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管理研究的逻辑批判:推理形式与内容
管理研究的逻辑与管理研究的二重困境关系紧密,是联结二重困境的桥梁。
一方面,管理研究的推理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管理理论发展面临的困境。管理学界一直提倡多元化的研究方法,但不可否认的是演绎式逻辑仍是“主流”逻辑。这种演绎推理有先天问题:其一,演绎式逻辑本质上是一种分析式逻辑,推理结论蕴含于推理前提中,因而无法增加新理论。这是管理研究近年来难以产生重大理论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二,演绎式逻辑建立在对推理前提的直接接受上,忽视了对推理前提的“真”的追究,通过逻辑形式的自我推理,得出“形式”正确的结论。因此,演绎逻辑只能确保思维形式的正确而不能保证思维内容的真实。而管理研究中的逻辑应不仅确保推理形式的正确,更要追问推理前提的真实性。扩充正确的推理前提,才能为增进管理知识提供源泉。其三,演绎式逻辑只在意推理形式的正确,而忽视了推理者的个体差异。演绎式逻辑只注重推理形式,而如何选择推理的条件恰恰体现了推理者的个体差异。“观察负载理论”“观察渗透理论”是当代哲学界的共识,意指没有完全独立于理论观点之外的所谓客观观察,个人的理论选择很重要,这是推理的根据。不但如此,推理者个人的心理过程同样重要,心理认知模式对理论前提、推理方式的选择也很重要[25]。反观演绎式逻辑,既不考虑推理前提的选择也不考虑推理过程的心理差异,唯奉推理形式为圭臬。对管理研究而言,就某个问题形成的多个角度的研究都只是从一个侧面在“盲人摸象”,无法做到“客观”,管理理论在实践中的有效性成为一种“道德虚构”[26]。
另一方面,管理研究的推理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的脱节,甚至有使管理理论成为无本之木、将管理实践变为盲动的风险。其结果自然是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成为“两张皮”。理论研究应受实践启发,但管理理论始于实践而非完全源于实践。将管理实践作为管理理论的完全来源的结果是管理研究只是在对实践问题进行理论上的“验证”,管理研究沦为低水平的“对策研究”[27]。对管理实践的神圣化不仅有使管理研究沦为“事后诸葛亮”的危险,还会导致管理理论的“常识化”。理论研究如果只是对实践的验证,则贬低了理论的地位和功能。
管理研究的逻辑起点与逻辑过程都服务于管理研究的目的。管理研究的目的是管理研究意义的集中体现,对目的的审视有助于揭示管理研究的根本问题。
(四)管理研究的目的批判:企业经济绩效
如果用一个简单的逻辑概括当前的管理研究,可以将这一逻辑表示为:各层次自变量→个人绩效→企业绩效。企业绩效一直是管理研究的重要主题[28]。在Web of Science网站以“firm performance”为主题的检索结果超过了3万条,足见企业绩效受到的关注之多。
要了解企业绩效在管理研究中究竟何指,最好的办法是对实证研究中的操作性定义进行分析。为了对企业绩效研究文献进行较全面的梳理,根据组织管理研究刊物的影响力并结合汤森路透对管理学刊物的影响因子评价,本研究搜集并分析了在管理研究顶级期刊发表的近1 000篇关于企业绩效的文章。对企业绩效进行归类后发现短期性经济绩效占了大多数(含财务绩效、市场绩效与运营绩效),如表1所示。企业经济绩效之所以受到如此大的关注,从根本上讲,与上文所讲的市场经济中的理性经济人假设是一致的。也就是说管理研究从人的经济理性出发,以企业的经济性为归宿。同样的逻辑,对理性经济人的批判也适用于对企业的经济性的批判。需要指出的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其行为动机与完全市场条件下企业的动机可能存在较大差异。对非经济性动机的认识不够可能是管理理论无法解释、预测管理实践的重要原因。
表1 企业绩效的测量指标及范畴
注:只列举了一个代表性文献,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向作者索取更多代表性文献。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