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缪德刚(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来源:《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期
摘要: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国民所得”估算成果迄今在国内外有着广泛的学术影响。通过对“国民所得”成果的系统性爬梳发现:相较于1953年后规范化的国民账户体系中的相关指标,“国民所得”的涵义是宽泛的;14家估算者各异的估计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估值结果;国民账户体系相关指标核算方法是“国民所得”估算方法规范化的结果;与国民账户体系利用统计资料核算不同,“国民所得”估值主要通过非统计资料间接地推算得到。这些特点不仅造成了20世纪40年代围绕“国民所得”问题的估算争议,也使得当前学界在利用相关资料时形成了歧见。研究表明,对不同时期的宏观经济指标进行学理考辨是必要的,厘清新旧指标的联系与区别才能更准确地作出经济分析。
关键词:“国民所得”;国民账户体系;估算;刘大中;巫宝三
附件:缪德刚:20世纪40年代中国“国民所得”估算问题 (编辑:熊晨玮;审校:张佶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