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学 >> 经济管理 >> 正文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70年的回顾和展望

http://www.newdu.com 2019/8/7 《中国经济学人(英文版)》2019年04期 石碧华 参加讨论

    长达十几年的三线建设出现了两次高潮。1964~1966年以大西南为重点的三线建设是第一次高潮,也是三线建设的初期阶段。1969~1972年是三线建设的第二次高潮,三线建设的多数项目都是在这一时期投入或建成的。1964年到1978年的三线建设,使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许多工业产品的生产能力从无到有,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随着一大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和大小三线建设企业的兴建、迁建,不仅直接带动了中西部地区基础工业的发展,而且使中西部地区的工业结构逐步趋于合理,对于改变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布局和推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由于三线建设奠定了较好的物质技术基础,中西部地区工业生产在“文革”的动乱年代仍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三线建设时期,由于人们的认识水平和当时的国内外环境等主、客观原因,三线建设的布局以国防为原则,取代了经济原则,存在许多片面性。三线建设的新项目、大项目,都要按照“分散、靠山、隐蔽”的原则选址建设,使得当时的项目建设大都远离城市、远离交通要道、布点分散,造成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加之许多项目彼此孤立,互不配套,致使许多项目的生产能力难以正常发挥,出现投资大,效益低;大企业,小社会;军工为主,孤立发展,缺乏联动等不良后果。从“七五”计划开始中央决定对三线企业进行调整和搬迁。由于各种问题的存在,三线企业在中西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大打折扣。

    2.主要成就与特点 

    由于中国的计划经济不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高度发达基础之上的,因此计划经济体制所面临的任务主要是如何加快工业化,即解决工业化的资金问题、优先发展重工业问题、城市化问题。计划经济的上述任务,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计划经济本身的作用不是体现在能否准确地计算社会生产与需求之间的平衡和资源的最佳配置,而是表现为最大限度地动员社会资源,加速工业化步伐,实现赶超战略[武力:《中国计划经济的重新审视与评价》,《当代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4期。]。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奠定了内地工业的发展基础,有效地改善了内地与沿海发展不平衡状况。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工业发展的成就正如叶剑英1979年在代表中共中央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在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目前,全国工业企业达到三十五万个,(仅)全民所有制企业的固定资产达到三千二百亿元,相当于旧中国近百年积累起来的工业固定资产的二十五倍。从我们完成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一九五二年算起,到一九七八年,我国工业发展尽管有过几次起落,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仍然达到百分之十一点二。”[叶剑英:《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年大会的讲话》,《人民日报》1979年9月30日。] 
    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央政府集人、财、物的调控权和支配权于一身,为国家资源配置的唯一经济主体。中央政府的经济决策和行为主要是为了国家利益,这虽然有利于集中财力,从“全国一盘棋”出发,统筹规划区域发展,但由于其否定地方、企业的利益主体地位、否定市场机制的作用,地方政府与企业的积极性得不到发挥。因此,区域均衡的战略目标很难最终实现。总的来说,计划经济时期区域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片面追求区域均衡目标。从整个生产力布局来看,片面强调区域平衡发展,国家在投资的地区分配和项目选取上,过分强调缩小地区差距,有时甚至采取“一平二调”的超经济强制措施。应该说,这种均衡战略对于改变中西部的极端落后状况有明显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区域经济的不平衡状况,在内地建立了一批初具规模、行业较为齐全的工业基地,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经济意义。但由于忽视了生产力布局的效率原则,抑制了沿海地区既有工业优势的有效发挥,从而影响了整个宏观经济效果。这种忽视效率的均衡目标必然导致一种低水平的平衡发展。
    第二,形成高度垂直的区域分工结构。由于实行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管理模式,区域的一切经济活动都是由国家计划予以安排,地方没有或基本上没有自主权。因此,区域经济的组织和运行以垂直分工体系为主,各地区自成体系,区域间的横向联系很微弱。区域与区域之间实际上是地方政府之间的纯行政性的区际关系,是一种以中央政府为中介的纵向的间接关系。在全国的总棋盘上,由于地方没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利益,所以在经济发展中缺乏积极性。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也被暂时掩盖起来了。
    第三,强调区域发展自成体系。在均衡发展目标的指导下,全国实行工业扩散方针,鼓励一切有条件的省和自治区发展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鼓励一切有条件的行政地区和县发展五小工业。各地区搞“大而全”“小而全”,形成高度雷同的地区经济产业结构,彼此在低水平上重复生产、重复建设,造成地区优势难以发挥,区域间基本上没有形成合理的、有效率的分工格局。从1958年起,中央曾经以行政区划为基础划分为七个经济协作区: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华东、华中和华南(1961年华中和华南合并为中南区,全国形成六大经济区),并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协调区内各省间的经济联系,组织各种经济协作,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我国区域分工与合作的发展。但是由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以纵向联系为主,横向的区域分工合作难以顺利开展,全国经济发展缓慢。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Tags:中国区域经济发展70年的回顾和展望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