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阶段:从2010年年底,我们退出刺激经济政策以来,中国宏观经济失衡现在进入第三个阶段,这就叫新常态下的新失衡,从2011年以后中国经济大体上进入了一个新常态。
2010年是中国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一个节点。前面说,总量第一次进入了世界第二,人均第一次穿越了上中等收入起点,达到了上中等阶段。然后呢,经济失衡,以2010年作为转折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既有通货膨胀的潜在压力,又有经济下行的严峻威胁,我们叫双重风险并存。双重风险并存的情况比前一个时期、前两个阶段有什么不同,特点是什么呢?大家知道前两个阶段特点是:第一个阶段是单纯的通胀,所以政策好办,全面紧缩;第二个阶段是单纯的需求疲软,所以就刺激经济。而现在第三个阶段的特点是:经济当中的通货膨胀问题和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或经济衰退的问题并存,也就是前边两个阶段的两个问题是分别出现的,第一个阶段是通胀,第二个阶段是经济增长乏力,经济衰退,而现在是这两种问题同时发生,两个问题的潜在威胁同时存在。这就是上个世纪70、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的“滞胀”现象,“滞”就是停滞,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经济衰退、经济萧条、从而导致高失业,长期解决不了;“胀”就是通货膨胀,特别是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长期高通胀、物价攀升。
高通胀与高失业并存,这就使得宏观经济政策很难办,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内,它既不敢全面扩张,如果全面扩张、刺激需求,它能够有利于解决经济衰退,能够刺激经济增长,保障就业,增加就业岗位,但会加剧通胀。刺激需求,本来成本推动的通胀压力就很大,再刺激需求,人们去抢购,通货膨胀将会失控,所以不敢全面扩张。那么不全面扩张,全面紧缩可不可以呢?也不敢。如果是全面紧缩需求,本来经济当中就有衰退、萧条、失业的压力,再进一步紧缩需求,市场进一步萧条,那企业的日子更不好过,破产的企业会更多,失业的矛盾更尖锐。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宏观政策的选择就很难,我们国家遇到了类似的问题,通货膨胀和经济下行。我们没有用经济衰退这个词,因为那是资本主义才有,我们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用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语言,给它取了个名字叫“下行”。这是很准确的,一听就懂,下行和衰退是有区别的。我们叫通货膨胀和经济下行双重风险并存,这双重风险一旦并存很麻烦,宏观政策是既不敢全面紧缩,也不敢全面扩张。之前出现这样的问题还好应对,第一个阶段是通胀,那我们就全面紧缩,第二个阶段是增长乏力,经济下行,那我们就全面扩张。现在怎么办?两个失衡要求的政策是相反的,解决了一个问题的同时加剧了另一个矛盾,所以这就是新常态下的新失衡。
为什么会有这种新失衡,有这么多的新特点,而且这种失衡还在不断演变中?我们先来看通胀:其实我们通胀水平并不高,这些年来我们的通胀水平在3%左右。2011年,通货膨胀率最高,达到了5.4%。但是2011年的经济增长率是9.3%,对于这么高的经济增长速度而言,5.4%的通胀率不算高。2012年、2013年、2014年的通胀率都在2%~3%之间,2014年的通货膨胀率也就是2%。有些月份的通货膨胀率、CPI消费品价格上涨实际上已经低于2%。考虑到统计误差,一个国家的物价上涨率CPI如果是低于2%,其实这个国家的货币政策的重点应该是从反通胀转向反通缩。通缩比通胀更可怕,通胀就是物价水平高,物价水平高的危害是使老百姓口袋里的钱贬值,剥夺老百姓;但通缩使物价水平总体上出现负增长,导致市场萧条。市场萧条意味着企业日子不好过,企业资金周转有问题,卖不掉东西,所以企业应收未收款增加,企业到期没有钱还银行的债,到期不能偿债,依法进入破产程序,进入停产或破产的企业一旦增加,带来一个社会问题就是高失业。为什么说通缩比通胀更可怕就可怕在这里。通胀的坏处在于老百姓口袋里的钱不值钱,通缩的坏处在于它使越来越多的老百姓根本就没有钱。通缩造成的是失业,让人们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因此对于一个劳动力大国来说,反通缩比反通胀任务更艰巨。通胀影响的是全体,只要有钱你就受损;通缩影响的是特定的失业人群,影响指向明确,危害大,通缩下受影响的人更容易组织起来,形成特有的社会冲击群体,这样更麻烦。所以从目前这些年我国的物价水平来看,CPI说老实话很低,这个PPI(投资品价格、生产资料价格)实际上已经是负增长了,已经进入通缩,消费品价格也已经临近通缩的警戒线。那么从这种情况看,为什么我们还在说,我们通货膨胀的潜在压力非常大,为什么我们的货币政策长期以来,至少在2014年以前,特别是在2014年上半年之前,还始终以反通胀为首要目标。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新失衡当中形成的新通胀有它的新特点,新通胀虽然水平不高,但成因相当复杂,是过去没有的,一旦起来,我们是没有办法的。所以我们不得不事先高度重视,不能让它起来,为什么这么说呢?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