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时代,企业家的精神家园,帮助中国企业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取得成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实务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实务 >> 生产管理 >> 环境保护 >> 正文

专家:青海怎么走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

http://www.newdu.com 2009/10/7 中国环境报 佚名 参加讨论

  三江源地区16个县中,有7个国家级扶贫重点县,7个省级扶贫重点县。全区牧业人口40.89万人,贫困人口占3/4。在这些贫困人口中,因生态恶化导致贫困的占到了相当大的份额。青海省各级政府千方百计解决农牧民的生计难题,使项目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以改善。截至2007年6月底,三江源地区围栏禁牧草场406万公顷,减畜338.79万只羊单位。

  作为三江源生态保护措施的人工增雨项目,人为地增加了降水天气,给居民生产生活带来一定负面影响,如牧草产量降低,牛羊死亡增多,老年人关节炎及其他疾病复发等。此外,生态移民项目实施取得明显效果,但移民生活、后续产业发展等问题突出。不言而喻,为了保护好“中华水塔”,当地群众牺牲了一部分发展机会和自身利益,但未能得到应有的回报,既不利于对生态保护工程项目的支持,也不利于贫困问题的解决和民生的改善。

  现阶段,如何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让生态治理和改善民生同步,让生态功能区的群众和全国人民同步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同步提高生活水平,同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各级政府履行“解决民生、维护民利、落实民权”核心职责的首要任务。

  首先,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积极调整生态功能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在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发展现代农牧业,适度合理开发自然资源,争取生态功能恢复与农牧民增收的双重效益;第二,要建立以增加农牧民生活补偿、完善社会公共服务、扶持农牧民创业为主的补偿投入机制,切实改善其生存生活条件。特别要通过生态效益补偿长效机制的建立健全,保障采取政策措施后农牧民的生计问题,奠定生态保护和治理的社会基础;

  第三,有效解决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培育问题,加强移民生产技能培训,拓宽就业和致富门路,缓解其对草场的依赖程度。与此同时,把小城镇建设、扶贫整村推进与搬迁户安置有机结合,进一步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努力解决生态移民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以及城镇环境污染治理等实际问题,使之切身感受到生态搬迁带来的好处和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成果。

  依托生态和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构建循环经济体系,摆脱生态大省经济穷省处境

  青海是一个民族区域自治面积达98%的多民族聚居省份,又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在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从整体上看,这一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社会发育程度不高,而环境承载能力低下和自然生态持续恶化,严重制约着传统农牧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国民经济发展缓慢,经济总量在全国而言相对较小。2007年,青海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60.96亿元,仅占全国总量的3‰,体现了生态地位重要而经济实力不强的特殊省情。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青海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资源的高消耗实现的,粗放的增长方式不可避免地加剧了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等问题,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发展方式、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来寻求保护与发展双赢的路径。

  在新的发展阶段,青海作为生态大省、经济穷省,肩负着保护生态和加快发展的双重责任。只有更加注重在发展中保护生态、在生态保护建设中提升发展水平,才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首先,科学构建生态经济发展的支撑点,形成有民族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依托生态和资源方面的优势,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生态畜牧业、生态加工业,加快特色优势农牧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提高农牧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其次,不断提升生态旅游业的主导产业地位,充分利用民族地区独特的原生态自然和人文景观优势,利用青藏铁路全线贯通带来的有利条件,积极有序发展生态旅游,把生态旅游与保护自然的宣传活动结合起来,形成生态旅游促进生态保护、生态保护支持生态旅游的良性互动局面;第三,立足资源优势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探索适合区域发展实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构建资源精深加工和横向扩展相结合的循环经济体系,促进资源利用最大化、经济生态化,不断提高支柱产业的发展质量,力争在人与自然和谐中谋求又好又快发展。

  (作者系青海省委党校现代科技教研部教授)

上一页  [1] [2] 

Tags:青海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