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未来管理面对的国民素质和社会机制问题 在多难选择的未来管理中,从长远看是增强国民素质和改善社会机制的问题。忽视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机制的改善,将会造成长期的被动。因为长远问题是从目前问题中生发出来的。长远问题不解决,同类问题就会不断地重复。在国民素质中,首先要关注农民教育与提高农民素质的问题。
社会中各个群体、各个层次、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及动力来源,构成社会机制。在中国的社会机制中,农村、农民、农业是基本部分,是中国发展、改革的基本出发点。中国计划在2020年解决2016年的5700多万贫困人口问题,实现小康的目标,这就是在社会机制中寻找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的切入点。近几年来,扶助贫困民众脱贫成了各地政府的重大事项。2011年中央政府划定14个集中连片的特困区,涵盖了679个贫困县⑨。2012年重新调整为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⑩。在贫困地区,县乡干部的努力、各种企业的兴起、面貌的逐渐改观,令人兴奋。
贫困县乡脱贫致富大多需要扶贫政策、扶贫资金、扶贫项目、扶贫的挂职干部等。但有个突出问题,一般农民照看地里农活,视野不是很开阔,往往看不到机会,或看到机会以后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有的村从外面来一个企业家,通过组织合作社,村面貌就变了;有的村从沿海城市打工回来的年轻人当了村官,整个村都有了活力;有的村来个大学生当村官,出了不少脱贫的新思路、新办法。如果有更多的村民像他(她)们一样,农村的自成长能力就会大幅提高。如果农村劳动力中有更多的大学生,就不用担心农村持续贫困问题,就地开拓就业门路、就地建设田园城市的问题也不难解决。所以,从根本上看,还是五亿农民受教育程度、理念、经验的问题,是知识和技能的问题。如果把对农民的教育放在第一位,采取一些办法、机制,去系统地提高五亿农民自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每个农民能看到农村角落中的各种机会,能利用机会去创造财富,这在中国农村就会形成不可估量的创新的力量。
有时候听到人们抱怨,觉得老少边穷的地方没有沿海乡村那样的天时地利,“如果我们村不在西北旱区,也不至于辈辈受穷”。不可否认,这些干旱、大山、寒冷等不利的自然条件的确是致富道路上的障碍,但也不是改变不了的。关键在人,在人的知识、能力和精神。
以以色列为例,以色列人口813万,相当于中国南宁市的规模,其一半的国土是沙漠,在许多城市和地区最缺的是水。这些地方的人们一边找水,一边极力节约用水。虽然生存环境困难,但是利用人的智慧,使以色列创造了全球领先的滴管技术和喷灌技术。在缺水的城市,凡是有树木、花草的地方,每一株植物的根部都有一个管子,往里面滴水。滴灌作业由计算机控制,检测植物的生长环境、水分、养料等,自动向植物根部输送水和养料。大面积的庄稼和草坪则采用喷灌方式。利用滴管喷管、智能控制、精准配给的水系统,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了精致的利用。以色列人的知识、能力、精神和机制维持了干旱城市的绿色、生命和富裕。
以色列政府和家庭十分重视教育。800多万人口中,有12%的人拥有大学以上的学历;在劳动力人口中有24%拥有大学学历。受过系统教育的民众,推动了科技发展和经济繁荣。以色列的科学家在遗传学、计算机科学、光学、工程学、军事科技等领域的贡献相当突出,在农业、物理学和医学上也非常有成就。到2014年,以色列有14位诺贝尔奖得主(11)。民族的传统、社会的规则、政府的推动造成了教育、科技、经济之间的互动机制。
整个国家的富强源于高素质的民众和社会机制。高素质的民众与合理的社会机制使国家有能力解决失业、贫穷、农业、制造业、互联网、高科技的问题。国内外的实践表明:第一,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很难改变,不要去和美国、俄罗斯比自然资源,不要去和欧洲比环境,只能在祖宗留下的地方,改进社会机制,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能依靠自生长能力去改造中国农村、改造中国。第二,自成长能力潜在于民众身上,需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去开发,由此去积累人的知识和技能,锤炼人的品格和精神。人的知识和技能源于系统的教育,人的品格和精神受影响于社会的风气、习惯和传统。中国农村的彻底改观在于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及其创造精神。第三,人的素质比什么都重要。因此,要积极改进社会机制,认真地发展国民教育,长远地积累民众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地净化社会风气,传续民族的好习惯、好传统,为解决多难选择中的人的素质和社会机制问题奠定基础。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