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渠敬东:《项目制:一种新的国家治理体制》,《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第113—130页。
②渠敬东:《项目制:一种新的国家治理体制》,《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第113—130页。
③折晓叶、陈婴婴:《项目制的分级运作机制和治理逻辑——对“项目进村”案例的社会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第126—148页;陈家建:《项目制与基层政府动员——对社会管理项目化运作的社会学考察》,《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第64—79页。
④折晓叶、陈婴婴:《项目制的分级运作机制和治理逻辑——对“项目进村”案例的社会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第126—148页。
⑤周飞舟:《财政资金的专项化及其问题——兼论“项目治国”》,《社会》2012年第1期:第1—37页。
⑥李祖佩:《项目进村与乡村治理重构——一项基于村庄本位的考察》,《中国农村观察》2013年第4期:第2—13页。
⑦陈水生:《项目制的执行过程与运作逻辑——对文化惠民工程的政策学考察》,《公共行政评论》2014年第3期:第133—156页。
⑧周雪光、程宇:《通往集体债务之路:政府组织、社会制度与乡村中国的公共产品供给》,《公共行政评论》2012年第1期:第46—77页。
⑨张良:《“项目治国”的成效与限度——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为分析对象》,《人文杂志》2013年第1期:第114—121页。
⑩付伟、焦长权:《“协调型”政权:项目制运作下的乡镇政府》,《社会学研究》2015年第2期:第98—123页。
(11)史普原:《政府组织间的权责配置——兼论“项目制”》,《社会学研究》2016年第2期:第123—148页。
(12)折晓叶、陈婴婴:《项目制的分级运作机制和治理逻辑——对“项目进村”案例的社会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第126—148页。
(13)王汉生、王一鸽:《目标管理责任制:农村基层政权的实践逻辑》,《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2期:第61—92页。
(14)折晓叶、陈婴婴:《项目制的分级运作机制和治理逻辑——对“项目进村”案例的社会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第126—148页。
(15)徐勇:《农民理性的扩张:“中国奇迹”的创造主体分析——对既有理论的挑战及新的分析进路的提出》,《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第103—118页。
(16)周雪光:《项目制:一个“控制权”理论视角》,《开放时代》2015年第2期:第82—102页。
(17)李振:《中国政治运作传统机制的延续:从革命时代到改革时代》,《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5年第3期:第185—190页。
(18)韩博天:《通过试验制定政策:中国独具特色的经验》,《当代中国史研究》2010年第3期:第103—112页。
(19)龚为纲:《项目制与粮食生产的外部性治理》,《开放时代》2015年第2期:103—122页。
(20)刘骥、熊彩:《解释政策变通:运动式治理中的条块关系》,《公共行政评论》2015年第6期:第88—113页。
(21)孔飞力:《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陈兼等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
(22)周雪光:《运动型治理机制: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再思考》,《开放时代》2012年第9期:第105—125页;Whyte,M.King,"Bureaucracy and Modernization in China:The Maoist Critique",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73,38(2):149—163.
(23)周雪光:《权威体制与有效治理: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开放时代》2011年第10期:67—85。
(24)周雪光:《项目制:一个“控制权”理论视角》,《开放时代》2015年第2期:第82—102页。
(25)陈家建、张琼文、胡俞:《项目制与政府间权责关系演变:机制及其影响》,《社会》2015年第5期:第1—24页。
(26)陈家建:《项目制与基层政府动员——对社会管理项目化运作的社会学考察》,《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第64—79页。
(27)龚为纲:《项目制与粮食生产的外部性治理》,《开放时代》2015年第2期:103—122页;黄宗智、龚为纲、高原:《“项目制”的运作机制和效果是“合理化”吗?》,《开放时代》2014年第5期:第143—159页。
(28)马亮:《官员晋升激励与政府绩效目标设置——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公共管理学报》2013年第2期:第28—39页。
(29)王汉生、王一鸽:《目标管理责任制:农村基层政权的实践逻辑》,《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2期:第61—92页。
(30)Heilmann,Sebastian,Perry,Elizabeth J.,"Embracing Uncertainty:Guerrilla Policy Style and Adaptive Governance in China",in Sebastian Heilmann and Elizabeth J.Perry eds,Mao's Invisible Hand:The Political Foundations of Adaptive Governance in China.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2011:5.
(31)叶敏、李宽:《资源下乡、项目制与村庄分化》,《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第14—21页。
(32)周雪光、程宇:《通往集体债务之路:政府组织、社会制度与乡村中国的公共产品供给》,《公共行政评论》2012年第1期:第46—77页。
(33)曹正汉:《中国上下分治的治理体制及其稳定机制》,《社会学研究》2011年第1期:第1—40页。
(34)陈家建:《项目制与基层政府动员——对社会管理项目化运作的社会学考察》,《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第64—79页。
(35)冯猛:《后农业税费时代乡镇政府的项目包装行为——以东北特拉河镇为例》,《社会》2009年第4期:第59—78页。
(36)李祖佩:《项目进村与乡村治理重构——一项基于村庄本位的考察》,《中国农村观察》2013年第4期:第2—13页。
(37)陈家建、张琼文、胡俞:《项目制与政府间权责关系演变:机制及其影响》,《社会》2015年第5期:第1—24页。
(38)龚为纲:《项目制与粮食生产的外部性治理》,《开放时代》2015年第2期:第103—122页,
(39)陈水生:《项目制的执行过程与运作逻辑——对文化惠民工程的政策学考察》,《公共行政评论》2014年第3期:第133—156页。
(40)O'Brien,Kevin and Li,Lianjiang."Selective Policy Implementation in Rural China",Comparative Politics,1999,31(2):167—186.
(41)王汉生、刘世定、孙立平:《作为制度运作和制度变迁方式的变通》,《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7(冬季号)。
(42)周雪光:《基层政府间的“共谋现象”——一个政府行为的制度逻辑》,《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5期:第40—55页。
(43)樊鹏:《论中国的“共识型”体制》,《开放时代》2013年第3期:第45—59页。
(44)彭勃、杨志军:《从“凝闭”走向“参与”——公共事件冲击下的政策体制转向》,《探索与争鸣》2013年第9期:第52—56页。
(45)[美]詹姆斯·C.斯科特:弱者的武器——农民反抗的日常形式,郑广怀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年。
(46)这一现象出现在许多农业项目中。地方政府出于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效益的考虑,采取种植大户与种植公司合作的方式完成上级政府的指标。然而,农民便会通过禁止企业用水、怂恿家禽破坏农作物等方式,迫使地方政府和种植大户或者公司协商,给予相关资金补偿。见:黄宗智、龚为纲、高原:《“项目制”的运作机制和效果是“合理化”吗?》,《开放时代》2014年第5期:第143—159页。
(47)周碧华:《公共部门激励扭曲问题研究》,《公共行政评论》2015年第2期:第146—161页;Holstrom,B.and Milgrom,P.,"Multitask Principal—agent Analysis:Incentive Contracts,Asset Ownership,and Job Design",Journal of Law,Economics,& Organization,2010,7(7):24—52.
(48)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经济研究》2007年第7期:第36—50期。
(49)陈家建、张琼文、胡俞:《项目制与政府间权责关系演变:机制及其影响》,《社会》2015年第5期:第1—24页;狄金华:《政策性负担、信息督查与逆向软预算约束——对项目运作中地方政府组织行为的一个解释》,《社会学研究》2015年第6期:第49—72页。
(原文刊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
上一页 [1] [2] [3] [4] [5]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