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数量与技术经济学 >> 正文

基于空间计量的进出口贸易与居民收入差距的关系研究(上)

http://www.newdu.com 2018/3/7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 徐晓慧 参加讨论

    摘要: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采用我国31个省2002-2010年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我国各省份的居民收入差距(城乡之间、城镇之间、农村之间)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一定的空间正自相关性和集聚效应,不同地区的居民收入差距存在空间互补效应;(2)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增加会引起我国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和城镇居民内部收入差距的缩小,而对农村居民内部的收入差距没有显著的影响;(3)进口贸易总额的增加带来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拉大,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对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没有显著影响;(4)出口贸易总额的增加会引起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和城镇居民内部收入差距的缩小,而引起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的扩大。
    关键词:进出口贸易,居民收入差距,空间计量
    一、文献综述
    在关于进出口贸易与收入差距关系的问题上,国外学者在理论与实证方面都做了大量的研究,研究对象涉及不同经济发展程度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他们对该问题的研究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进出口贸易是否与收入差距的变化有关?即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之后,李嘉图的比较优势更普遍地解释了对外贸易产生的基础,是最早提出关于贸易与收入分配关系的理论。1941年由斯托尔拍·萨缪尔森在H-O理论上创建了最直接探讨两者关系的S-S定理。1971年萨缪尔森和琼斯一起创建的特定要素模型很好地解释了短期内对外贸易对要素报酬的影响。随后很多学者对S-S定理进行拓展,并进行大量实证研究,认为进出口贸易确实对收入差距有影响。第二步,在确实进出口贸易对收入差距有影响的前提下,探讨进出口贸易是扩大还是缩小收入差距。由于不同学者采用的研究对象不同,研究方法不同及研究的角度不同,所以得到的结论各异,各有为数不少的支持者支持进出口贸易扩大或缩小收入差距。Adrian Wood(1995)、Leamer(1998,2000)、Haral Beyer、Patricio and Rodrigo(1999)、Raymond Robenson(2000)、Susan Chunzhu、Daniel Trefler(2005)以及Guillermo Perry and Marcelo Olarreaga(2006)的实证结果都支持进出口贸易扩大收入差距,Bourguignon and Morrisson(1990)、Arne Bigsten and Dick Durevall(2005)、Roger Bjornstad and Terje Skjerpen(2006)等的实证结果显示进出口贸易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
    相比国外学者的研究,国内关于进出口贸易与收入差距关系的研究起步较晚,理论研究极少,最多在经典理论中结合我国现实经济状况进行分析。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篇:王楠(2002)在特定要素理论和H-O理论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分别从短期和长期分析了入世对我国城乡间、地区间、产业间收入分配的影响。结论认为,短期内入世会引起我国城乡之间、城乡内部、高素质和低素质劳动力、行业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短期内的收入差距有可能在长期得到缓解,即从长期来看,入世改善收入分配,实现整个社会的共同富裕。尹翔硕(2002)以我国为例,指出斯多尔帕·萨缪尔森定理的成立不一定要以对外贸易为前提条件,只要该国国内生产发生变动,此定理的结论也成立。邢孝兵(2006)证明了在技术水平一致的条件下,假设长期内寡头垄断厂商的产出水平相同,则在寡头垄断的市场条件下要素禀赋理论和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仍然成立。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出发,为贸易对工资差距影响的理论增添了新的理解,但仍没有突破性的结论。较之理论研究,国内实证研究更充实,戴枫(2005)的实证分析表明,以基尼系数表示的中国收入差距的扩大与以对外贸易依存度表示的贸易自由化程度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万广华等(2005)在研究全球化与收入差距的关系时认为,对外贸易显著扩大了收入差距,且其重要性随着时间在不断增长。徐剑明(2006)通过建立一个符合我国非充分就业条件下的对外贸易对收入影响的模型,得到对外贸易扩大了我国收入差距的实证结果。王卉(2007)从贸易结构对农村收入分配、城镇收入分配和全国收入分配三个方面阐述了贸易结构如何影响收入分配,结论认为贸易结构对收入分配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对农村、城镇与全国的收入分配有不同的影响。文娟、孙楚仁(2009)的计量检验结论则是:贸易扩大总体上对中国收入不平等起到了改善的效果,但具体分析进口、出口和制成品行业时,发现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较为复杂。姜凌、左萌(2010)研究我国加入WTO对劳工收入影响,其计量实证分析的结论是:加入WTO这一贸易自由化措施是加剧我国劳动者收入不平等的重要因素之一。沈颖郁、张二震(2011)利用我国大陆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1993-2008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我国对外贸易、FDI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倒U形关系是不确定的。就目前而言,对外贸易和FDI的增加均将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与以上学者研究相比,本文从空间经济学的角度,采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我国各省份(自治区、直辖市)的进出口贸易与居民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可能的创新点如下:(1)从空间经济学角度分析,采用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实证研究;(2)分别从进出口贸易、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3个方向对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之间、城镇居民内部和农村居民内部的收入差距进行详细研究;(3)计算我国各省城镇居民内部收入差距和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探讨城镇居民内部收入差距和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
    本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在对现有文献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提出本文可能有的创新点;第二部分对我国收入差距显著进行详细的描述,为第四部分实证分析打下基础;第三部分对本文数据选择和指标选取做出说明;第四部分建模并实证分析;第五部分得出结论。
    二、居民收入差距现状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城乡收入比在1978-1983年间呈下降趋势,而后开始呈现波浪型的上升趋势,并在2010年达到30.974%。城镇居民的基尼系数从1978年的0.160上升到2010年的0.384,整体保持持续增长趋势,同时农村居民基尼系数也稳步增长,从1978年的0.212上升到2012年的0.386。相比城镇居民基尼系数和农村居民基尼系数,可以看出,前者的数值基本大于后者,表明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大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2002年我国加入WTO以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密切,收入差距问题更加凸显,接下来重点分析2002~2010年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2002~2010年间我国大陆31个省中大部分省份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东部沿海城市尤其明显,如上海、天津、浙江、广东、福建、辽宁等,相比内陆城市,我国沿海城市的进出口贸易非常活跃,进出口贸易是引起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吗?而少数西部城市的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在缩小,如四川、西藏、甘肃和云南等,其2010年城乡居民的收入比明显大于2002年的收入比。
    由表3和4可以看出,我国各省城镇内部居民之间和农村居民内部之间都存在收入差距,且大部分城镇和居民的基尼系数都在上升,表明各省城镇居民之间和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在不断拉大,收入分配越来越不平衡。如天津、浙江、江苏、广东、福建、辽宁等沿海东部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它们2010年城镇居民的基尼系数基本超过3.5,尤其广东高达0.4440,其他各省的城镇居民系数大部分也都靠近或部分超过3,表明各省城镇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相比2002年和20l0年农村居民的基尼系数,不难看出,绝大部分省的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也在扩大,但是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不同,上海、浙江、广东等省的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相对在缩小,可能原因在于沿海省市的进出口贸易比较集中,进出口贸易的增加促使对非熟练劳动力需求的增加,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镇,工资收入上升,使得收入差距缩小。另一方面,北京、天津、湖北、湖南和云南等大部分省的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拉大,2010年,新疆农村居民的基尼系数高达0.4735。
    三、数据说明和指标选取
    (一)数据说明
    本文实证检验分3种,分别为进出口贸易对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城镇居民之间收入差距和农村居民之间收入差距的影响。第一个模型中使用的是我国除香港、澳门和台湾外的大陆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由于山东、宁夏和山西3省数据的缺失,第二个模型中使用除山东以外的30个省的面板数据,第三个模型中使用除这3个省以外的28个省的面板数据,时间跨度都为2002-2010年。本研究从《中国统计年鉴》 (2003-2011)、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农村经济》、各省的统计年鉴、中国经济信息网上收集整理2002-2010年的相关数据。
    (二)指标选取
    1.居民收入差距
    本文居民收入差距包括3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镇居民内部收入差距和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指城镇居民平均收入与农村居民平均收入之间的差距,城乡收入差距的测度方法至关重要,要满足不平等指数的基本要求:人口和收入的均质性与Pigou-Dalton转移理论。鉴于数据获取难度和可比问题,本文采用纯收入口径,即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来衡量城乡收入差距,计算公式如下:
    
     其比值越小,表示收入差距越大。
    城镇居民内部与农村居民内部的收入差距,考虑到数据可得性,本文分别采用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基尼系数表示,由于我国统计年鉴中没有直接给出各省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基尼系数,本文作者借鉴臧日宏《经济学》中基尼系数的计算公式计算得到,计算公式如下:
    
      2.进出口贸易
    本文采用进出口贸易总额、进口贸易总额和出口贸易总额表示进出口。首先,根据历年人民币对主要外币年平均汇价(中间价)对总额值进行折算,得到人民币计价的进出口贸易。由于收入差距为比值数值,所以实证模型中对贸易数据取对数。
    3.技术指标
    考虑到农村与城镇应用技术的差别,本文技术指标的选取借鉴赵晓霞(2009)技术指标的表示方法,将生产技术水平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用每单位耕地上农业机械总动力来度量,具体以每个省农业机械动力总和(万千瓦)除以这个省的农作物播种总面积(千公顷);另一类是用来度量城镇工业生产的技术水平,用每个省的工业总产值(万元)除以该省工业从业人员(人)。
    4.其他变量
    借鉴现有文献,本文还选择了资本投入和经济发展水平两个指标作为解释变量,其中资本投入采用各省的固定投资总额表示,经济发展水平用各省的生产总值表示。模型中分别对这两个指标取对数处理,表示为lnk和lngdp。
    四、模型设定和实证分析
    (一)模型设定
    根据模型对“空间”的体现方法,空间计量模型主要分成两种类型:一是空间滞后模型(SAR),如模型(4-1)表示,主要用于研究相邻机构或地区的行为对整个系统内其它机构或地区的行为产生影响的情形;另一种是空间误差模型(sER),如模型(4-5)表示,通过其误差项反映机构或地区间的相互关系。
    
     其中,W为n×n的空间权值矩阵,Wwage为空间权值矩阵W的空间滞后因变量;如果该模型设定正确,就表明我国进出口贸易存在着水平作用,各地的进出口贸易在空间上有交互作用,若ρ显著为负,表明不同地区存在贸易竞争,若ρ显著为正,表明不同地区存在贸易互补。
    根据模型(4-1),本文具体的空间滞后模型设置为:
    
     其中,λ反应了样本观察值的误差项导致的区域间溢出成分,表明区域变化对相邻区域的溢出程度。
    根据(4-5),本文空间误差模型的具体设定形式如下:
    
     解释变量为进出口贸易总额(trade)、进口总额(im)、出口总额(ex)、固定资产总投资(k)、工业生产总值(gdp)、工业技术水平(indu)和农业技术水平(arg)等影响因素。
    两个模型中的W为地理加权矩阵,表示如下: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

Tags:基于空间计量的进出口贸易与居民收入差距的关系研究(上)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