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基于主体模拟及其特征 基于主体模拟是社会仿真领域中的一种新兴技术。它的出现紧随20世纪80年代个人电脑的问世。其仿真目的在于探索宏观结构与模式如何通过微观主体间的互动产生。这类仿真技术通常构建虚拟的“微观世界”或“可能世界”,并使其中的个体主体遵循一定的行为规则,在既定空间中互动。这些既定空间代表现实世界中个体间互动所处的社会环境。基于主体模拟的区别性特征在于其基本假设与所建构的仿真系统。
(一)关于主体的基本假设 基于主体模拟中包含一群主体。根据仿真目的,主体可以代表个人、组织、社区,甚至国家。基于主体模拟针对这些主体做了7个假设,包括异质性、自主性、学习与调适能力、有限理性、简单规则、局部互动与相互依存。首先,异质性是指主体间以既定方式相互区别。这种区别根据仿真需求可以是遗传方面、文化发面、社会网络或偏好方面的。其次,自主性是指在模拟中没有对主体行为的集中或自上而下的控制,也没有普适性的整体行为规则。主体们按照各自的规则自由行动。他们“感知自身所处的局部环境,并采取相应措施,以实现自身目标,影响未来感知”。[8]
因此,主体的决策和行为是以自身目标为导向的。在互动过程中,他们会不断审视周围环境并从中学习,以相应调适自身的行为规则,引导行为向更利于目标实现的方向发展。但主体不是全知全能的,他们仅具备有限理性。他们仅能收集到关于周围环境的部分信息,具备有限的信息分析与计算能力,也仅能参与有限范围内的互动。这种有限理性因此也具体体现为主体行为规则的简单性与主体间相互作用的局部性。
一方面,主体不需要一套完整复杂的规则指导自身行为。西蒙曾论述,“我们行为的表面复杂性在很大程度上仅是环境复杂性的一种反映”,“作为行为系统的人类,其本身是相当简单的”。[9]基于主体模拟认同这一论述,假设主体遵循简单的行为规则,并力图探求产生既定宏观模式所需要的最简单的一组主体行为假设。另一方面,有限理性使主体仅能感知回应局部环境;比如,他们通常仅能与近邻主体发生互动。这种局部互动使具备上述假设特征的主体在被其他主体影响的同时,也在影响其他主体。这些影响可能不是直接的,但却使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赖。
(二)仿真系统 基于主体模拟的仿真过程即是具备既定特征的主体在明确空间中的互动过程。该空间可以是一张蓝图,一个n维网格,或一个社会网络。仿真过程中所形成的虚拟系统,通常被称为复杂适应性系统。霍兰德曾论述,当相互依存的主体具备学习与适应能力,他们之间的互动就会产生一种“复杂的适应性系统”。[10]马奎尔与麦凯尔维认为复杂适应性系统“由众多相互作用的个体组成,且每个个体都根据某些规则或规律在自身所处的局部环境中行动”。[11]
复杂适应性系统的主要特征是所谓的突现现象。基于主体模拟仿真过程中,伴随着主体间互动,意想不到的宏观模式可能出现,如图1所示。这里,“模式是指任何可被观察到的非随机结构”。[12]这种出现的宏观模式既不是根据主体行为规则预先确定的,也不是某个整体计划调控的结果。他们仅产生于主体间的互动。基于主体模拟仿真过程中出现的这种现象,通常被称为“突现”或“涌现”。它是理解基于主体模拟的关键。
图1 基于主体模拟的特征要素
突现现象表明,一种宏观结构的形成由简单的微观层面的互动足以完成。例如,市场可能作为各类主体在某些既定经济领域中的互动结果而出现;组织结构也可被视为涌现于组织内各主体在组织空间中的互动过程。因此,基于主体模拟计算性地展示了社会结构与社会事实如何通过个体主体间的互动而产生。同时,因其自微观层次模拟宏观现象的出现与变化,基于主体模拟也被称为一种自下而上的仿真方法。
复杂适应性系统也具备自组织与非线性特征。其中,自组织是指宏观或系统模式自下而上的涌现过程。当主体通过互动对其所处的局部环境做出反应时,意想不到的宏观模式就会出现。已有模式也会不断向微观层次提供反馈。例如,早期主体间互动形成的社会规范与制度,会制约新生主体的行为。在此意义上,微观与宏观层面协同演进。而且,这个持续不断的协同演进过程是在没有集中控制的情况下由仿真系统自发组织进行的。
同时,因为主体的前述假设特征与系统的突现特征,复杂适应性系统往往呈现非线性的动态变化趋势。这种非线性特征使仿真系统对模拟的初始状态非常敏感。初始状态的细微改变可能导致截然不同的仿真结果。这种现象也常被称为蝴蝶效应。非线性特征也使仿真系统变得路径依赖。如盖尔曼所述,即使在精确规定主体行为规则与系统初始状态的情况下,仿真结果也会因为对先前历史的任何忽视而变得充满不确定性。[13]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