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登峰唐玲玲
内容摘要:通过研究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动态关系可知,进口贸易可以促进潜在总供给的增加,成为推动一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重要因素。长期来看,我国进口贸易的长期供给效应是存在的,进口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为了减少近年来我国急剧扩大的外贸顺差,我国外贸政策应当适时转型,由过去单纯强调出口转向出口与进口并重的进出口平衡发展战略。
关键词:进口贸易,供给效应,经济增长,计量分析
一、研究背景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外贸政策的取向基本上是强调出口贸易的重要性,对进口贸易的供给效应及其在长期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重视不够,最终导致近几年来我国进出口贸易发展出现了严重失衡,贸易顺差急剧扩大,累积了巨额的国际收支盈余。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2006年我国进出口顺差高达1174.7亿美元,年末外汇储备已达10663.44亿美元,2007年1~8月我国又累积了1617.6亿美元的贸易顺差,6月末外汇储备高达13326.25亿美元(见表1)。应该说,我国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出口高速增长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解决就业压力功不可没,但进口总额长期低于出口总额,持续累积的巨额顺差有可能最终损害经济发展。例如,巨额顺差一方面加剧了人民币大幅升值的压力,最终可能损伤出口竞争力;另一方面加剧了中央银行稳定货币供给的压力,央行被迫买入外汇投放基础货币,加剧了通胀压力,威胁到宏观经济稳定;巨额顺差还容易导致国际贸易摩擦,贸易伙伴国动辄采用反倾销和特别保障措施对我国出口产品实行限制,恶化了我国出口贸易环境。因此,我国当前的贸易政策应该作适当的转型,在继续保持一定的出口增长速度的同时,大幅提高进口增长速度,实行进出口平衡发展战略。本文的选题强调进口贸易的重要性,侧重于对进口的供给效应及其在长期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机理的研究。
二、文献回顾
目前,国内学术界关于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出口方面,大量文献从微观、宏观层面上分析了我国外贸出口促进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和外在表现,并用计量经济模型给出了实证分析;也有部分学者研究技术创新与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关系(胡艺和吴宏2007)。对于进口贸易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国内较早研究进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有佟家栋(1995),样本的数据区间为1953~1990年,分析的结论是1979~1990年改革开放极大地调动了国内的生产力.进口对国民经济具有积极的作用,进口每增长1%则GDP增长0.07%。刘晓鹏(2001)对我国1981~1997年的进出口增长率与GDP增长率进行回归分析,结论是进口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进口每增长1%,则GDP增长0.23%;而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却不显著。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入世承诺的履行及进口关税下降,进口贸易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逐渐受到我国不少学者的关注,季铸(2002)、许和连和赖明勇(2002)、许启发和蒋翠侠(2002)、张亚斌和易红星等(2002)、任永菊(2003)、阎姜鸿(2003)、林毅夫和李永军(2003)、吴振宇和沈利生(2004)、尹翔硕(2005)、廖进中和邓海滨(2006)、徐光耀(2007)等,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进口贸易与我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基本结论是进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是存在的。但从分析的过程来看,大多只对进口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简单的相关性分析,没有深入考察进口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联系,对进口贸易的供给效应及其在长期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机理缺乏规范的理论解释。实际上,国外有不少文献将新增长理论及国际贸易新理论运用到进口的供给效应分析中来,Grossman and Helpman(1991)运用内生增长理论(Endogenous Growth Theory)分析开放经济条件下技术国际溢出与贸易的相互作用,Coe and Helpman(1995)从研究与开发(R&D)的国际溢出作用出发,通过实证分析证明了经济增长与进口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Michelle P.Connolly(1998)认为,高技术产品的进口可以直接增加国内产出、促进国内模仿和技术革新,进口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
三、进口贸易的供给效应分析
传统的凯恩斯主义贸易理论认为,作为拉动总需求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的贸易差额的增加对短期产出的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在凯恩斯的国民经济核算公式Y=C+I+G+(x-M)中,出口是注入,与短期产出正相关;进口是漏出,与短期产出负相关。当一国经济处于萧条及严重失业时,政府应该鼓励出口、限制进口,以实现刺激总需求推动产出增长的目的。从总需求的角度来分析,这种进口与经济增长的短期关系应该还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的。但是,从总供给的角度来分析,进口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某种长期动态关系,这就是所谓的进口贸易的供给效应,进口贸易可以影响总供给,进而成为影响长期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因素。进口贸易对于总供给以及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可以在三个分析框架内渐次展开:一是新古典增长理论分析框架,二是内生增长理论分析框架,三是产业内贸易理论分析框架。
1新古典增长理论
新古典增长理论假定要素的边际报酬递减,产品和要素价格瞬时调整,经济能够达到长期稳态均衡。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取决于生产要素(劳动力和资本)投入的增加及外生技术进步,经济增长的核算公式为:
△Y/Y= [(1-θ)△N/N]+[θ△K/K]+(△T/T) (1)
该公式的含义是:产出增长=(劳动份额×劳动增长)+(资本份额×资本增长)+技术进步。依据新古典增长核算公式,进口可以从两方面对一国潜在总供给的增长产生影响:一方面,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使得生产可能性曲线外移,推动一国的产出增加。由于绝大多数国家存在资源禀赋方面的差异,不可能完全拥有生产所需的全部要素,稀缺自然资源和资本货物的进口可以直接克服国内供给约束,成为经济增长的前提,英国和日本的经济起飞就是建立在进口稳定而便宜的工业原料基础上的。另一方面,资本货物的进口往往伴随着技术设备的引进,可以提高国内生产设备的技术含量和技术水平,直接推动一国的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提高劳动和资本等要素的边际产出效率。因此,技术设备的进口可以看成是外生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起着重要作用,19世纪美国经济的起飞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能够从欧洲获得稳定的劳动力和资本货物的来源。
2内生增长理论
新古典增长理论将技术进步看成是外生的,并没有考虑高技术商品的进口在国内引发的技术革新和模仿对经济增长的持续性的贡献。美国经济学家Rome(1990)提出的内生增长理论认为,获取新知识(包括革新、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积累等概念);刺激新知识运用于生产(市场条件、产权、政治稳定以及宏观经济稳定);提供运用新知识的资源(人力、资本、进口品等),均可以有效地提高总供给能力。“边干边学”理论认为,厂商通过资本存量的增加而不断总结经验和改善技术状况,使其知识存量增加,从而促进生产率的增加。Lucas(1988)进一步指出,人力资本和研究开发的投资会产生外部效应,即通过知识的传播和扩散,对其他要素所有者的技术水平的提高产生积极影响,从而促进全社会的技术进步和生产率的增长。依据内生增长理论,进口贸易一方面可以提供运用新知识的各种资源;另一方面通过资本品的进口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引进,在不断的技术改进和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形成动态效益,促进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进而通过模仿和扩散,生产率的提高得以在全社会实现,推动一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进口贸易产生的内生总供给效应在美国、日本和韩国的经济发展历程中都得到了证明,Lawrence and Weinstein(1999)通过对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的相关数据的计量分析,得出进口额与劳动生产率增长之间有正相关的关系,并指出进口促进经济增长是通过国际竞争力的加强以及获得更好的中间产品来实现的。因此,进口贸易对长期总供给的影响,在新古典理论看来是静态的、外生的,但在内生增长理论看来是动态的、内生的。
3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认为,在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条件下,建立在规模经济基础上的差异产品的相互进口将使所有国家的福利增加。如图1所示,在市场规模既定的条件下,垄断竞争行业中的厂商数量越多,单个厂商的产量就越少,由于规模经济的作用,平均成本就越高,因此CC线向右上方倾斜;与此同时,厂商数量越多,相似而又有差异的产品种类就越多,竞争就愈激烈,行业价格就越低,因此PP线向右下方倾斜。行业中均衡的厂商数量为N1,均衡价格为P1。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CC线由CC1右移至CC2,厂商数量增加至N2,均衡价格下降至P2,一国可以更廉价地进口更多的差异化产品。此外,跨国公司根据在全球范围内依据成本最小原则生产或进口零部件,一方面导致产业内贸易急剧上升;另一方面为东道国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最终导致东道国潜在总供给的增加和经济增长。美国20世纪90年代之所以出现的高增长、低失业与低通胀并存的新经济现象,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依据规模经济理论进行全球生产和全球采购从而促进了潜在总供给能力的扩张。高技术产业内贸易的扩大,容易引致进口国技术模仿、创新和扩散,促进国内知识积累和技术进步,进一步强化内生经济增长。
来源:《当代财经》 2008年第1期
责任编辑:奇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