“六普”等数据①,分析中国流动人口类型、时空变迁及影响因素。
    一、中国城市人口流动空间地域类型
    (一)城市人口净流入空间特征
    中国地级城市人口净流入有极强的空间不均衡性。2000年以前,首先是深圳等东南部经济特区城市和沿海发达城市成为流动人口集聚地;伴随着浦东开发,长三角地区崛起并成为又一个流动人口集聚地;随着非均衡区域政策的深入实施和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北京地区等开始不断吸引流动人口。总体而言,人口高流入的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经过几十年的经济发展,要素配置空间调整进入到相对稳定的阶段。人口和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的重要构成,可以反映当前的中国城市区域发展格局和要素配置的空间特征。从图1可见,2010年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北等东部发达城市地区与中西部重要的区域经济中心城市依然维持着极强的外来人口集聚能力,人口密集的中部地区和成渝等地区人口流出严重,在286个地级城市中(由于数据缺乏问题,香港、澳门、台湾和西藏等地区城市不在本分析对象内,下同),人口净流入量(本文中的“人口净流入”为“常住人口”减“户籍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依次是:上海(净流入人口为890万人)、深圳(776万)、北京(703万)、东莞(640万)、广州(464万)、苏州(409万)、佛山(349万)、天津(309万)、成都(256万)、宁波(186万)、杭州(181万)、厦门(173万)、无锡(171万)、南京(168万)、中山(163万)、武汉(142万)、泉州(128万)、温州(125万)、惠州(122万)、嘉兴(109万)和青岛(108万),这21个城市的人口净流入合计高达6571万人,占其总人口(19202万)的1/3。除成都、武汉外,其他19个城市均属于东部高度发达地区,包括: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京津冀北地区、海峡西岸地区和山东半岛地区等。人口净流出量超过100万(共22个)的城市依次是:郑州(100万)、宿州(107万)、贵港(112万)、徐州(115万)、亳州(116万)、南充(124万)、玉林(126万)、黄冈(126万)、菏泽(130万)、资阳(135万)、达州(139万)、六安(144万)、广安(146万)、南阳(160万)、驻马店(163万)、茂名(165万)、遵义(171万)、商丘(182万)、阜阳(252万)、信阳(259万)、周口(329万)、重庆(419万)。这22个城市的净流出人口合计高达3719万人,绝大多数位于成渝地区、河南、皖苏鲁豫交界和广西等地区。
    
    图12010年中国地级城市净流入人口空间分布
    (二)城市人口流动地域类型
    国际经验认为,当区域流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10%时,就进入到人口活跃流动期(Huw, 1990;Caroline等,2000)。据此阈值,根据2010年中国各地级城市净迁移率的大小,将中国城市划分成净流入活跃区、净流入非活跃区、净流出活跃区、净流出非活跃区4种类型(见图2)。其中,净流入活跃城市共计43个,净流入非活跃城市51个,净流出活跃城市94个,净流出非活跃城市98个。其净流入人口分别是7737万(占2010年常住人口的27.9%)、787万(占4.07%)、-1734万(占4.98%)、-7707万(占18.4%),净流入活跃城市和净流出活跃城市成为中国流动人口的主要集聚地和主要来源地。其中,2010年净流入占常住人口比例超过25%的城市从高到低依次是:东莞(净流入人口比重高达77.89%)、深圳(75%)、中山(52%)、厦门(49%)、佛山(48%)、苏州(39%)、上海(39%)、广州(37%)、北京(36%)、珠海(33%)、无锡(27%)、惠州(27%)。净流入人口占城市常住人口小于-25%的城市依次是:广元(-25%)、达州(-25%)、六安(-26%)、钦州(-26%)、贵港(-27%)、遵义(-28%)、茂名(-28%)、阜阳(-33%)、乌兰察布(-34%)、资阳(-37%)、周口(-37%)、信阳(-42%)、广安(-45%)。
    
    图22010年地级城市人口流动地域类型划分
    可见,当前中国主要人口净流入城市集中分布在珠三角地区、海峡西岸地区、长三角地区、北京市、山东半岛、辽中南地区等东部城市群和新疆、内蒙古、东北等边陲地区,在中西部分布较少。主要净流出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农村地区(如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外围地区)、人口密集的中西部地区,如安徽、河南、湖南、湖北、江西、广西、成渝地区等(见图3)。
    
    图32010年中国不同地区人口净流入总量及其占常住人口的比例
    二、2000~2010年中国城市人口流动变化
    (一)2000年以来城市人口净流入增长变化的空间特征
    2000~2010年,人口净流入增长最快的前两位城市为上海(净流入增长577万)、北京(463万),其次是天津(242万)和苏州(308万),深圳、广州、东莞、佛山、惠州等珠三角城市依然保持着强劲的人口流入势头,长三角的宁波、杭州、温州、南京、无锡、嘉兴等城市人口净流入也在快速增加;其他经济中心城市如成都、厦门、哈尔滨、武汉、青岛也都表现出区域发展的龙头作用,尤其是哈尔滨市,2000年人口为净流出,2010年已经净流入72万人(见图4、图5)。
    
    图42000~2010年中国城市净流入人口增长量
    
    图52000~2010年中国城市净流入人口增长系数
    净流入最少的城市主要集中在成渝地区、河南、安徽、苏北、冀南、广西等地区。从整体上来看,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北地区、山东半岛地区、海峡西岸地区、辽中南地区、呼包鄂地区及哈尔滨周边地区成为2000~2010年流动人口进入的重要区域。其中,三大城市地区(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北地区)净流入人口增长量均是2000年总量的2倍以上,长三角最高,珠三角其次,京津冀北速度相对较慢一些。2000~2010年净流出人口最高的两大区域分别是苏北—鲁西南—河南—皖北—湖北地区和成渝地区,其次是广西。
    (二)2000年以来城市人口净流入增长变化类型
    为了归纳2000~2010年中国城市人口净流入变化的基本类型,本文构建以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国各地级城市的净流入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例为横坐标,2000~2010年净流入人口增长量与2010年常住人口的比值为纵坐标,进行不同城市的变化类型比较(见表1、图6、图7)。
    
    
    图62000~2010年中国城市人口流动变化的区域类型分析
    
    图72000~2010年中国不同地区净流入人口增长
    
    

(未完待续)

 

Tags:中国城市人口流动增长的空间类型及影响因素(一)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