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学 >> 公共管理 >> 正文

技术进步与新时代的行政文化建设

http://www.newdu.com 2018/8/31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颜佳华 陈… 参加讨论

    微文化对行政文化的“四维”建构
    与移动互联网和微博、微信等各种微媒体的迅速发展相伴而生的,是一种去中心化、碎片化、即时化、赛博化的微文化形态。“微”的魅力和“小”的美好,以更个性、更个人、更细致的小型叙事挑战着现代性的元话语和宏大叙事,建构新的大众世界。
    微博、微信等担当了国家政治空间以外的“公共领域”角色,以其高效快捷、碎片多元、全民参与的交往方式,缔造了一个共享的“公共文化空间”。所有人创造所有人的符号,所有人传播所有人的信息,所有人构建所有人的文化,无论公正还是偏执,大众都在信息的传递、现实的批判与政治的期望中构成了微观“文化政治”,承担起公共性建设的责任。
    快餐式的微语言:行政文化的个性化
    从140字的“短、平、快”微博,到60秒的微信语音时长和一分钟的微视频,从小说体、散文体、诗歌体等开放文本的书写,到“人艰不拆”“喜大普奔”“友谊的小船”“人肉”“宝宝”等文字生拼或内涵曲解,新、奇、萌、怪的微语言越来越成为一种交际方式,人们不再热衷于上百万字的鸿篇巨制,而越来越沉浸于“短”“小”“轻”“微”的审美趣味。这种碎片化、情感化、娱乐化的快餐式语言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文化质感的丧失;但背后实质却是“微民”情绪的表达,对政府治理方式转变和行政文化转型的期待,希望“改语码、改观念、改结构”。行政工作的开展和主流价值的宣扬要主动拥抱互联网时代,着眼于生活,尊重与满足受众诉求,如“给力、点赞、正能量、倒逼、逆袭”等“新潮”网络语言的运用,既显生动又接地气。当然,与“微文化”合拍还需把握分寸,不能出现为了取悦听众的低级趣味甚至使用“雷人雷语”,应避免损害政府形象的表达。
    裂变式的微传播:行政文化的互动性
    微博、微信、新闻APP等微媒体平台上的置顶、关注、互粉、点赞、留言、评论和转发等交流机制,打破了信息自上而下、单向流动的传统格局,通过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同步对话和意见交融,呈现出“一次采集、多形态生产、无限次传播”的裂变式形态。个体在公共空间言说发声,以“吐槽”式的“集体交流”对某一话题“群起而攻之”,碎片化的信息和拼凑式意见得以分享与聚合,形成了一个去中心化的、不设界的“意见广场”,符合大多数人兴趣的“私人议题”迅速发酵,上升为具有社会影响力和舆论扩张力的“公共议题”,且其主观判断、价值选择直接决定着事件走向及公共性程度。所以,“微”不仅是一种传播技术,更建构着新型的对话交往空间,催生着行政管理的转型。充分发挥官方微博、微信、主流媒体网站等的互动功能,与公众进行及时、便捷的沟通交流,避免“僵尸账号”“官腔账号”“应付账号”等的诟病,才能实现“政府借网问计于百姓、人民靠网问政议政”的双向互动生态。
    部落式的微社交:行政文化的平民化
    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跨越民族、地域的界限,创造了具有一定社会关系或相同喜好、个性、立场、观念的人们互相传播信息、分享资源、交流观点的网络圈群。“微”集团或“微”部落的进入门槛“低”,每个公民都可以便捷地获取新闻时事或信息,交流、抒发情感、记录生活,并通过吸引“粉丝”成为“小圈子”里的“楷模”或“小部落”内的“精英”,进而不断激发民众的公民意识,以更高程度的自主性交流,分享着各自观点、对公共治理的参与意识和价值判断,与政界领袖或管理者进行更亲密的对话,表达自己对于公共政策和行政行为的看法。这种草根性的、平民式的圈群文化发挥了对民众的感染和引领作用。小人物通过“微文化”世界,在法治框架内以小叙事或微叙事发展出一种平民文化。但是,部落式的微社交也就意味着“群体极化”,可能会存在“习惯性质疑”或“集体沉默”的常态,因而政府要善于发现和培养具有主导作用、号召能力的价值观意见领袖、网络评论员,形塑微文化领域的“自己人”。
    交织式的微思潮:行政文化的包容性
    “微民”基于各自立场,重新设计和生产附着于不完全服从于主导文化和价值观念的海量的、碎片化的微文化,既作为一体化文化和价值观念的“潜台词”而存在,又与其拉开距离实现自我超脱,促生着多元的、差异的文化形态。多元的、碎片化的微文化,给个体的现实梦想搭建了一个舞台,这无疑有助于通过“碎片化”的印象、信息、符号迸发出灵魂的火花、情感的激动,实现不同文化形态及不同文化特质间的碰撞、融通,促使更为多元的文化观念的生成。但是,对这些多元文化形态的宽容不是毫无节制、无所不包的,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话语以常态频率渗透至个体的信息交流世界,引导民众理性地自由表达和甄别良莠,不断实现主导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三者的和谐共生,才能最终形成一种多层次的、积极向上的、不断吸收与融合创新的包容性行政文化。
    (欧叶荣 作者系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s:技术进步与新时代的行政文化建设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