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惠而浦、伊莱克斯等欧美家电强势品牌相比,韩系企业在中国市场的成功有目共睹。但在进入中国市场的最初阶段,三星、LG们仍因消费市场的差异性和市场定位的不准确,走过相当长时间的弯路。
在1997年之前,三星电子在中国执行的一直是“以量取胜”的策略,试图把产品铺满整个中国,三星电子的产品在中国市场只是廉价产品的代名词。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三星电子的各个事业部纷纷在中国建厂,设立遍及全国的销售机构。然而,这些业务相继出现巨大亏损。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伴随着三星电子品牌战略全球范围的调整,三星开始调整在中国的业务,不再力推所有的产品线,而是精心选择高端产品,进行大力的市场营销,所关注的城市范围也从整个中国缩小到10个主要城市。
LG自1993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也花了10多年的时间在一片“红海”中拼杀。最初几年,该公司在中国市场以价格攻略为主,通过大规模的投资建厂降低生产成本,并以此在产品价格上紧贴国产品牌。一位业内人士回忆称,一般来说,LG彩电价格比国产品牌高10%左右,比海外品牌则便宜得多。LG洗衣机比国产品牌高20%左右,但比国内生产的日本品牌要低10%。LG微波炉和空调的价格甚至比国产品牌还要便宜。
低廉的价格使LG产品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迅速提升,但对品牌美誉度和经营利润的带动作用并不明显。LG中国区总裁禹南均此前向记者表示,2006年起,LG开始通过密集发布差异化的蓝海产品,占领相应的高端市场,手机和冰箱等,将成为该公司在中国蓝海战略的先行产业。
在企业管理上,通过10多年的经营,韩系企业也逐渐认识到了中韩两个国家的在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金范珍表示,与韩国的企业员工相比,中国企业的员工更习惯于在不同企业间流动,寻找更加符合自身发展的企业环境,这种差别很长时间内让这家韩国企业感到困惑。该公司近年来的主要管理精力,都投入到了对人才稳定性建设的努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