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讲究“辨症论治”,即通过问、闻、望、切详细了解病情,辨病、辨因、辨症,因人、因时、因地制定治疗原则,选择方、药,并在治疗过程中随时根据病情变化进行随症加减。
这样的方法也可以移植到救助中小企业上。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起到了为大企业拾遗补缺的作用,而且吸收了大部分新增劳动力就业,其GDP占比和出口额占比也很可观。
今年以来,中小企业的经营每况愈下。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资金问题,其本身固有的一些问题在外部环境恶化的情况下也凸显出来。虽然今年中小企业陷入困境似乎是由资金短缺而起,但实际上资金不是主要问题,而且从长远看,资金也不是保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最重要条件。因此,对中小企业“施救”,除了“输血送氧”,还要针对其“病症”采取其他“治疗手段”。
今年以来,为改善中小企业的资金供应,央行采取了多项措施,如扩大贷款规模、降低贷款利率、调低存款准备金率等。但改善中小企业资金供应,除了调整货币政策,我们还有其他途径可以选择。比如各级财政可以对中小企业适当倾斜;证券市场可以扩大中小板规模,适时推出创业板,发行集合债券;信托市场可以推出针对中小企业的专项信托产品等。
中小企业面临的另一个难题是信息渠道不畅。据有关部门调查,中小企业普遍存在产品销售渠道不畅尤其是与国外市场联系渠道不畅的问题。这一问题直接导致了中小企业生产的盲目性,进而影响了资金、设备利用率和产品质量,成为迟滞其发展壮大的一大障碍。解决这一问题,除了企业自身的努力外,关键是政府部门应强化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意识,为中小企业搭建多种形式的信息平台。日前,第五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在广州举行,共有3706家中小企业参展,这样的方式就值得借鉴。
搞好中小企业,最重要的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技术升级。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大多为劳动密集型,竞争手段过分倚重于压低价格。在土地、劳动力、能源、原材料等生产要素价格调整时,这样的产业结构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的劣势就凸显出来。这也是我国中小企业在短时间内大面积陷入困境的最重要原因。因此,转变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员工素质和企业管理水平,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提高产品附加值是中小企业“强身健体”的必由之路。据调查,上半年全球经济下滑,很多中小企业已无法生存,但广东省的中小企业增长仍达到16%。显然,这与广东中小企业素质较高,抗风险能力较强不无关系。
改善资金供应对中小企业维持生存意义重大,但它不是治本的方法。在解决生存问题的同时,我们还要考虑发展问题。针对中小企业的特点,广开信息渠道,促进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使中小企业经得起摔打,虽小不弱,应成为各级政府组织努力的方向。