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跨层次研究中的理论基础 通过对搜集到的跨层次研究论文进行细致阅读和分析,本文发现,跨层次实证研究成果中一般通过两种方式提出研究假设。第一种是没有明确的理论支撑,这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形:(1)既没有明确的理论,也没有已经验证的假设结果,主要以逻辑分析,通过说理式的推导,提出研究假设。例如,Zhou等(2012)认为,当领导与其上级的交换关系质量较高时,由于可以获得高层次资源的支持以助他们完成任务,团队更可能被授权,对团队授权的集体感知会提高员工对个人授权感知,进而影响员工的工作绩效和工作满意度,因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设认为,领导—领导交换通过团队授权和个体授权相继的中介作用而影响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及工作绩效。(2)假设的推导建立在已经验证的研究结果的基础上。例如,Liu等(2013)在研究领导—领导交换的调节作用,根据Tangirala等(2007),Venkataramani等(2010)和Zhou等(2012)研究成果,提出跨层次研究假设,认为领导—领导交换调节领导—成员交换与对直接领导建言之间的关系,领导—领导交换的水平越高,这一关系越强,领导—领导交换调节更高一层次的领导—成员交换关系与更高一层次的领导建言的关系,领导—领导交换的水平越低,其关系越强。
第二种是有理论基础的,又分为两类情形:(1)用模型、视角或者机制作为假设的依据。正如Sutton & Staw(1995)指出,这类依据能够清晰描述变量间的因果连接。例如,Debus等(2014)在研究一天内员工的恢复状态对心流的影响时,根据努力—恢复模型和动力的观点提出假设:一个人相对的日水平的恢复状态可以预测工作中的心流体验模式,控制了工作任务的影响,相对于低水平的恢复状态,高水平的恢复状态的U型心流体验是更强的。而Farh & Chen(2014)则应用自我一致性机制提出团队关系冲突与员工的建言和团队角色绩效负相关,与成员的离职倾向正相关。(2)以明确的理论作为假设提出的基础(有时采用多个理论相结合的方式),这一类相比于模型、视角、机制而言更具有逻辑严谨性(Colquitt & Zapata-Phelan,2007)。如,在Walumbwa等(2010)的高绩效工作系统对个人和部门绩效的影响的研究中,研究者主要利用了社会学习理论中的观察学习和自我效能感两个概念提出了跨层次研究:员工的自我效能感在公仆型领导和组织公民行为之间发挥中介作用。
Colquitt & Zapata-Phelan(2007)通过对实证研究论文的假设推导过程进行分析,将实证研究在检验现有理论方面的贡献进行了划分和排序。他们指出,对于上述的第一种情况,即在没有明确的理论支撑时,在检验理论方面的贡献较弱。对于仅采用说理式推导的文章而言,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仅具有探索性质,假设提出过程缺乏相对统一的框架和逻辑严密性。对于仅引证已有研究结果的文章而言,假设仅建立在过往发现的基础上,对于现有研究问题的解释依然缺乏逻辑解释。相反,对于第二种情况,研究结果能够提供对所运用的模型、理论中逻辑关系提出假设、进行检验,具有较高理论贡献。因此,从研究所具有的贡献角度出发,本文的跨层次理论介绍与回顾主要集中在后一种情况,即有明确的跨层次理论为指导的实证研究论文。
由于概念所处层次的多样性,跨层次理论解释不同层次现象及它们之间互动关系的作用,因此,不同跨层次理论所关注的层次也各有侧重。由于篇幅的限制,本文在选取理论进行举例说明时,考虑理论所关注的层次,尽可能使选取出来的理论能够涵盖组织行为学通常所研究的各个层次,以期为研究者在设计不同层次的跨层次实证研究时都可以有所参照和启示。同时,本文还考虑了理论在研究样本中使用的次数,选择目前被较为广泛使用的理论。进而识别出三种分别具有代表性的跨层次理论:情感事件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以及团队和个人动机的整合模型。这些理论在实证研究中所关注的跨层次作用的层次各有侧重。其中,情感事件理论通常被用于解释个体间因素对个体内因素的作用,也有少数研究运用这一理论解释工作环境或更高层次因素对个体层次结果的影响;社会学习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则将解释因素的层次进行提升,主要关注组织或团队因素对于更低层次的个体的影响;而团队和个人动机的整合模型则体现了个体与团队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既可以是团队因素对个体因素自上而下的作用,也可以是个体因素对团队因素自下而上的影响。因此,这三个理论各有特点,可以互为补充。在后面的篇幅中,本文对这三个理论进行详细介绍。诚然,这三个理论只是跨层次理论知识库中的一部分,未来会有也一定会有更多的跨层次理论出现。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国际优秀期刊中跨层次实证研究理论基础的分析,以这三个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为例,说明理论应用的现状,为今后实证研究选取理论基础,也对未来新理论的开发提供可能的启示。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