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学 >> 公共管理 >> 正文

国家开放创新体系:文献综述

http://www.newdu.com 2018/3/7 《创新与创业管理》 凌学忠 杨… 参加讨论

    摘要:从理论基础、概念起源、研究脉络、类型和测度等方面,对国家开放创新体系的相关研究进行全面的梳理和回顾,并指出当前理论研究的不足和中国面临的挑战。
    关键词:国家开放创新体系/开放式创新/国家创新体系
    作者简介:凌学忠(1968-),男,江苏高邮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家创新体系、开放式创新、国家开放创新体系,北京 100084;杨若鑫(1991-),男,山东淄博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家开放创新体系、全球创新体系、技术创新管理,北京 100084;李纪珍(1974-),男,湖北黄冈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创新创业管理、科技政策、项目管理,北京 10008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开放创新体系研究”(71573148)资助。
    近年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科技资源全球配置的背景下,国家创新体系在国家层面的开放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此背景下,国家开放创新体系(national open innovation system,NOIS)作为国家创新体系(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NIS)概念的延伸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国家开放创新体系的发展有助于从宏观层面上推动国内与全球之间的互动。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科技研发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增强与外界尤其是与先进国家的互动,对自身研发水平、提高本国自主创新能力十分有利。而就目前的情况而言,相关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希望通过对相关研究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对未来该领域的研究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1 理论基础
    国家开放创新体系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开放式创新理论和国家创新体系理论,两者的融合逐步形成了国家开放创新体系理论。
    1.1 开放式创新
    封闭式创新(closed innovation)是传统的创新模式,核心是将封闭的资金供给与有限的内部研发力量结合,其目的是保证独享技术和获取垄断利润[1-2]。封闭式创新模式的运用前提是技术外溢困难、员工流动性低、知识传播缓慢、消费者和供应商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风险投资不发达、高校及科研机构在创新中的作用较小等[3-4]。
    然而近年来众多的创新学者发现:企业的创新理念往往来自外部;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形式的员工流动(包括跨国流动)成为常态;知识在全球范围内快速传播;用户和供应商参与创新;大学和研究机构在创新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并且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研发成果经常转移和外溢;创业投资公司大量兴起改变了创新进程;大企业成立创业投资部门成为潮流;商业模式在创新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等。这些均推动了创新的开放,这些变化实际上构成了开放式创新的研究基础。
    开放式创新(open innovation)的概念最早由Henry Chesbrough提出:为推动技术创新的发展,企业应充分结合内部及外部的资源和想法,依靠内部与外部两种通向市场的路径[3]。
    开放式创新概念的提出有3个基本的前提:第一,企业创新需要外部资源;第二,创新的主要目的是获利(实际上,开放式创新根植于企业如何从创新中获利的分析框架);第三,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商业模式和价值链等概念的兴起改变了创新理论和实践。
    开放式创新不仅在于资源的获取与交易,而且在于创造双赢的机会。开放式创新在“深度”(depth)和“广度”(breadth)上往往有着“最适规模”[5-7]。开放式创新不限于高科技产业[8-10],传统产业同样适用[4,11]。开放式创新由最初强调内外部知识的同等重要[3],到知识的内向和外向流动[4],再到非营利组织的开放性创新[12],以及跨越组织边界的开放[13]等,相关研究越发丰富。
    开放式创新有不同“模式”。根据资源流动方向的不同,开放式创新可划分为内向型开放式创新(inbound open innovation)、外向型开放式创新(outbound open innovation)以及后来的耦合模式[4,14-16]。其中,内向型开放式创新是指企业利用外部的知识资源,将外部有价值的创意、知识和技术整合到企业并进行创新和商业化的过程。内向型开放式创新表明,知识创造的场所并不必然等同于创新实现的场所。事实上,学界早有发现,企业引进外部的技术会比企业内部自行研发更为快速;或者说,外部知识来源对于企业研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协助企业开展创新[17-18]——这是最通常意义上理解的开放式创新。
    中国学者如张振刚、陈志明和李志健[19]发现,内向型与外向型开放式创新都能对创新绩效产生正向影响,且这种影响是通过实际吸收能力这一中介变量进行传递的;潜在吸收能力对内向型与外向型开放式创新起相反作用;吸收能力有限的中小企业适合进行内向型创新,而具有高吸收潜力的大型科技企业适合进行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彭程[20]选择国际化程度作为调节变量,发现它负向调节内向型创新与创新绩效的关系,正向调节外向型创新与创新绩效的关系。
    与以往研究开放式创新方向性的研究不同,阳银娟与陈劲[21]关注了开放程度对绩效的影响。他们发现,开放程度越高,企业创新绩效越好,且在越不确定的环境中这种效应越明显。进一步,唐国华与孟丁[22]从环境的动态性、敌对性和非均衡性三方面对开放式技术创新的不确定环境进行研究,发现不确定的环境有助于开放的技术创新战略的采纳。
    总体来说,目前开放式创新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层面(包括企业内部,如项目与团队层面),较少涉及产业层面,更少涉及国家或宏观政策层面。但是,包括中国政府部门在内,所有国家创新体系的主体都非常关注开放式创新。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s:国家开放创新体系:文献综述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