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综合研究 >> 正文

袁富华、张平:雁阵理论的再评价与拓展:转型时期中国经济结构问题的诠释

http://www.newdu.com 2018/3/17 《经济学动态》杂志社 佚名 参加讨论
来 源:《经济学动态》2017年第2期
    中国经济处于发展阶段的现实,意味着在向发达阶段收敛的过程中,将会继续遇到有待克服的困难,挑战来自于内生动力的建构和国际分工中外围地位的摆脱。更加现实的任务是,把已经偏离了线性雁阵模型的增长方式,拉回可持续的理想路径上来。立足于服务业的知识要素创造特征和发展趋势,本文尝试着对传统工业雁阵理论进行扩展,以此为基础对中国经济转型时期内生动力缺失的原因及其改进方向进行必要的诠释。
    1.动态比较优势下的长期增长的一般理论与门槛效应。
    比起以商品生产谋求短期利益的静态比较优势,动态比较优势强调以知识要素的创造来获得长期动态效率。就发展状态下经济追赶的情形而言,动态比较优势也同时体现为产业结构的的梯度升级。如果把传统工业化过程的雁阵序贯加以拉长,扩展到转型及其后的城市化过程,那么我们就能对后发国家长期追赶的路径和问题给出一个全景式观察。总体印象是,理想的服务业发展,应该是继工业雁阵充分演进之后的另一个高端,其功能是以知识要素和人力资本要素的生产配置为核心,为整体经济效率的持续改善提供动态补偿。这就是我们前期研究中强调的服务业(知识技术密集)要素化趋势。
    当把雁阵模型的线性思维延伸到服务业,自然的假设和推论是,作为增长主导性动力源之一,服务业相对于制造业应该表现出显著的比较优势,否则就没有必要从高端工业结构向服务业演化的经济意义了。正如休斯、凯恩对二战后美国服务业所作出的评价那样:由制造业生产率的巨大提高滋养起来的美国服务业,是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因此,如果说工业化雁阵是以工艺和产品改变分工格局的话,那么服务业的发展是以知识要素改变分工格局。
    工业化的国际比较表明,很少有发展中国家达成结构优化的线性演进路径。通常,受制于制造业内生动力的缺失以及服务业成本病的困扰,大多数新兴工业化国家在达到中等收入水平之后就停滞不前了。一些学者(如小岛清)强调后发国家工业化追赶不仅需要发达国家边际产业转移这种外部因素,更强调后发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要不断积极主动培育企业家精神和人力资本这种内生要素,可惜这一点被很多追赶实践忽视了。而当服务业确实远离了知识和人力资本要素创造功能、朝向初级劳动密集型发展,那么工业化和城市化产业雁阵序贯就发生了断裂,增长非连续和门槛问题就会发生。
    2.转型时期中国版本的荷兰病与现实问题。
    由于在增长起步之初与发达国家在技术和资本深化方面差别甚大,中国大规模工业化完全分工于劳动密集型较低一端的格局,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扭转。国际分工互补对中国的最大冲击,就是过度开采、利用了廉价劳动力资源——类似于对自然资源禀赋的开发利用。时至今日,中国劳动力人力资本整体水平还不太高,这与实现工业结构快速转换所要求的要素动态完全不同。
    大规模廉价劳动力的持续使用导致了外部和内部的两种失衡,且加剧了静态比较优势的快速消失。就外部失衡来看,外向贸易部门的低成本国际竞争及其扩张,促进了初级劳动力向出口品和持续累积的贸易顺差的转化,带来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并反过来抑制出口部门的扩张和初级劳动力的使用,这是汇率的扭曲效应。就内部失衡来看,国内价格的干预政策或许适合于廉价劳动力资源的大规模动员时期,但是国内竞争也因为这个原因受到抑制,垄断部门尤其是垄断广泛存在的服务业受到相对价格上升的冲击力度加大,这是国内价格的扭曲效应。
    价格扭曲效应在转型时期削弱了工业部门向深加工度化演进的潜力,破坏了服务业知识技术要素创造功能,根本上与动态比较优势的原则相违背。首先,初级劳动力的过度使用和相应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增长,诱致经济资源向该产业的过度配置,阻碍技术创新部门的发展。其次,城市化的高成本也会进一步削弱制造业增长潜力。再次,以规模扩张而不是以人力资本要素培育为出发点的服务业发展,无法适应消费结构升级和制造业结构升级协同的要求。
    3.内部化机制和服务业发展。
    二战后,发达国家经济中出现了两大创举:一是提高生活质量运动;二是把传统上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做成了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彻底改变了服务业的特性和功能。两个举措建立在工业化的效率基础上,在城市化时期成效显著。这些事件都与经济过程的内部化和生产要素动态有关,它们既是产业升级的结果,也是其进一步升级的条件和动力。内部化的本质是:增长不仅是看能够获得什么,还要看能够留住什么。通过消费结构升级把物质资本积累转化为人力资本,这也是发达国家两个创举的要义。
    基于高收入水平的生活质量的提高,体现在消费结构的动态变化上,消费结构中科教文卫项目的支出比重的持续提高,促进了人力资本结构升级,并回馈给高效率的经济增长,这是我们前期研究所观察的发达国家 “消费的效率补偿”问题。作为内部化运作的载体和必要的嵌入环节,消费的这种动态补偿机制,已经不同于将其作为生产最终目的的传统认识。在服务业主导的发达经济阶段,经济结构服务化也重塑了消费的功能,使得消费具有直接或间接的效率促进作用:前者表现在服务业中休闲娱乐行业的发展;后者即科教文卫等广义人力资本要素的培育。内部化机制一旦确立,内生增长便有了稳定的基础,同时也巩固了效率持续改进能力,这个机制一旦缺失,类似于拉美的长期停滞和经济不稳定的情景将会发生。
    ……
    袁富华、张平,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邮政编码:100836,电子邮箱:fuhua_ yuan1@163.com,zhangping@cass.org.cn。
    全文请阅读《经济学动态》2017年第2期。
    

Tags:袁富华、张平,雁阵理论的再评价与拓展,转型时期中国经济结构问题的诠释  
责任编辑:admin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文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