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南县依托优势资源和产业,加大农牧业结构调整力度,通过近两年的努力,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产生了五大效应。
一是调“强”了特色农业。全县农业结构由单一粮食种植变为多元农业结构,特色种植面积达13.73万亩,占总播面积的45.8%。小麦良种繁育基地面积达到1800亩,单产平均提高100公斤左右;累计建设温棚360栋,蔬菜种植面积达108亩;蚕豆、豌豆全部实现定单。农牧民家庭收入的三分之二来自特色农业及相关产业,农业整体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大大增强,产业效益明显提高。
二是调“响”了畜牧业。畜牧业区域布局基本确定,将过马营镇直亥村确定为欧拉型藏系羊种公羊繁育村,引进种公羊1000只;将塔秀乡扎日干村和达茫村确定为高原型藏系羊种公羊繁育村,引进种公羊300只;为森多乡斗龙村引进生产母畜1000只;奶牛改良村确定为茫曲镇和茫拉乡的7个村,计划改良奶牛1500头。
三是调“显”了特色产业区块。全县已初步显现出两大特色农牧业功能区:以沙沟、茫拉、茫曲三个农业乡镇为主的特色农业主产区,温棚蔬菜、高产小麦、蚕豆、双低油菜等特色种植业得到巩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基地初具规模。以森多、塔秀、过马营三个牧业乡镇为主的特色牧业主产区,畜群畜种结构进一步优化,划区轮牧、草场围栏、舍饲圈养程度进一步提高,畜种改良区域布局初步显现。同时,以青稞、油菜为主的旱作农业在科技支撑下,得到长足发展,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四是调“活”了产业运作机制。发展草产业、奶产业、牛羊育肥等专业协会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2个,连接合作经济组织与龙头企业开展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企业和农户形成以订单为纽带、风险共享、利益共担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和运行机制,“基地+龙头”的产业格局不断完善,切实提高和激发了农牧民作为农牧业投入主体地位的积极性。五是调“快”了农牧民增收速度。通过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切实增加了农牧业收入,1-8月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4549万元,同比增长4.58%,实现增加值3229万元,同比增长4.6%,农牧民人均现金收入达1398.98元,呈增长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