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资源建设—利于应用
资源是制约教学应用的最为关键的一环。目前很多教师要上一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通常要花30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准备,而其中绝大部分时间是用来找资源、做课件。虽然目前市场上有很多资源库产品,动辄几百甚至上千GB,然而真正能满足教学需要的资源却总是难以找到,教师在资源的海洋里却忍受着资源缺乏的饥渴。我们将这种市场上资源过剩和教育可应用资源缺乏之间的矛盾,称为结构性匮乏。 有效资源内容匮乏的核心问题是资源内容的建设模式。目前资源内容建设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由厂家批量提供,二是由学科教师开发。完全由厂家提供的资源由于缺乏教学针对性和系统性,大部分是一些旧教材、网上图片、声音等文件的堆积,对教学缺乏支持,可用性比较差;由教师制作的资源虽然能满足教学的应用需求,但难以规模化,而且这些资源散落在互联网的各个角落,如果不加以有效管理,就难以共享。
针对这一现状,在一定区域内资源内容的建设可以采取由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出面组织,以本地教材的知识点或目录作为组织纲要,以教师建设为主、购买为辅,分布建设、共享使用的资源内容建设模式。为了使资源建设工作更加有效,在资源整合、开放、共建、共享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资源整合规模要适中。比较理想的方式是以基层教育行政部门为主体,即以学校的上一级机构为单位,比如以一个区或县为单位,进行资源整合、共享。
2.建立畅通的资源建设渠道。比较好的方式是由主管部门牵头,建立学科网站群系统,资源由教师直接提交、上传到网站中,减少中间人为流转的环节。
3.给教师和学生真正易用、直观、有价值的工具。目前各类教育资源中心对教育资源的管理大多采取了数据库存储方式,其最大的优势是可以存储大容量数据,便于资源的快速检索和定位,但其采用的以数据记录为核心的界面视图过于生硬,不符合人们的习惯性认知思维,而且,各学科的资源混杂在一起,干扰信息太多,会导致资源使用的效率低下。而以用户为中心的资源服务体系大多以门户网站作为基本呈现方式,具有友好的界面和便捷的资源获取方式,能提供及时的服务。按照学科建立专题网站,为资源整合、管理、应用、交流搭建服务环境,应是今后资源建设的发展方向。
4.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在资源整合上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参与整合资源的积极性。教育资源建设与整合的核心问题是教育资源的质量,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1).与学科教材相配套:在建设教育教学资源库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资源的学科性质,按照各学科知识的特点来进行资源分类和建设,紧紧围绕学科知识点为中心来组织所需的资源,根据各学科不同版本教材的目录来建设资源,形成与当地教材各章节目录相配套的资源体系,最大可能减少教师查找资源的工作量。
2).具有教学针对性:提供对教学和学习具有针对性的资源,既要考虑到所建设的资源是否利于教师突破教学的难点与重点,也要考虑建设的资源对学生的认知促进以及学习兴趣和动机的维持,通过建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辅助情景、实际应用案例、启发性的探究问题以及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线索来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3).开放可定制:开放是指资源要采用比较方便修改的方式组织;可定制是指资源库建设应从产品层次上升到服务层次,在资源体系自身得到不断完善的同时,注重个性化的服务功能,使用户获得深层次的、专业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