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失衡 宏观经济,是总体上中国经济运行发生的问题。宏观经济指经济总量,经济总量主要是两个总量:一是总供给,指一段时间内国家生产出多少东西;二是总需求,指一段时间内国家国民经济当中有多少购买力。简单地说,总供给和总需求就是卖和买。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条件下,经济要稳定,要协调,这个买和卖二者之间大体要相当,经济才稳定。如果买和卖二者之间严重失衡,那么经济就会出现危机、动荡。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宏观经济总量失衡演变到现在大体上经历了三大阶段:
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下半年到1998年下半年,除了个别年份(如1989年由于特别的原因出现的新情况),在此阶段,中国宏观经济失衡的主要问题是需求膨胀,供给不足,经济短缺。表现的突出矛盾是通货膨胀的压力非常大,需求拉动,供给不足,人们对于整个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的担心程度非常强烈,稍有风吹草动,人们就去抢购。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共发生三次抢购风潮,这三次都是发生在1998年之前。第一次是1984年年底到1985年;第二次是1988年夏秋之际;第三次是1994年。这三次发生的原因不同:第一次是因为1984年秋天,中共中央召开了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全面开展经济体制改革,在此之前改革主要在农村,取得了成效,于是中央决定在全国全面开展。市民担心改革从农村向城市全面推进,物价会上涨,所以去抢购。当时在北京,老百姓用手持现金和政府拼商业库存,时间不长,大概三个多月,1985年春节大概平息下去了,震动很大。过去讲社会主义制度很重要的优越性是物价稳定,但1985年的通货膨胀率达到了9%以上。1988年的直接原因是中央在北戴河开了一个工作会议,工作会议决定价格改革、价格闯关。老百姓担心物价上涨,1988年通胀率达到了18%以上,大幅度上升,迫使中央出来宣布价格闯关失败,停止价格闯关。1994年的原因是1992年的南方谈话,一系列的利好消息,全国展开了一个投资热潮,投资需求膨胀。经过1993年、1994年,传递到了物价领域,1994年中国物价上涨率24.1%,银行存贷利率和保值率在百分之十几,高点的时候达到过25%。回过头看,这三次的具体原因是不一样的,但根本原因是一个,那是一个短缺的年代,是需求膨胀的年代,宏观经济总的态势是经济短缺,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宏观政策长期紧缩。从“六五”、“七五”、“八五”、“九五”连续四个“五年计划”,都是适度紧缩,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是紧缩,目的是把流通中的购买力、把需求控制住,进而把通货膨胀控制住,防止出现恶性通货膨胀,这是第一个阶段。
第二阶段:1998年下半年到2010年10月,这个阶段中国宏观经济的主要问题是需求疲软。首先是内需不足。90年代末,工业消费品的产能过剩问题已经显现,家用电器、纺织品等产能过剩,需求疲软,要求调整结构,压力很大。2005年以后到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中国工业投资品的产能过剩问题开始突出,包括钢材、铝材、铜材、煤炭、水泥等,从金融危机开始,这些东西陆续进入销售困难,价格走低,产能过剩。有些产品的产能过剩不是相对的、短期的,而是绝对的、长期的。像钢铁、水泥的产能,中国占世界产能的近一半,是绝对过剩,内需不足。内需不足如果有出口需求支持,可以得到缓解,我们这些年也是依靠大规模的出口来拉动国内的市场。但恰巧在这个阶段我们经历了两次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的影响:
一是90年代末亚洲金融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到1998年下半年传导到中国来,对中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当时的中国对世界有一个庄严的承诺:人民币不贬值。卷入亚洲金融危机的国家纷纷把自己的货币贬值,货币贬值意味着出口品价格下降,本币贬多少,折成外币产品价格就降多少。竞争一靠质量,二靠价格。产品没有变,价格越低越好卖。这就是各个国家当时为了扩大出口时降价甩卖,占领市场。本币贬值,有利于出口。当时陷入亚洲金融危机的国家,国际收支出了问题,欠了外债还不上,陷入了金融危机,这个时候的主要任务是回笼大量的外汇,然后还到期的外债。当时的韩国国家外汇储备只有23亿美金,远远少于应还的外债。这就出现了到期不能偿还外债,存在违约风险,所以要迅速回笼外汇,让韩币大幅度贬值,这就意味着出口品大幅度降价,降价甩卖,回笼外汇,度过危机。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对世界承诺人民币不贬值,这就意味着,我们卖同样的东西,在同样的市场上,人家在降价甩卖,我们的价格依然坚挺,这等于把市场让了出去,帮助别国渡过难关,所以中国人民币不贬值这个承诺,赢得了世界的尊重,认为我们是负责任的。但像日本这样的国家就不让,别的国家贬,它也跟着贬,当时的日元贬值幅度相当大,执意不让市场。因此,当时我们中国还是很有大国风范的。当然,换句话说,我们也是不好意思贬了,是我们先贬的。90年代中期,朱镕基副总理兼任央行行长的时候,有一个汇率并轨。官汇是一比五点几,市场汇率是一比八点几,我们当时把官汇一下并到了市场汇率,人民币一下贬值60%多,这就相当于我们的出口品的价格总体上降了60%多。所以,90年代初期中国的出口大幅度增加,1989年中国的外汇储备29亿美金。到了90年代中期1996年、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前,当时中国的外汇储备过了1000亿美金,外汇储备大幅度增加。金融问题是狗眼看人低的,你有钱,到期和不到期的债务都不着急要;你没钱,破鼓众人捶,到期不到期的都来挤兑。所以,当时金融危机发生的时候,朱镕基总理很自豪地说,现在还有谁敢对我说1000亿的外汇储备太多了。所以,当时我们也不好再跟着贬了,因为韩国和新加坡指责说,这次金融危机是中国引起的,具体原因就是那次外汇并轨,中国先贬值占领了市场,使他们的东西不好卖,所以现在该他们贬了,中国不能再贬了。我们当时也有这个压力。但不管怎么样,危机来时我们也没有贬。但没贬值的代价就是要把市场让出来。本来内需就不足,出口再受到影响,所以大家回想一下,1998年年底以后的三年,中国的经济通货膨胀是负的,市场萧条、通货紧缩、大量的失业,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国家经贸委公布的数字是3600多万。当时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是中国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全国近1/3的乡镇企业倒闭,拿不到订单,大量的农民工进城之后5月份就开始返乡了。提前返乡,是因为找不到活,农民工本来春节回家探亲,结果刚刚去,到5月份就回去了。我们始终没有说高失业这个词,我们讲的是下岗,提前返乡就是失业,这就是当时我们付出的高昂的代价。
二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比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对我们的影响更大、更深刻,2008年的全球危机导致自“二战”之后世界首次出现经济全球负增长。“二战”后世界经济有多次波动,但没有任何一次波动出现经济全球负增长。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却影响到这个程度,对中国的出口打击特别大。经济危机前,中国平均每年出口增加20%多。危机以后,2009年,中国的出口增长是负的16%以上。前后对照,出口下降了40多个百分点。然后再加上内需本来就不足,这样问题就很大。所以,从2008年第一季度开始到2009年第一个季度,中国连续5个季度15个月,经济增长速度直线下降。2008年,我们全年经济增长平均9%,不低。但是从动态上看,2007年我们经济增长速度14.2%,很高。2008年第一季度一下就掉到了10.6%,掉了3.6个百分点,掉的非常猛,出乎意料;第二个季度就掉到了10.2%,接着掉;第三个季度掉到了9%;第四个季度掉到了6.8%。一直到2009年第一季度掉到了6.2%。当时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加速期,经济增长率掉到了6.2%,对于一个大国而言问题非常严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得不从2008年下半年,特别是第四季度,采取全面的反危机政策——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刺激需求。刺激政策一直持续到2010年年底。2010年10月中国政府对外宣布,中国从全面反危机的刺激经济轨道上率先退出。所以从1998年年底到2010年年底这十几年的时间里,除了个别年份之外,中国宏观经济失衡的主要问题是需求疲软,尤其是内需不足。因此,此时宏观经济政策的方向和第一阶段完全相反,第一阶段是长期紧缩,那么这个阶段是全面扩张,特别是扩大内需、稳定增长、保障就业,这是第二阶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