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国家开放创新体系类型 当前对国家开放创新体系类型的研究尚不十分明确,但可以根据相关理论为其提供参考。比如,作为国家开放创新体系的理论基础,Chesbrough和Schwartz[56]指出开放式创新可分为内向开放式创新和外向开放式创新。Dahlander和Gann[12]将开放式创新细分为内向获取型(acquiring)、内向分配型(sourcing)、外向扩散型(revealing)和外向授权型(liscensing)4种类型。除了根据知识的流向进行分类,还将是否获取回报作为分类的标准,如内向分配型和外向扩散型就是免费对外部知识、信息进行利用,或者免费向外界扩散知识、信息等相关资源。而Etzkowitz[57]针对创新体系中政府、企业、研究机构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三重螺旋理论,包括:国家社会主义模式(etatistic model)、自由放任的模式(laissez-faire model)和重叠模式(overlapping model)。这种分类就是根据政府、学术界以及产业界的主导地位进行的分类。这些探索为进一步研究国家开放创新体系的分类奠定了基础。
2.4 国家开放创新体系的测度 2.4.1 国家创新能力的测度 国家创新能力是建立国家开放创新能力测度指标体系的基础,同时也是国家创新体系测度的主要指标之一。Suarez-Villa[58]首先提出国家创新能力概念,主要通过专利水平来进行衡量,同时还包括教育、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等在内的环境因素,是创新能力理论在国家层面的应用。Furman、Porter和Stern[59]基于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创新能力理论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进一步强调了“世界首创”(new to the world)对于评价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并构建了国家创新能力的FP & S理论模型。FP & S理论模型从创新公共基础设施和集群环境的角度出发,主要包括贸易开放程度、技术经验等影响因素。Porter[37]借鉴NIC(national innovation capacity)的研究方法,对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国家的创新能力进行排序,主要包括创新环境、政策、人才、关联和创新引领5个维度。Hu和Mathews[60]提出H&M模型,包括GDP、外资情况、科技期刊、市场占有率、人才密度等指标,认为国家创新能力需要体现创新的持续时间、潜在创新以及创新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2.4.2 创新水平和绩效测度 除了创新能力,国家创新体系的测度还聚焦于创新水平和创新绩效。Niosi等[61]提出衡量国家的创新水平需要包含贸易和专利两个维度的数据。Liu和White[62]对国家创新体系的运行绩效与结构变化进行了分析,构建了创新绩效的描述性模型,包含研发、生产、最终使用、连接和教育5项基本活动。Porter[37]指出,由于创新产出测度的随机性较强,有时其只适用于特定类型的创新。Nasierowski和Arcelus[63]建立了一个相对完善的测度系统,主要是通过对国家创新体系的指标进行定量化和具体化,从而降低指标的随机性。Furman、Porter和Stern[59]则主要通过由政策制定、研发活动、研发投入、人力资源、企业家精神和技术转移6个维度构成的测度体系对国家创新体系的运行绩效进行系统的分析。Balzat[61]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家创新体系绩效评价模型,主要包括知识基础、金融、创新引导、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和国际化6个维度,并对18个国家的国家创新体系的构成与运行进行了分析评价。中国科协发展研究中心(2009)出版的《国家创新能力评价报告》,从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潜能3个角度,构建了包括21个指标的国家创新能力测量指标体系。Freeman和Soete[65]指出,创新指标的选取需要十分谨慎,由于其自身存在局限性,所以创新指标测度的制定具有一定难度。对此,Grupp和Schubert[66]也有相同的观点,并引入雷达图以弥补创新指标局限性所带来的不足。国家创新体系的创新指标测度一直受到国际上的高度重视,如何将创新能力测度指标量化是大家普遍关注的重点。1997年,OECD在《科学、技术和工业记分牌》提出了一个可对科技产业绩效进行评价的分析框架,该分析框架于2007年进行了修订,根据9个指标对创新进行测度,包括研究开发、知识基础、人力资源、创新政策、创新绩效、信息与通信技术、特定技术、国际化、全球经济流动、生产率和贸易。到目前为止,该测度指标最为精细,不但包含了与科技活动直接相关的指标,如创新政策、研究开发等,还包含了其他体现经济活动效率的指标,如生产率、全球经济流动和贸易等。2011年,OECD主要从知识基础、知识连接、经济新增长领域、全球经济竞争、知识经济和企业创新6个维度对创新进行评价,包含了57个具体指标。
2.4.3 国际化/开放性的测度 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开放性测度指标也是国家开放创新体系测度的重要方面。Niosi和Bellon[39]基于对跨国企业的研究分析,通过对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发达国家的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程度进行比较,提出了创新体系开放度的概念,衡量指标包含国际技术转移、跨国公司研发、国际技术联盟、资本品国际贸易、科技人力资源的国际流动、国际科研项目合作等方面,指出不同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程度以及国际化类型有很大差别。Pavitt等[67-68]基于十多年对跨国企业的研究认为,跨国研发是国家开放创新体系的重要影响因素,但创新国际化不应局限于企业层面,还应包括国家层面各个影响因素,如金融机构、高校、政策、法律制度等方面。Santoni从国家创新体系的创新能力和开放性两个维度构建了国家开放创新体系的模型。
到目前为止,关于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学术界还没有形成一致的界定,Niosi和Bellon[39]提出的开放度的概念也仅仅从关键指标角度对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进行了表征[69],未来有关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的测度研究仍然有很大的空间。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