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认为,在设计层面上 lst Look VE的层层进逼技术的运用,实际上体现的是一种创造、改进、再创造的螺旋式推进过程,因而我们把lst Look VE改善案的作成过程称为“‘创造流’的改善控制”。“创造流”在实施上基本上可分为“构想酝酿、深化与分析精炼”三阶段。(1)构想酝酿是“创造流”的起点,即通过群策群力,以“头脑风暴法”挖掘企业全体人员的知识潜力,进行功能改善的创造构思。(2)构想深化是“创造流”的中心环节。构想案数量很多未必能保证有优良的改善案,因而,必须对提出的构想进行分类、整理,进而进行发展(各个别构想案的改善结合)和具体化(绘成工作图)。应该注意到,分类整理与发展具体化均是围绕着功能来进行的。我们认为构想深化过程实质上比之构想酝酿内含着更多的创造思想,因为它借助技术分析手段据以选择,因此是一种针对功能的更为“精致的”创造。(3)“创造流”的第三阶段是从构想评价到改善案评价的过程。构想评价只能是概略评价,也就是初略地从技术性与经济性两方面考察其是否有可行性。通过考察把构想分为①可能采用案、②不能采用案与③待分析案三类。待分析案往往是用常规的考察方法一时难以决定取舍的构想案,通过进一步分析后也可归入①或②类。这样,构想案的采用可能性就比较明确了。
“创造流”改善控制过程表现出“将经济性的成本‘深深地嵌入’或‘紧密地结合进’技术性的制造方案中”的特质,这是成本筑入极为典型的体现。也可以说,“创造流”与“成本筑入”是对同一过程的不同认识,前者立足于构想案的形成与优化(包括技术性与经济性两方面的各自表现),后者则着重于方案所包含成本的削减与合理化(专注于技术性与经济性的结合)。 六、成本筑入的经济学解析:求索最优成本结构
以价值工程等管理工程技术实施成本筑入,可以说是把产品的装配成形视为“成本的装配成形”,这种思想是现代成本管理思想的巨大飞跃。以浅显的比喻来说,成本筑入思想在于把成本视作一种“特殊的部件”,设计者是在尝试能否将这种“部件”的一部分乃至全部删除,删除部分又能否“装配”到其他更重要的功能上去,在构想案的技术性与经济性概略评价阶段则是为了对已“装配”部分作更有利的调整与修正。因而,作为理论化范畴的成本筑入,其具体落实不妨比喻为“对成本这种特殊部件的削减与重新装配”。 显然,“削减与重新装配”难以充分地说明成本筑入的理论实质,对成本筑入的理论含义加以严谨的说明的确颇费周折。最近日本学者清水信匡的研究可谓独树一帜。清水信匡试图从“成本降低”与“成本最低化”这两个概念出发说明问题。他指出,“成本降低可以定义为,对某对象产品及作业过去发生的成本,或认为理论上应发生的成本,在不招致该对象特定属性变化的前提下使其减少”。他又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明成本最低化,认为成本最低化是成本函数的选择问题,是“由选择生产函数设定的投入组合中,以最低的成本选择对应于要求的产出量的投入组合”。换句话说,成本降低是相对比较的概念而成本最低化则是最优化概念。清水信匡又定义了其独特的“成本结构”概念,他认为“成本结构是以最低成本进行生产的加工方法与投入的组合”。由此推论存在对下列两种成本结构的成本降低:(1)尚未使成本最低化的成本结构;(2)已经成本最低化的成本结构。前者由于非效率因素很多,故一般通过“技术选择”来降低成本。后者则光依靠现有技术无能为力,必须借助知识创造或者说是技术革新来求得成本降低。因此,清水信匡对成本筑入作了这样的定义:“为选择达成目标成本的技术与投入的最优组合根据需要开发出的伴随着成本降低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